這盤好吃的「水餃」,外省人稱呼它「元寶」,我管它叫「麵粉包肉」。
我認為「麵粉包肉」是史上最大的騙術!大的叫「包子」,直接用油煎叫「水煎包」,打扁後油煎叫「餡餅」,小一號的包子叫「小籠包」,含一點湯汁叫「湯包」,再小一號用油煎叫「福州包」;皮薄一些再捏扁叫做「水餃」,用蒸的叫「蒸餃」,用油煎叫「煎餃」或「鍋貼」,放在湯裡叫「湯餃」;皮再薄一點的叫「餛飩」,還可以叫「扁食」或「雲吞」,放些辣油叫「抄手」。說穿了不都是「麵粉包肉」?
國中國文課本裡有篇文章叫做〈地瓜的聯想〉,作者蔡昭明認為在台灣早期貧苦的歲月中,地瓜是尋常人家的粗食,因此地瓜可以提醒他來自貧窮,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自誰,因而不至於迷失自己,不要再回到貧窮的回憶裡。
每次教導這篇文章時,我都會對學生提起「水餃」對我的特殊意義。2006年春天是我人生的一個低潮,面臨教師資格檢定、教師甄試,生活陷入困頓。所幸好友Cathy飛糧輓秣,每次會帶一大袋水餃來找我,為了省下錢參加更多的考試,我時常三餐吃水餃。現在回想,如果沒有Cathy那一袋袋的水餃,或許沒有今天臉上的歡笑。謝謝Cathy!麵粉包肉,包得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