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面的陽台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隻台灣大蝗,牠的身長大約有七公分,從不算小的個頭和尾部分叉的構造來看,我想牠應該是一位女生。
第一次發現大蝗小姐的存在是在去年的11月初,當我在頂樓澆水時,突然一個東西從植物的葉片之間蹦了出來,直覺的反應讓我往後退了一步,顯然這次的不期而遇讓彼此都嚇了一跳。
頂樓出現台灣大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水里是個居住密度不高的山城,不僅城鎮四週有青翠的山巒,在城鎮內的建築區塊之間,夾雜著一畦畦菜圃、果園,還有土地暫時閒置,自成一方小生態的次生林。在這樣的環境裏,長了翅膀的台灣大蝗很容易在這些綠地形成的廊道之間穿梭,而咱們家這水泥屋頂上的小小綠島,出現台灣大蝗也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比較令人費解的是,大蝗小姐就這麼在這小小的陽台住下來了。從那天之後,三天兩頭我都會遇見她,在我澆水的時候,從這棵植物跳到另一棵植物上頭,等到大雨又追到頭上時,無奈地再從那棵植物往沒有大雨灌頂的下個位置移動。
其實她只要張開翅膀,往外飛個幾十公尺遠,就可以到達更大、更開闊的田野,再往外飛遠一點,還可以飛到生態更豐富的山上,為什麼她要停留在這個沒有同伴,又不夠自然的侷促空間呢?
若要說食物,這兒的植物雖然已經夠她享用,但是無論如何比不上外頭的田地、森林。若要論天敵,那這兒的天敵可不比外頭少,麻雀是陽台的常客,大卷尾也常在屋頂的電視天線上啾啾鳴唱,還有以此為家的壁虎,每一種都可能對她感興趣。
我注意到她的觸角一長一短,右側的觸角明顯短了幾截,會不會因為這樣,讓她失去了往外探索的能力與勇氣?
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真正的原因,而我們,也就在經常的相遇之下,漸漸習慣了彼此的存在。不只是我,孩子們也都知道頂樓住了一隻大蝗,有時上樓幫忙照料植物時,遇見了大蝗,也會好奇地伸出手指,摸摸她的背。對於這樣的撫觸,大蝗也沒有拒絕。
冬天過了,三月初春,有一天我發現大蝗攀附在水龍頭旁邊的牆壁上。或許是因為少了植物綠葉的遮掩,大蝗不意曝露了她的老態,原本綠色的翅膀與頸後的背甲已經轉成枯葉般的棕色,而原本完整無缺的翅膀,曾幾何時,被撕裂成殘缺的模樣,顯然她經歷過激烈的纏鬥,而後倖存,只是她不會說話,無法告訴我那生死存亡的過程。
這個時候離我們初次邂逅已經有四個月了,我突然想到,一隻台灣大蝗,到底能活多久呢?
朋友給我的答案是「大概六個月」;而網路上的資料說它的若蟲在八、九月左右蛻皮羽化成蟲,然後在冬天就會消聲匿跡。只有南部因為天熱,卵四季都可孵化,因此冬天還看得到成蟲。這麼推算起來,一隻成蟲的存活期間大概只有三個月左右。
咱們家的大蝗能活多久呢?她會比自然界的個體長壽嗎?我開始感到興趣。
於是每次上頂樓時,更加關心她是否健在,因為我知道她其實已經是隻老蝗,生命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
但是咱家的大蝗阿嬤生命力可真是強韌啊,即便翅膀已經殘破,觸角又比先前更短,她依然活跳跳地與我們相伴。四月過去、五月過去,時序來到了六月中旬,她在咱家頂樓已經七個月了,超越我所見過及聽過的所有推估年齡。
而她的生命也終於走近終點。
前幾天,我看到她趴在水泥地上,動也不動,當我抓起她時,也沒有任何掙扎,我知道她累了。將她放在長了雜草的堆肥盆內,想讓她在這綠色的草甸上結束疲累,好好睡去。當天晚上,我帶著兩個小朋友上樓向她say good-bye,卻發現一隻小蝸牛爬到她身上,而她連驅趕的力氣都沒有。
妹妹感到不忍,要我幫她找個不會被蝸牛、螞蟻欺負的地方。
於是我將她放在大花盆裏,裡頭擺了一盆植物,如果她還想吃點東西的話,不會餓著。
大蝗阿嬤就在這小小的安寧病房裏住了兩夜,沒有力氣離開,但也沒有死去。直到第三天早上,當我上樓探視她時,卻見到令人驚駭的一幕,她的左後腿斷了!整條腿完整地躺在泥土上,她依舊無法告訴我慘案發生的經過,我猜想是有小鳥或壁虎來攻擊她,然而她並未被攫走,依舊堅毅地活著。
我想,這個高聳的大花盆讓她無法在攻擊者侵入時逃離,不啻是個血淋淋的羅馬競技場。想一想,又將她放回長滿雜草的堆肥盆裏,至少,她有草叢可以躲,甚至還可以撐著最後一口氣,逃到別的花盆,自己決定最後的命運。
可是啊,當我在隔天,也就是6月12日的清晨再去探望她時,大蝗阿嬤消失了。不同於以往,我知道她翅膀殘缺、觸角折斷、左腿撕裂,已經又疲又累,不可能自己移動到其他地方。我仍然不死心地在每一盆植物之間到處尋找,就是不見她的蹤跡。我想,就在那一夜,應該發生了什麼事情。過幾天,如果沒有奇蹟出現,這回大蝗應該是真的走了。到時候我會這麼記載:
台灣大蝗,成蟲後,如果環境適宜,可以活到七個月。
觀察地點:南投水里。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