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回,在堆肥盆封土的儀式完成之後,這盆堆肥便會靜置在一旁,讓肚子裏頭的有機材料慢慢腐熟。
有機材料分解之初,需要很多小動物幫忙。蚯蚓是我們最熟知的分解者了,達可的堆肥盆裡當然少不了牠們。頂樓怎麼會有蚯蚓呢?印象中第一條蚯蚓是跟著植物的花盆上來的,既然自動來報到,便將牠放進堆肥盆裏頭幫忙做工。之後發現的每一條蚯蚓,也都被賦予同樣的任務。有時候同一盆堆肥裏頭的兩條蚯蚓偶然相遇,也會擦出愛的火花,於是當堆肥完成啟用的時候,裏頭偶而會出現一些小蚯蚓,當然,牠們承繼著與爸爸媽媽一樣的使命-到廚餘堆裏頭工作去吧!
除了蚯蚓之外,堆肥盆裏頭還有肥嘟嘟的雞母蟲,牠是金龜子的幼蟲;小型的蜚蠊,就是…蟑螂啦,但是這是生活在土壤裏頭的種類,專門吃土壤裏頭的腐植質,對於家裡頭的環境,沒興趣!小蝸牛,專吃菜葉;千足蟲,鑽來鑽去,另外還有許多不認識的小蟲子,以及肉眼看不到的細菌。
看到這兒,大概有一半的人打消自己在陽台堆肥的念頭了。其實反過來想想,乾淨到什麼蟲子都活不下去的土壤,會是最好的土壤嗎?
分解作用還有一項重要影響因子,那就是濕度。所以當表土過於乾燥時,可以在澆水時順便灑一些水,以保持盆內的濕潤,促進分解的進行。但是也不適合讓盆子直接淋雨,否則一遇大雨,表面的土壤以及裏頭好不容易形成的養分,可能就全部流光了。
隨著堆置的時間日久,盆裡的堆肥材料慢慢轉變成細碎的有機質,原本尖聳的堆肥會逐漸往內塌陷,高度一天天降低,最後大約只剩下原來六、七成的體積。當盆子裏頭不再是無用的廢棄物,而是轉變成適合植物生長的肥沃土壤,環境變得適合種子發芽。這時候,原本土壤裏頭的雜草種子,還有連同廚餘一同倒進去的各種蔬果種子,便會在廚餘桶裏頭發芽,只要水份足夠,堆肥桶馬上變成綠意盎然的發芽桶。
這時就可以看出這桶堆肥的肥份有多高了,有時候我特地買了播種專用的培養土,依然無法成功的種子,卻在堆肥桶裏頭自己發芽了,而且長得比人工播種的還快、還肥。
有時候堆肥盆也會給我一些驚奇,冒出一些從未見過的小苗,例如蘿蔔坑現在有一棵長到一層樓高的卡鄧伯木,以及最近才長到一公尺高左右的鴨腳木,都是從堆肥盆裏頭莫名其妙長出來的。真要解釋,只能推測是小鳥帶來的種子吧!
也許有人懷疑,讓這些植物在堆肥盆裏頭生長,不又將養分消耗掉了嗎?沒有錯,我相信它會消耗掉部份的養分,但我也相信,有這些植物一起作用,會讓盆子裏頭的土壤更健康。當然,當植物長得太旺盛的時候,還是需要適當地拔除,而拔下來的植物,當然又是新堆肥盆裏頭的材料了。
在盆子裡的大夥兒交互作用之下,腐熟的過程緩慢進行著。達可家的頂樓有五個堆肥盆,井然有序地排成一列,每當新的一盆封土,就將最老的一盆開封使用,依照達可家廚餘生產的速度,每一盆堆肥從封土到啟用,大概是五、六個月左右。啟用的時候,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將表面的植物清理乾淨,露出底下的土壤,然後就可以動鏟開挖了。
是不是五、六個月左右,堆肥盆裏頭的所有材料就全都腐熟了呢?其實也未必,一般的菜葉、樹葉、果皮等等,經過這段時間的腐熟,通常已經與土壤結合成又黑又香的肥沃壤土了。但是難免有些較硬的樹枝、小骨頭等,還保持著某種程度的完整。沒關係、將它撿起來,折成小段,丟到新的堆肥盆裡繼續下一個循環,沒有人規定所有的材料都只能堆六個月啊。
這時候,已經拔乾淨雜草、撿掉樹枝的肥沃土壤,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保證植物會喜歡。不過此時達可還會添加一些市售的培養土、以及少量的有機粒肥拌勻,因為自家的堆肥材料畢竟以廚餘為主,感覺較為黏重,營養素也較侷限,適度添加外購的材料,可以調整堆肥的物理、化學特性。請記得,沒有人規定自己堆肥以後,就不能用買來的肥料!通常當自家的堆肥生產速度快時,外購的培養土就會加的比較少,而當自家堆肥產量較少時,就會添加比較多的外購材料,兩者相輔相成。
這就是達可家的沒學問堆肥法,咱們家的植物可都是吃這個長大的喲!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