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ís Fernando Veríssimo
(www.expresso.pt) 發表於2010年11月24日周三( Quarta feira, 24 de novembro de 2010 )
原文:http://aeiou.expresso.pt/a-estatua=f617012#ixzz1cRxTj3Iq
Marquinhos的父母很擔心。自兒子從巴黎寄來兩個簡短的信函說"一切都好,我OK"之後便再沒有其他消息。周復周,月復月,沒有消息。到底Marquinhos怎麼了?
母親開始想,難道Marquinhos被拘留了?遇到意外?或在巴黎迷路了,正徘徊在路邊?
儘管當Marquinhos向她報告在巴黎的行蹤她問道:
"仔呀,你在巴黎幹甚麼?"
"我獻身於藝術。"
"靠甚麼生活?"
"我自己會解決,我自己會照顧自己的了,我自己會生存到的,我知道您關心我。"
父親提醒說:
“不要指望家裡的錢。"
Marquinhos回答:
“我自己會應付。"
母親就是憂心這個,Marquinhos怎樣在巴黎生活呢?以及為何他沒有消息?
母親作了一個決定。她前往巴黎找兒子。到了後,她到各大街小巷開始找尋。根據Marquinhos之前寄過的信的寄件人地址,她都寫過好幾封信給他,只是均沒有回音。Marquinhos已被證實不再住在那裡(或說他消失了、失蹤了)。但或者有人會記得他的地址吧,或許有人可以給予建議應去哪裡可以遇著他。或至少哪裡可以找他。
沒有。
母親尋求巴西領事館的協助。又去巿的醫院調查過。在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在警局...
沒有。
沒有Marquinhos的消息。
一天,母親正走過Sena河的橋,並沒抱有希望會在此遇上兒子,正當打算放棄、且抱著不知道Marquinhos蹤蹟的結果回家時,聽到一聲"pst"。回頭看,有幾個人也在過橋,以及有幾個人停在那裡欣賞人行道台座上的一尊鍍金的雕像。其他的人都向前走,沒有人像是發出"pst"聲的來源。但母親又再次聽到"pst"。並看到...不可能。"pst"來自那座雕像!
雕像不是雕像。是一個不動的人,裹在一種長袍裡,假裝雕像。由頭至腳都漆上金色。作為一種美學作品。而這個"藝術品"在說話。勉強地牽動著他的口角,為了不便嘴唇的動作被留意到。
"媽媽,是我。"
"Marquinhos?!"
雕像的頭動了幾毫米以示意"是"。
"我的兒子!我要怎樣跟你父親講?所有他賺的錢都花在你的學業上而竟然為了使你成為一座雕像?!"
"在巴黎,媽媽。在巴黎-"Marquinhos用嘴角說。
母親回到家裡,告訴丈夫Marquinhos很好,並月獻身於藝術。並沒有交待得很詳細。
(文章發表於2010/11/20)
**************************************************************
上課的時候老師帶我們讀完這篇文章後,問我們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甚麼,又問我們是否喜歡這文章。在我還期待她會說更多的時候,竟然就是這麼多了,畢竟我們上的是葡語課而不是文學賞析,唉。
每個同學對這篇文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認為它的中心思想是說母愛或父母之愛、有人說是為了追尋夢想而奮鬥和犧牲,也有人說它是說達成夢想要有勇氣和堅持...各式各樣,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老師問我們認為故事主人翁Marquinhos有無散謊,有人說沒有,有人說有。故事並沒有、也無需要交待得太仔細。
有同學喜歡這故事,因為他們說為夢想而堅持和奮鬥,這大概是值得敬佩的;有同學不喜歡,覺得兒子不應該這樣對待父母,覺得即使追求夢想也不致於需要做到這樣。
“Estátua",除了解作雕像,也轉意為冷冰冰或無情的人。
我喜歡這篇文章,在虛構之中有寫實。人生就是這樣矛盾,在追尋夢想時,有時要身邊愛你或你所愛的人作出犧牲或忍耐。父母對子女之愛,是儘管捨不得他們離開自己、捨不得他們挨苦,但當他們堅持時,仍然默默的給予支持,儘管這種‘默默’帶有無奈。
2011/11/1
文章定位:
人氣(23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