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3
MIHO美術館
加入扶輪有好長一段時間,每有訪問日本姊妹社的機會,我都不曾錯過。廿多年來,我總覺得台灣的扶輪社與日本姊妹社的互訪,往往都流於繁複的送往迎來,最後累得人仰馬翻,相對也造成相當的經濟負擔,終而視互訪為畏途,失去了姊妹社交流的真正意義。
去年日本富田林社來訪,他們採取了一個新的互訪模式,只保留最後一個夜晚接受我們的招待,其他的行程就由他們自己安排。
此行我們也蕭規曹隨,昨晚接受他們熱情的款待後,今早我們就展開由泰元旅行社所安排的南紀之旅。沒想到一大早大家都褪去戲服,一身輕便,準備離去時,六、七位富田林社友竟然等在一樓大廳為我們送行。他們昨晚刻意住在都Hotel,目的無他,只為了今早與我們說聲Good-By,真的是別情動人。
依依相送 ,別情動人
上午的行程只有一個,就是參觀MIHO美術館。日本的美術館多如過江之鯽,我們此行的目的又是要到南紀去泡溫泉,為何要繞遠路,花費一個早上的時間,去參觀一個過去從未聽說,況且又遠在滋賀縣偏遠山區的美術館?
憑心而論,出發前我對這樣的行程安排不以為然;沒想到參觀過後,我仍稍有微詞,參觀這樣的美術館,只安排了短短一個上午,怎能讓旅客盡興?到底MIHO有何魅力,而能讓我花去一個上午仍感意猶未盡?
MIHO美術館位於滋賀縣甲賀市琵琶湖南方的信樂山區,為日本神慈秀明會會主小山美秀子所創立。小山美秀子出身於紡織世家,從小就讀於基督教學校,立下造福社會之宏願,本身又熱愛藝術,致力於追求美的意境,終而成為有名的藝品收藏家。
由於對世界救世教創始人岡田茂吉(1882~1955)所提出之「地上天國」的教義信服不已,因而將一生奉獻給此一信仰。
岡田茂吉認為人類應超越民族與宗教而成為世界人,神與人類應共存於「地上天國」的理想世界。
換言之,這個理想世界的天國不在天堂,而在人間;只要每個人能以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來忖己度物,設身處地來為別人設想,以這種內在的精神之美,以及形之於外的行動、言語之美來待人接物,自然而然就能帶動居家之美、環境之美、人際關係之美,進而影響教育、經濟、政治,讓整個社會變得更美,這個美的社會就是岡田茂吉所說的「地上天國」。
再者,萬事萬物都有它無可取代的天賦本質,一朵花你不去看它,它與你同歸於寂,花是花,你是你,當你用心去欣賞,花的顏色頓時就鮮艷了起來。
如果人人都能懷有這樣的藝術情懷,很容易就能感知萬物之美,產生我心之樂,世界上再也看不到醜陋的東西。岡田茂吉就是以這樣的美學來教導人心,樹立了全新拯救人類之路。
世界救世教原本信奉的是觀音,屬於大乘佛教。岡田茂吉教主逝世後,為了避免由於繼承人問題所引發的矛盾,於是小山美秀子在1970年另外創立了神慈秀明會,奉岡田為明主,而由自己擔任會主。
神慈秀明會在崇拜觀音的同時,也採納了神道、儒教及基督教的教義,是一個從世界救世教分支出來的新興教派。十多年前小山會主逝世,神慈秀明會由她的女兒小山弘子接掌,以會長稱之。
日本自古以來就把山看成是神明降臨凡間的居處,是神聖的地方,也是修道隱遁的場所,只有寺廟才能蓋在山裡頭。信樂山區就是保有這種歷史淵源的鍾靈毓秀之地,日本古僧良弁僧正年輕時就在這片山區修行,終而修成正果。
當時的聖武天皇於西元724年即位後,就連年遭逢乾旱、飢荒、凶作、地震等天災地變。
篤信佛教的天皇是以求助於良弁,打算遷都到信樂,並在此建造一座大剎,以期能夠消災解厄。由於信樂山區面積狹小,不適合建都,最後只好恭請良弁到都城奈良蓋了東大寺,天皇也才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
神慈秀明會雖是晚年新興的教派,但小山會主仍然沿襲在深山潛修的古老傳統,選擇信樂山區作為教團的根據地。
矗立在信樂山的神祖殿與鐘塔
1983年,小山會主在這處幾千年來彷佛沒有被人動過的深山中建造了一座莊嚴的神苑。這座可以容納5500人的大剎是由設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設計師山崎實設計,被命名為神祖殿,用以紀念秀明會的精神導師岡田明主。
為了追尋岡田明主所描繪之理想境界,小山會主決定在神苑中建立一座象徵性的藝術鐘塔。
1987年小山母女終於在紐約見到了建築大師貝聿銘。1990年,高60米,狀似三味線琴撥子,上頭鑲有50個荷蘭皇家eijsbouts公司鑄造之鐘鈴的鐘塔完工,與神苑遙遙相望,有如攀天之勢向上而去,將大地與天空,天堂與現世連接了起來。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1935年負笈美國,就讀於麻薩諸塞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1955年在紐約成立了I.M. Pei & Associates建築事務所。
著名的代表作有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的東館,以及巴黎羅浮宮的透明金字塔。他深諳現代建築是古老文明之產物的金科玉律,不少現代建築之所以失去了靈魂,就因缺少了融合古典與現代之差異,因而他的建築風格不但展現了現代的氣息,也不失古典文明的底蘊,已然是現代建築倍受世人矚目的領銜人物。
鐘塔建成後,貝聿銘開始與小山會主商討美術館的建館事宜。
由於她們都鍾情於東方的古典文化,當提及陶淵明夢想中的桃花源時,兩人對美術館的構思也就不謀而合,因為這種「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香格里拉意境,正是秀明會極力追求的「地上天國」。MIHO美術館的設計藍圖就這樣被定調了下來。
可是,理想歸理想,但要在這片千百年來一直被嚴密守護的深山打造一座世界級的美術館,光是接近就有困難。
1993年貝聿銘搭乘簡便的工程纜車上山,抵達建築預定地時,理想藍圖立刻受到現實環境的嚴酷考驗。
滋賀縣的自然公園保護法規中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依規定不能有任何的建築,但美術館屬公益性的建物,只要不破壞自然景觀,仍然可以有限度的開放,也就是18000㎡的總面積中只能有2000㎡露出在地面上,露出部份的建物高度必須在13公尺以內,而且屋頂必須順著山的斜度,因此建物的85%以上必須埋在地底下。
為了運輸龐大的工程機械與人力,首先必須挖出一條工程專用的隧道。接著在山頭上開挖出與美術館用地相等的面積,花了一年的時間,運走約十萬輛大卡車的土石,建設工程終於開工。
當硬體工程大致完成後,經由隧道又將土石運了回來,這些土石沒有棄置在山谷中,沒有污染周遭的山林,原原本本地又覆蓋在建物上頭,儼然就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1994年6月舉行地鎮祭,以塩潔淨了廣大的地基,誓言要恢復山的原貌,祈求鎮護的神明讓工程能夠平安無事。土蓋上去,做好水土保持,植栽跟著種了回去,山又找回了原本的生機,只是山裡頭多了一座典雅的美術館。
工程設計的最大難處在於要如何兼顧山和建物、景觀和文化的協調。
貝聿銘採用與羅浮宮透明金字塔同樣的三角形或四面體的幾何圖形構造,並大量使用玻璃,這些都是廿世紀建築革新最具代表性的現代風格,但他沒有忘記這一塊土地上原有的日本傳統,使得外觀看起來就像日本古老的民家或寺廟的感覺。
運用西方建築的技法,又能兼顧東方固有的文化,使得建築、自然、藝術融成一體,相映成趣,整座美術館變成了是展示在大自然藝苑中最璀璨的藝品。
工程進行了大半,從外頭的接待棟卻還沒有到達美術館的道路。埋下這一伏筆,正是這件工程最為絕妙之處。妙就妙在那若有似無,忽隱忽現,彷彿在那裡,卻又不在那裡的迷人意境。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了一段引人遐思的故事:「晉太元年間,在武陵住著一位漁夫,有天他乘船緣溪而行,不知不覺迷失了方向,無意中進入了一處桃源仙境。小溪兩岸是一望無際的桃林,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託異不已,又往前行,水盡之處,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中奇光散射。漁夫便捨船,從口入,入口狹窄,只容一人通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貝聿銘大師將桃花源的意境搬到了設計圖上,妙筆一揮,在兩山之間鑿出一個山洞,在深谷的兩端架上了一座吊橋,這不但是唯一不會破壞這處自然景觀的工法,也讓陶淵明虛擬的世外桃源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間。
200米長的隧道具有緩慢的曲線結構,曲折間奇光異現,帶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雀躍,走出山洞,濃蔭蔽天中乍現一座長120米的吊橋,橫跨在深谷的上頭。
這座吊橋是由貝聿銘與紐約的結構工程師萊斯利‧羅伯遜共同設計,懸臂式的結構兩端分別由隧道口延伸出來的鋼索,以及橋柱斜拉方式,牢牢加以固定,重量就由山來支撐。
2002年,這座輕美如飄的吊橋獲得了國際橋樑構造學會的優秀獎。
拾級而上
入口廣場及賣店
隧道入口兩旁櫻花林
宛如時光隧道
越過吊橋
MIHO美術館映入眼簾
穿過山洞 ,越過吊橋,隱約可見一棟山屋
走過吊橋,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曠蕩的山野,但見一片翠綠,隱約間看到了一座仿如日本古老山屋的典雅建築。
進了山屋,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信樂山一望無際的秀麗景致映襯在透明金字塔屋頂與四面體幾何圖形框架的實景山水畫,畫中可以看到遠方的鐘塔與神祖殿,這片世外桃源將天上與人間、理想與現實貫穿了起來,讓遊客重新找回了千百年來遍尋不著的「地上天國」之門。
一進山屋,一幅綿延不絕的實景山水映入眼簾
好不容易進到了MIHO美術館這座藝術殿堂,沒想到停留時間只剩下一個多小時,不免讓人有入寶山而空手返的遺憾。美術館分成南北兩館,北館展示的是小山會主早年收藏的日本藝品,南館則是爾後來自於世界各國的瑰寶,總共的珍藏超過千件,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私人美術館。很感謝泰元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了一位中文導覽,在美術館裡走馬看花地繞了一圈,在抱憾聲中總算也看到了這座藝術殿堂的一點皮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