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曹容,字秋圃,創辦「澹廬書會」宣揚書道,振興漢學。
感謝黃志煌教授惠賜大作〈談曹秋圃先生〈論書〉詩中之「養氣」〉,此篇論文發表於2015年11月29日「2015曹容學術論壇」,不只是澹廬門人及各類藝術創作者的寶典,對於追求身心健康的現代人,也是「調心養氣」的妙方。
因文長故分為五次刊出,另立小標[澹廬養氣](1.哲學之氣、道教之氣,2.文學之氣、書法之氣,3.歷代養氣之法,4.曹秋圃養氣之法,5.參考書目),省略論文附註的書頁細節,整理為【參考書目】以供有志者延伸閱讀;原文附註中的參考資料與「筆者按」,以深藍色小字附於該段文末,編號不變。(因原檔案無法完整複製貼上,編修過程或有遺漏之處,還請諸位前輩海涵指正。謝謝!)
【黃志煌小檔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博士;師事黃篤生先生,為澹廬書會第三代弟子;目前擔任正修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澹廬書會諮詢委員、高雄市若水書會顧問。將於2016年9月29日至10月27日於「明宗書法藝術館」舉辦書法個展。
本文開始敬請品嘗
談曹秋圃先生〈論書〉詩中之「養氣」
[ 摘要 ]
曹秋圃先生雅有「台員書壇第一人」的美譽,國學與書學底蘊淵博精湛,高擎承繼傳統書學的大纛,並揚名海峽兩岸與東瀛異域。其流傳後世諸多珍貴書蹟經常可見表達其書學思想,有詩云︰「拓墨摩厓事脫胎,覺羅一代最多才;金丹換骨無他訣,端自收心養氣來。」鉤玄纂要,言簡意賅,標舉學習書法欲脫胎換骨,端賴「收心養氣」。而「養氣」則明顯將哲學、道教、文學與書法結合為一,既使書學深化,也可提升書法形而上的層次。
本文中,筆者藉由曹秋圃先生有「養氣」二字諸詩,先追本溯源,探討哲學、道教、文學、書法與「氣」相關的說法,進而論述其「養氣」之法,最後分析曹秋圃先生「養氣」之法:「師法前賢、讀書養氣、尋大自然、廣結善緣」。雖然所得有限,但是與曹秋圃先生所言同等重要,點滴精粹如同驪龍之珠,皆為先民典傳後世寶貴的文化資產,期待有志者能共同繼續發掘與闡揚。
一、前言
談到「養氣」二字,會讓人直接聯想到《孟子.公孫丑上》一句話︰「吾善養吾浩然正氣。」誠然,曹秋圃先生(1895-1993)接受傳統私塾教育,有何誥廷、陳作淦、張希袞諸位博洽宿儒教導,國學涵養醇厚淵深,當然熟稔孟子經典名言;其次,在書學方面,更是根基扎實深耨,曹秋圃先生資質聰穎,將二者融會貫通。事實上,仔細推敲一下,其中也應有受到前人哲學、道家養生與文論三方面思維的影響。筆者查閱與「氣」相關的典籍文章,特別是將「氣」字納入書論者宛如鳳毛麟趾,直至明清之後,才逐漸有人加以論述,然而也是文字不多。目前台灣書壇有談到「養氣」且有文字記載者,應以曹秋圃先生為首倡者。另外,法籍華人藝術家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也有論述。
或許世易時移,有人會主張讓書法回歸書法,不贊成再「添油加醋」,多耗費精力去探究所謂的「字外功」或是形而上的層面。不過,不容忽視,凡是寢饋書海已久的耆宿前輩,終究會認同《莊子.養生主》所言︰「道也,進乎技矣。」舉凡學習書法或從事創作,由精研筆下「技巧」,進一步到探究書法之「道」,此乃屬於追求形而上的層面。宋朝朱長文(1039-1098)《續書斷》說︰「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哉!」清朝包世臣(1775-1855)《藝舟雙楫》說︰「藝之精者,必通乎道。」近代康有為(1858-1927)《藝舟雙楫》也說︰「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儘管三者時代有別,對於書法之道的觀點卻是不約而同,均契合《莊子.養生主》之言,主張書法要由「技」提升到「道」的層次。當然,「道」的層次則是多元性的,而「養氣」則屬於其中一環。
三國魏曹丕曾言︰「文以氣為主。」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甚至時常列為莘莘學子必讀的教材。其實,中國書法與文學、哲學思想往往息息相關,於書法有成者,必然連帶也能體悟到書法重視「氣」,因為即使任何人,從其書法作品之中亦可感受有各種不同之「氣」(氣質)。書法「氣」的展現給予觀賞者直覺美感,這原屬抽象層面,卻是可以透過筆墨線條章法讓人視而有感,可以感受到個人書法美學的高下良窳。可惜至今,筆者仍然少見古今有探討「氣」的專文或專著書論,因此本文蒐集古今說法,嘗試藉以深入探討曹秋圃先生書法「養氣」的根源與方法,簡陋不足之處,猶盼諸位前輩與同好多予補充。
二、氣之說
在談論曹秋圃先生養氣詩之前,必先探究其本源。於古代典籍之中常談及「氣」者,捨棄自然科學部分不說,與本文有關者可概分為哲學、道教、文學、書法等方面,以下限於篇幅,僅能大略提到哲學、道教、文學之「氣」,並與歷代書論混合論述。
(一)哲學之氣
哲學主題中有所謂的宇宙生成論,老子認為宇宙本體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其中「二」有「有、無」(如《莊子》)之意,亦有「陰、陽」(如《淮南子》)之意,「沖氣以為和」意義則為「陰陽兩氣互相交沖而成均調和諧的狀態」,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書法源自自然,也取法自然妙諦。東漢蔡邕將自然、陰陽納入書法,於《九勢》云︰「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清朝劉熙載從書風劃分陰陽,於《書概》云︰「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著屈鬱,陰也;奇拔豪達,陽也。」而陰陽二字首見於《易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哲學著眼於宇宙生成,書法則偏向於自然意象。劉熙載《書概》開宗明義云︰「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巧妙以「意、象」二字,將《易》與書法關係結合,書法以象表意《易》也利用卦象賦予其意義。
註4:《莊子.齊物論》云︰「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无(無)適有以至於三。」
註5:何寧撰《淮南子集釋》《淮南子》卷三〈天文訓〉云︰「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梁.蕭子顯撰《宋書》卷十一〈志第一.律曆上〉云:「道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三而九。」
註7:陳鼓應解釋︰「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說︰道以自然為歸,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這個觀念是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
案:「自然」也是書法重要課題,「道法自然」,書法也是要以自然為師,取法自然,以自然為審美最高原則。
錢穆曾指出張載由宇宙論轉入人生論,張載《正蒙.太和篇》云︰「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又云︰「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錢穆解釋:「變者是氣,是形,形亦是部分的、相對的。若惟一絕對,則無形可言,故稱之為『太虛』。不變者是太虛,是體。」若從變與不變角度而言,書論亦有之,元朝趙孟頫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所以只要稍加用心,吾輩便可由「陰陽、道、形、氣」等約略耙梳出或意會到書法與哲學微妙而且密切的關聯性。
今日從「氣」一詞來看,與書法關係最直接的應屬儒家學說,《孟子.公孫丑上》云:「『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朱熹注釋:「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氣養,則有以配乎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由此可知,「浩然之氣」為「至大至剛」的道德境界,要靠「直養」,也要「配義與道」,又要「集義所生」,凡事皆要合乎道義,自己時常反省直道而行,俯仰無所愧怍,此氣自然充塞胸中。
(黃篤生隸書抱道懷真)
(二)道教之氣
宗教與哲學關係緊密,淵源深遠的中國傳統道教重視養生,修養以「精、氣、神」三者為主體。《老子》第十章云︰「專氣致柔。」欲結聚精氣以達到柔順的境界,此「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書法也是重視書寫之前的心理準備,東晉王羲之(321-379,或303-361)《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云︰「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其小楷代表作《黃庭經》即是道教經典,內容論及「精、氣、神」。傅勤家說︰「《黃庭內景經》云︰『琴心三疊儛胎仙。』此言血脈和平之極,則聖胎成,脫胎而出,可以奪造化之功以成仙道矣,修養以精氣神為主,謂之三華。」《黃庭內景經.玄元章第二十七》云︰「結珠固精養神根。」又云︰「積精累氣以為真。」……總而言之,其中談論「精、氣、神」之處甚多。
註20:《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羲之與道士往來,云:「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不遠千里,徧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歎曰︰『我卒當以樂死。』」
至於其他道教經典,如《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認為宇宙中的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萬物的根本在於氣,人的生命力也在於氣。《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云:「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因此人要不斷從天地之間吸收各種自然之氣,才能使人的精氣充足旺盛。《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即咽),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而患病者就是因為氣彼此相剋,《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云︰「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患病者也是由於邪氣入侵,邪氣的產生不合其位,導致疾病變化多,《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云︰「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亦云︰「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因為邪氣常隨著四時氣血入侵人體,所以治療時就要順著四時的經氣來排除病邪,《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同時,也要使正氣不致紊亂,真氣不受邪氣的搏擊,《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搏。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筆者腹笥甚窘所知膚淺,然從書面資料可知,《黃帝內經素問》基本上就是調節人體之氣。此外,金王重陽(1113-1170)〈重陽真人受丹陽二十四訣〉云︰「丹陽又問︰『何者名為三寶?』祖師答曰︰『有內外三寶。是道經師者,為外三寶也;內三寶者,精、炁(氣)、神也。』」……諸如此類,尚有很多不勝枚舉。吾輩翻閱書論,北宋蘇軾(1037-1101)《論書》有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若論其根源,則應與道家有關,蓋蘇軾於二十八歲「至盩厔上清宮溪堂,讀《道藏》」,自然深識道家精、氣、神之說,然而蘇軾高明難得之處則在於能進一步將其納入書論之中,同時也強化書論的深度。
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