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投資的經歷,要從民國八十二年我大學畢業以總分差零點二分的微小差距未能進入我想要就讀的台大流病所談起。考不上研究所當然只有先去當兵一途,幸好當初大三時有考上預官,於是受完預官訓後我便抽籤進入一家軍醫院擔任衛生行政官的工作。那時我大姊寄給我一份剪報,內容大概是說明投資購買基金有不用花太多時間精力來操作、分散投資個股風險、免稅等等的好處。同時元大投信正好在募集元大多多基金,我便想把大學時期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及申請到的獎學金一共十多萬拿去買基金看看,誰知多多的基金額度很快就賣完了,我只好轉買元大多福。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剛買不久國內股市就遇到了「華隆案」巨額違約交割的事件而大跌了一千多點,讓我多年的積蓄一套牢就是好幾年。這是我第一個投資的經驗,我學到的是單筆購買基金的時點如果不好,還是會遇到嚴重套牢的。
退伍後我還是考上了台大流病所,於是便進入研究所就讀。由於不想退伍後還當個陽春學生等著家人養,於是我進入台大醫院企劃室全職工作(我大三時就參加衛生行政普考及格了),同時在流病所就讀。當時一個月的收入約四萬塊,我每個月拿一萬塊回家,自己約花四五千塊,其他的錢就想辦法投資了。光賺錢並不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是當一個流行病學家,然而自己年紀不小了,想要受高等教育並兼顧父母的經濟生活,「錢」就成了必要的工具。錢對大部分現今富裕的台灣多數人也許不是什麼大事(尤其是受教育的花費更是省不得,這就是有那麼多父母不計成本地把小孩送出國讀書的原因),對我來說,三毛五毛也是大錢,我需要錢來照顧家人、實現夢想,不能像其他人有錢就出國玩、買東西滿足購買慾或是趕快買房子,我的經濟生活還是停留在「求生存」的階段居多。
記得嗎?我退伍時正是一九九五年夏天,一本根本是胡說八道卻極暢銷的八卦書「一九九五年閏八月」加上中國的文攻武嚇,讓股市以近乎崩盤的方式跌到了四四七四點,我那時也剛好領到了我人生的第一筆薪水。我爸說以前的人領到了第一份薪水都會去買一些衣服來打點打點自己,我卻不是。我把握了十幾年來的難得機會投入了嚴重超跌的台灣股市。在沒人敢買時我進場了,這是我投資經歷的第二次的出擊。我以七萬多塊買了幾張凱聚,結果賺得了幾千塊。從此我一有餘錢就會伺機投入到翻騰的台灣股海中載浮載沈,想要多賺一些錢。
當時我有關股市的知識極為有限,於是我就憑著大學時選修的「經濟學原理」基本知識,用每天看報紙分析和自己操作的方式來累積經驗,有實際操作的困難時就在收盤後打電話請教我的營業員,從我的營業員劉小姐那邊也學到不少東西。我那時生活極為忙碌,除了忙著上班之外,還要勻出時間去上課,上完了課還要回來辦公室補足沒有完成的工作,下班了以後就一面吃晚餐一面讀晚報的股市分析,訂定出第二天的投資策略,晚上的時間就是我做研究所功課的時間了(所以我經常在辦公室過夜,睡在會議室的桌上),第二天我在開盤前就先掛好單子,我雖不是什麼大戶,股票有什麼大變化時我的營業員都會主動通知我,好讓我應變。我還不止玩現股而已,我還試著去操作公司債、換股權利證書、封閉式基金、定時定額申購開放式基金、新加坡台股加權指數期貨(SIMEX)等等的投資工具,當然我並沒有把全部的錢都投入到風險高的投資當中,我還是有放一些到定存裡面的。記得最慘烈的一役就是八十六年夏天,我做多了一口台股期貨,結果當天股市在萬點以上反轉大跌了四百多點,我的那一口期貨就被經紀商斷頭了,損失了十萬多塊,一個夏天的薪水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全部泡湯了。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想要等反彈、不知道該停損了,結果一路就跌到了維持保證金以下而被斷頭。
記得我說過我的夢想是流行病學家嗎?我碩士班很順利地兩年就畢業了(八十六年),我開始準備出國讀博士班。出國留學不但要有能力、有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錢(讀美國公立學校一年的學費加上生活費至少也要美金兩萬二左右)。算一算我退伍(八十四年)到出國(八十七年)的這三年間,扣掉拿回家和自己生活所需的錢,我靠著投資一共是賺了一倍多一點,我就把投資賺到的錢用來出國讀書、另外的則留給父母在我出國這段時間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之用。姊姊們嫁出去了有自己的一家子要照顧,能為父母做的也極為有限,我只能靠我自己了。我現在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流行病學博士班,當然我準備的錢還是不夠的,所以我打一些零工、爭取一些獎學金,希望能撐到我畢業,「成功倒轉來」。
我對於理財的看法是:要先節儉,不要全部拿去消費光了,要存些錢才談得上理財,否則永遠無財可理,向父母伸手沒出息,借錢來投資也並不足取。越年輕時越要節儉,因為金錢的投資是有「時間價值」的,年輕時的小錢花掉了就沒有了,但同樣的一份小錢透過適當的投資到了中年時可以變大錢。財富是實現夢想、肯定自己的工具,不是夢想本身,人不能只想要賺大錢而不知道賺到了錢要怎麼去用,否則有了金山銀山也不會快樂的。不管有錢沒錢的人都需要理財,有錢的人固然需要有系統、有效率地支配財富,沒錢的人更需要透過理財來創造財富,加快夢想實現的步伐。我正在一步一步地具體實現我的夢想(成為流行病學家),也兼顧了現實生活的需要(沒有收入卻也無後顧之憂),這才是理財的真正意涵與終極目的,不是嗎?
對網路理財的看法
網路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跨越時間和距離的限制,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得到任何資訊,並且經由網路,用很低的成本越洋處理很多事情,像理財就是一例。我出國後,還是靠著網路參與投資台灣資本市場,雖然我在股市裡面的錢已不多,但是利用網路,我不但得以親身體驗到台灣股市的漲漲跌跌,還可以抽抽新股、發表發表自己的行情分析,一點身在地球另一端的感覺也沒有。我去年(2000年)參加大信的網路理財投資競賽還得到了第八名(其實成績應該要更好,因為第一週的比賽我虛擬帳號被鎖死無法運作,經過我多次用電子郵件反映後才得以開始操作),一千萬的虛擬資金在短短的兩三個月的時間中被我操作到兩千五百多萬,不錯吧?獎品是一台最新型的EPSON彩色噴墨列表機,價值八千多塊。這次的比賽中,我徹底發揮了網路理財的所有特性,超越了時間及距離的限制(身在美國西岸)、廉價(人家給我的拼裝電腦加上學校提供的免費撥接,美國的市內電話是免費的,但基本費較高)、即時(台灣交易的時間剛好是美國西岸夏日時間的晚上六點到九點)等等,在股市資訊不如別人的情況下(終究還是不如待在台灣的人吧?),還是得到了不錯的成績。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投資經驗與網路遊歷,我可以斷言:網路理財雖然不可能取代「人」在投資理財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它將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主流工具。不可否認的,營業員的親切問候與個人諮詢功能對於多數投資人而言很重要,但是在投資個人化、e化的潮流之下,「面對一台電腦螢幕」的理財方式必將是一面在網路上工作、一面操作股市的資訊新貴必要的選擇。重要的是:即時大量的資訊已是現代投資不可或缺的元素。透過網路,我可以在開盤前先看看美股前一天的走勢和收盤行情、再瞧瞧新加坡期貨市場台股加權指數開盤行情(它比台灣股市早十五分鐘開盤)、同時還可以查詢外匯市場和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同時注意到國內外可能會影響到股市行情的即時新聞;當然還能夠收聽網路廣播。這已經不是夢想,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
對專業理財職業及代客操作的看法
台灣人很奇怪,喜歡理財自己動手來,但其實不但大多人投資知識有限,而且群體盲目殺進殺出的不理性舉動時常發生(所謂的菜籃族),給了外資法人很好短線套利和坑殺散戶的機會。然而台灣本土法人卻也不太爭氣,不但經營規模小(國外一支基金規模動輒就好幾百億台幣,而國內一家投信也才操作一兩千億台幣的資金而已,還要發動整個集團的員工以配額認購才能募足資金)、投信法人互相扯後腿的情況也很常見,加上法令不完整而且操作者的道德操守也常遭質疑,整體而言,「專業理財」在台灣,還不是一個很成熟的概念,更不要說個人化的「代客操作」了。但其實還不用絕望得太快,這正是一個新興行業崛起的契機。在法令漸漸完備、大眾也慢慢地發現專業理財的優點之後,專業理財在台灣資本市場的比重一定會漸漸增加到成為主流的。我個人認為,法人比例到達五成左右,才是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也才能避免超漲超跌過度波動的台股宿命。
但是怎樣的專業理財服務才是台灣大眾所需要的呢?「專業」並不是口號,而是要有一些條件的。第一,專業的理財服務必須善盡「善良管理者」的責任,就算行情不好沒為客戶賺到什麼錢,也絕不應該用客戶的錢來謀私利的。光這一點,就有很多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做不到了,實際操作中的可議之處其實頗多,而政府行政單位也並未提供合理的遊戲規則與強力的監督。第二,專業的理財服務必須要是專業分工的。沒有人是萬能的,公司必須就經理人個人自己的長才與資質加以訓練,使之成為有專業獨立判斷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去拜訪上市公司被灌了迷湯之後就盲目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公司對於法人的拜訪當然都是報喜不報憂的)。訓練出有獨立見地的專業人才才能為公司帶來客戶,如果都只買進所有人一致推薦的績優股(如台積電、聯電、台塑、中鋼),這個我也會,不用去請這些人了。第三是「穩定」,專業理財是長期的工作,長期穩定成長的操作成績,才是吸引更多客戶信任的根本憑藉。
整體來看,雖然「專業理財」的概念尚未真正在台灣生根茁壯,悲觀的人會覺得未來沒希望,樂觀的人卻覺得充滿希望,我相信後者才是正確的。就工具性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專業理財還有著經濟規模不足、經理費收費太貴、操作表現不穩定及經理人才專業性不足等缺陷有待補足,要爭取到多數民眾的認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還有什麼比「用別人的錢來賺錢」更好的生意可做呢?上櫃的建弘投信每年的大量獲利,就是一個好例子。但話又說回來,要做得好其實也並不容易,這個行業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
對上市股票、上櫃股票,未上市股或是基金的投資觀察及看法
就個人而言,上市上櫃股票雖然有一大堆,但爛股其實佔絕大部分,要選擇基本面好的股票才會長期穩定獲利,否則就算不賠,要戰勝定存的獲利也是有困難的。基金我則建議長期買定時定額,不用在意一時的漲跌,而且我建議買以美金或歐洲貨幣計價的海外基金,以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而言,持有一些非台幣的資產是有必要的。未上市股則不建議花太多錢購買,因為法令對投資人權益保護尚未完備、流動性不夠等危險,例外還有上市上櫃時程不確定和買到假股票的風險,所以除非是某業界的龍頭(像上市上櫃前的華邦、威盛、華映或長榮航空),否則還是不要碰比較好,以免賠大錢或一時無法變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