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22 16:31:28| 人氣2,4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探討專輯:【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文探討專輯:【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
這次的論壇,是由文化部指導、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辦的「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Look into th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onvergence of Techno-Art Development)國際論壇,這半官方機構所舉辦的論壇,也是我回國後,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盛會,本來滿心期待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我參加了星期五的座談會:11/18(五)【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國際論壇 
因其中有一場講座:21世紀的藝術與研究 Art &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是由:克里斯多福‧德‧雅克 Christophe de Jaeger )。
結果大失所望,講員從包浩斯談起,因為科技藝術的特色之一,就是跨領域。
但是講員花了將近50分鐘談,20th科技藝術的合作模式。
21th的科技藝術發展現況,只花了五分鐘。
講員還說講稿是兩天前寫的,這是第一次演講,這位講員目前還在攻讀博士學位。
這是他資歷的摘錄:
克里斯多福‧德‧雅克,擁有普利茅斯大學藝術與科技碩士學位,現於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攻讀博士,研究60至70年代的媒體藝術。他是布魯塞爾藝術中心(BOZAR)藝術與科學部門的策展人。作為自由策展人,他在視覺與媒體藝術領域創建廣大的國際網絡,並於比利時(2012年布魯塞爾藝術中心)、美國與上海(2012年洛杉磯當代藝術館;2010-2015年世博會比利時館)多地執行計畫。2015年創立Gluon。
Gluon為獨立的非營利機構,以布魯塞爾(比利時)為根據地,以進行跨界藝術、研究(科學與科技)與產業間的計畫為其目標。Gluon透過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研究、教育和產業界間所建立的廣大個人與機構夥伴網絡,推動其計畫進行。在Gluon,教育是重要的基石,其目標在激發年輕世代對於科技創新、創意與創業等面向的熱忱。
我實在懷疑,這樣的資歷,夠資格站在講台講這專題,這樣的講題,應該請在業界有相當的經驗的專業人士,如多媒體藝術演繹家:Andriod Jones,
才能將21th的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發展至少是實例,如他如何結合很夯的VR在表演藝術上,詮釋的到位,也才有機會這樣的實例能夠激生更多創意與想法,也才有可能因為同屬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交集,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願意花錢前往觀賞,也才能說有機會進一步的演變成唯一產業。
關於我推薦的這位多媒體演繹藝術工作者的網站:
http://androidjones.com
下午的另一場座談會,是由
當前國家科技藝術政策與未來想像〉
主持人:張立伶(前行政院蔡玉玲政委辦公室專門委員)
與談人:邱誌勇(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王冠婷(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行政辦公室主任)
聯合主持的座談會
我看到這論壇的另一個高潮,有位工作於工研院的先生(可惜沒有能捕捉到他的大名),提出所謂techno art,科技藝術的翻譯,應該翻成"技術藝術",而非"科技藝術"。
但主持人,邱誌勇,也不甘勢弱的說,techno這個單字,源自於希臘,有三層含意,那工研院是否也可以解釋工匠院。
而講題的主題是說科技藝術是否可成為產業。
我的看法是,科技藝術,一直有很強的實驗性質,獨一性,每個個案,無法複製成功經驗。
30年前,我接觸的科技藝術,也是與表演藝術結合,30年後的現在,依然如此。
所以,這跨領域的特性,科技藝術要如何落實成為一發展的產業?應該不容易,因為科技的運用在表演藝術非常的普遍,許多演唱會等相關的表演藝術,都有廣大的群眾支持他的發展。
而,科技藝術一般而言,都有很強烈的實驗性,自然是曲高和寡,除非科技藝術能發展有廣大觀眾群的藝術,如表演藝術,才有機會晉升成唯一門產業。 以上是我的註解。
藝文探討專輯:【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

舉辦的場所是在國際藝術村

這次的論壇,是由文化部指導、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辦的「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Look into th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onvergence of Techno-Art Development)國際論壇,這半官方機構所舉辦的論壇,也是我回國後,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盛會,本來滿心期待會有不一樣的風貌。

我參加了星期五的座談會:11/18(五)【跨域與匯流下的願景: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國際論壇 
因其中有一場講座:21世紀的藝術與研究 Art &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是由:克里斯多福‧德‧雅克 Christophe de Jaeger )。









結果大失所望,講員從包浩斯談起,因為科技藝術的特色之一,就是跨領域。
但是講員花了將近50分鐘談,20th科技藝術的合作模式,21th的科技藝術發展現況,只花了五分鐘。
講員還說講稿是兩天前寫的,這是第一次演講,這位講員目前還在攻讀博士學位。

這是他資歷的摘錄:克里斯多福‧德‧雅克,擁有普利茅斯大學藝術與科技碩士學位,現於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攻讀博士,研究60至70年代的媒體藝術。他是布魯塞爾藝術中心(BOZAR)藝術與科學部門的策展人。作為自由策展人,他在視覺與媒體藝術領域創建廣大的國際網絡,並於比利時(2012年布魯塞爾藝術中心)、美國與上海(2012年洛杉磯當代藝術館;2010-2015年世博會比利時館)多地執行計畫。2015年創立Gluon。Gluon為獨立的非營利機構,以布魯塞爾(比利時)為根據地,以進行跨界藝術、研究(科學與科技)與產業間的計畫為其目標。Gluon透過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研究、教育和產業界間所建立的廣大個人與機構夥伴網絡,推動其計畫進行。在Gluon,教育是重要的基石,其目標在激發年輕世代對於科技創新、創意與創業等面向的熱忱。

我實在懷疑,這樣的資歷,夠資格站在講台講這專題,這樣的講題,應該請在業界有相當的經驗的專業人士,舉例如多媒體藝術演繹家:Andriod Jones,才能將21th的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發展至少是實例,如他如何結合很夯的VR在表演藝術上,詮釋的到位,也才有機會這樣的實例能夠激生更多創意與想法,也才有可能因為同屬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交集,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願意花錢前往觀賞,也才能說有機會進一步的演變成一產業。

關於我推薦的這位多媒體演繹藝術工作者的網站:http://androidjones.com

下午的另一場座談會,是由當前國家科技藝術政策與未來想像〉主持人:張立伶(前行政院蔡玉玲政委辦公室專門委員)與談人:邱誌勇(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王冠婷(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行政辦公室主任)聯合主持的座談會

這論壇的另一個高潮,有位工作於工研院的先生(可惜沒有能捕捉到他的大名),提出所謂techno art,科技藝術的翻譯,應該翻成"技術藝術",而非"科技藝術"。但主持人,邱誌勇,也不甘勢弱的說,techno這個單字,源自於希臘,有三層含意,那工研院是否也可以解釋工匠院。

講題的主題是說科技藝術是否可成為產業。

邱誌勇先生的對於這議題的簡報:由邱先生的簡報,他主要的論述是說我們國人對於科技落實在生活文化的根基為何?若這大原則未能確定下來,談科技藝術成為一門產業的議題,有點言之過早。



王冠婷的簡報:是從產官學之間的合作機制,談她個人的看法如何能在科技藝術成為一產業的大架構,提出一些建言。



我的看法是,科技藝術,一直有很強的實驗性質,獨一性,每個個案,都無法複製成功經驗。30年前,我接觸的科技藝術,也是與表演藝術結合,30年後的現在,依然如此。

所以,這跨領域的特性,科技藝術要如何落實成為一發展的產業?應該不容易,因為科技的運用在表演藝術非常的普遍,許多演唱會等相關的表演藝術,都有廣大的群眾支持他的發展。
而科技藝術一般而言,都有很強烈的實驗性,自然是曲高和寡,除非科技藝術能發展有廣大觀眾群的藝術,如表演藝術,才有機會晉升成一產業。 以上是我的註解。

台長: Riderflame
人氣(2,445)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電腦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Android Jones-數位藝術創作的練金士
此分類上一篇:Digirider Art::Kiss That Frog 系列-向Peter Gabriel致敬之作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