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灯:兰斋旧事在时空对岸 2006/01/22
父亲过去常买的《大人》、《春秋》杂志,里面专门发表一些民国名人雅士的传记秘辛,更多的是旧俗掌故——我特嗜此类老书,一本本过户到我手中;封面一侧是素淡水墨画,我倒看不出所以然来,内里却大半是好文章,清宫忆琐、孤岛敌伪内幕到上海时代曲沧桑,横躺斜卧之时,伴我度过不少晨昏。50、60年代滞港的文人留下大量作品,如沈苇窗易君左之流,游记杂文面相风水,信笔书来,仿佛杂家,然而言之有物文采斐然。“太史蛇宴”一词,想必也是从这些旧杂志里看来的——南海粤地江太史霞公,清末民初奇人也,后世知道他的名号,却是挾他第十三公子江誉球,人称南海十三郎之誉,悲剧性生平,经后来影剧搬演,事迹也就流传甚广了。
《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由后人江献珠著写,作者是十三郎的侄女——等于是补写家族史,只是零散回忆,依靠饮食的童稚记忆,侧写江家盛衰始末,真正着墨江家太史公一生荣辱,其实不多。另一部分是写南海十三郎的轶事,像偏嗜粤剧如我,早已倾心唐涤生的任白戏宝,“薛马”争雄时代的薛觉先戏码大概生疏得很——十三郎撰曲的《心声泪影》全本恐怕不演久矣,单唱《寒江钓雪》一折,相信还有薛派小生代劳的。如今看来辞意不过典丽凄美,不比唐涤生的曲韵辞藻与人物血肉相连,又演又唱,恍如浮生爱怨缠绵缭绕到底。书中略提及白雪仙与十三郎在浅水湾茶叙,“九姑娘”想改编《白蛇传》,十三郎认为粤剧宜注重唱腔与舞蹈,……看来与白雪仙欲创新的构想有距离吧。后来他病情时好时坏,好时思路清楚,坏时当街破口狂骂不休——封面插画,最是惘然,是参照书末蓬草所写的一段旧事,她父亲请南海十三郎在药店柜面吃饭,十三郎怕人嫌弃,以筷头倒转挟菜。这一小段回忆,比任何刻意杜撰煽情的桥段更感人。
江献珠写江家大小宴席,过节礼数,真个娓娓道来之余有种镜头推移入烟黄旧日的味道;荔枝时节,她回想江兰斋农场的荔枝园,妃子笑、挂绿、“糯米糍”的品种,如数家珍——确实是“家珍”,隔年隔月过后回溯,眼前的荔枝都不是味儿。春节年菜九大簋,特制的萝卜糕芋头糕,细细写来,无不饶有趣味;江太史后来经济不好,照样宴客,背后则变卖古董,——妻妾们都掏出玉器典卖,玉器商来了,她们把绿玉投入胭脂水杯内,登时满杯翠绿……当时只觉寻常,——以文字怀旧,我们生在时空对岸看,片言只字,已经是一幕画面,浮现即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