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流转的饮食回忆
写饮食的文章沾上人间味道,确是比一般文艺作品受欢迎―――即使古人笔记,像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较诗话吸引。唐鲁孙写旧北京湮没的吃食,不止于怀旧,大抵有白头宫女话天宝,时代缓缓下沉的悲哀意味;梁实秋晚年散文除了写白猫王子黑猫公主和韩菁清之外,也就是写吃了;杜杜专栏式的饮食艺术,引经据典,难得没有堆砌敷衍之意,写一道柠檬蛋汁,手续繁复多姿,精彩百出;我是连蔡澜也不放过,《食典》一书,文字精简,当中有他的偏执和个性,看饮食之道,也等于看人;写人间烟火,化为肚肠里的渣滓,其实间接流露生活态度,美其名:哲学。囫囵吞枣的人必然难以了解饮食之美―――巴不得急急凤似的卷吞残叶,填充里内的无边空洞的饿,都顾不得其他了。
王宣一的《国宴与家宴》出版已经好几年,手头上的版次是第五刷,据说还一度买不到。她的小说倒是没看过―――只是她那种重述家常浙江菜的闲笔,实际上补充了外省人落籍宝岛的历史沧桑,有小说笔法,却不是小说可比;它没有《往事并不如烟》的沉重,当然也没有章的笔里春秋,温婉暗藏愤恨的意思―――不过就是菜肴做法的变迁,人事变化,时光消逝,存在与消亡交替,一种我们最熟悉的淡淡哀伤。王宣一笔下细写四五十年代母亲身为海派太太的事迹,下厨调弄菜肴,大型宴客和家常便饭,即系“国宴家宴”之说:一个女人撑起的宴客场面,和当年的女童浑然不觉的记忆画面―――序幕开始,写庭院挂满腊肉腊味,底下有野猫成群,或坐或躺,虎视顶上芬芳四溢的恩物,屋里又有一批家猫监视着野猫,不让它们轻举妄动;朱守谷画的插图,就是大小不一的猫儿慵懒作态,眼儿媚暗暗留心头上散发诱惑的腊肉火腿。她描摹当年春日阳光午后的气味,又一连写世移事易,看见朋友母亲餐桌摆满大盘小盘,亲切中带凄凉,因为那种亲切其实都活在过去的时代里――这种细腻的笔触实在很动人。
吃食菜式做法写得不厌其“繁”,就连选材也抓住不放―――那种铺陈排场,虽说细细道来,不无红楼梦的味道:凤姐跟刘姥姥说烧茄子的费时费工夫;作者母亲做菜就有类似境界,寻常菜里其实用料贵重却看不出来,只要尝一口便有分晓;她写烧狮子头,不吃肉丸先吃白菜―――;“好滋味都隐藏在边缘不起眼的地方。”看来总觉得感慨万千,沉溺过时的美好恐怕都是文人通病,可却是写得最好的部分;世俗人老是唯恐赶不上前面,写书人反而倒过来回顾往事的上游,装点繁华胜景,捕捉了风俗消逝时代速变的伤感。书末写母亲过世,他们把当日常见菜肴搬出来,“谈笑如常,一切深沉哀痛以家常姿态呈现。”写得没有再好了,文字已经凝练,情意流露和忧患感时,淡淡悠悠,尽在其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