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已阑珊月色寒
最初看的是《武林舊事》,薄薄一本,暗緑色印山水白描線條的封面,屬“杭州掌故叢事”,一方朱紅方印,很有年代久遠思舊的意思。署名“四水潜夫”,是周草窗的別號——元初年因憶亡宋繁華而作,那種沉埋在底的陳年芬芳是很經得起咀嚼的。一直記得《元夕》一文,綺麗鋪陳的燈市,宮內一如鬧市,有賣燈販者“前後設玉柵簾,寶光花影,不可正視”;宮外天街笛鼓不斷,都民士女,羅綺如雲,一片燦爛華靡仙落凡塵,只是字字看來,其實早付之滄海桑田,消逝不在了。開出來的事物清單,不厭其詳,那一外一所皆列名,雜劇曲目排開,到底笙歌艷曲不再,一切在夢中,渺茫不可得了。後來看的《陶庵夢憶》及《西湖夢尋》投注的更多是失去後的惆悵如夢,那七十二則西湖軼事,皆屬一則則“如夢令”。張岱急急走避熟悉的湖光山色,不爲景色變故,而是人事滄桑,對照記憶,情感上難以承受;細微的今昔之感,恐怕只有當事者才會參透,家國亡淪,樓台易主,但活一天,照在身上的太陽仿彿恩賜——我是記得粵劇《帝女花》,明朝帝女亡國的苟存人世,在庵堂里如燕寄居。
難怪那“西湖十景”縱然勝景依舊,卻等於是精魂飛走,徒留外觀,所以“古劍蝶庵老人”要躱在夢里追尋,是回憶也是夢。凄哀至此,我們穿過隔朝隔代的時間雲水,雖不難體會,可也不免覺得那種“夢憶”是一種虛妄吧。然而西湖船樓簫鼓,七月半看人的人,神情各異;張岱寫的是人面更易,倒不是景色怡人湖色瀲灧。他在末則寫一“琅環福地”,更是夢的歸返,歷歷分明的景致畫面,已然是他黃昏蒼老時的一抹光影,“凡昔之弱枊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湮沒,百不存一矣。……”是曾經存在過的林林種種,變遷更易席捲而來,幸存的無非幻影,竟令當事人耿耿于懷;幻影卻是活生生的——留在人間的字句文篇,是一種過録版的舊時雲煙。換作今日,即時掇拾現成新聞成文,方能反映現實,可是即時即發之事,容得衆生選擇么?不到煙去塵落,不知後事如何,根本無法寫出個眉目。
活得一如亡國遺民,説是苟活,但至少留有即成空間,自足自給,以詩文憶舊——從前就算不完全的“景美年豐”,也吿“好春宵”;甚至是靑春余情叠印其中,時光過濾之後盡剩美好。記憶中我們依稀看見有人乘舟靠近,月影淡白,歌聲斷續,歡聲笑語,於是稍候片刻,天色乍曉,煙氣漸散,周遭卻是大片荷花,十里茫茫是白荷紅蓮,是天女散芬芳,恍如夢中有夢——是我們不小心走進了陶庵先生的夢中,夢游了早已遺落在年光之外的西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