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文字趴之為咖啡寫幾字》主辦閆兒,這不僅僅是一場熱鬧歡愉的文字聚會,更讓我獲得許多新奇的咖啡知識。
從前我對咖啡的認知極其有限,以為只是配合餐食的一種飲料,未曾想到能夠加酒添料,變身為各種有趣又好喝的飲品。
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咖啡與愛情、浪漫都畫不上等號。年輕時,約會的地點大多是電影院、冰果室、咖啡店。民國六十年代,西門町有幾間簡餐廳,看完電影,去坐著聊天。通常點一杯檸檬水,是以濃縮檸檬汁兑水,加糖和冰塊,倒進玻璃杯,插入吸管就完成了,那幾乎是菜單上最便宜的東西。咖啡價格太高,口袋裡錢不夠,根本不敢點。
一直到民國七十年代,咖啡仍然屬於高貴飲品,有位加國朋友向我抱怨過,他在松山機場(那時的國際機場)候機,在餐廳點了杯咖啡,帳單卻嚇他一大跳!只不過是一杯普通黑咖啡,旁邊附上方糖和牛奶杯,他當然了解機場餐廳和麥當勞不會一樣,但出乎意料之外,竟然要的錢夠他在溫哥華買好幾杯星巴克,讓他有進了黑店被宰的感覺!
就在那個年代,曾有幾次被年輕漂亮的美女邀請去大飯店喝咖啡。不要想太多哦,那只是商務咖啡而已。我們辦事處經常接待加拿大來的訪問團,需要為他們訂旅館,安排酒會,這些都是大飯店的重要收入。在台北的幾間國際旅館公關人員三不五時會來打招呼,邀我們去他們那裡坐坐聊聊,拉攏感情,穩住生意,避免被別家搶掉。
基本會赴約的是我們這三位商務專員,大老闆的秘書和秘書室資深主要秘書也會一起獲邀。那時沒想過咖啡因過高的問題,一般的 espresso 太小杯,一口就喝完了,所以我常點 double espresso,有時還再續上一杯,喝得過癮。
住在天母的時候,那兒有幾家裝潢得很有味道的西餐廳,在特別的日子,例如過生日,我們會全家去吃西餐,但那時已經有孩子了,不再是兩人世界。
有一次參加旅行團去歐洲旅遊,日日趕路,每天換旅館。只有一天,住在德國鄉間旅舍,離鎮上街道有些距離,晚上無事,團員們相約,孩子都睡下以後,大人們到一樓咖啡廳去聊天。夜逐漸入深,廳內燈光幽暗,很有情調。
1989年去 Banff 班夫國家公園遊覽,在班夫火車站旁的麥當勞買咖啡,當時有特價,加幣¢25,是一生中買過的咖啡中最便宜的一杯。今年2024夏季,溫哥華麥當勞也推出特價,一杯冰咖啡只要加幣 1元(換算台幣22.4元)。35年的時間,麥當勞咖啡漲了400%!
移居溫哥華之後,曾有兩次 1 vs. 1 的咖啡約會,全是男士。一位是在列治文開職訓班的校長,當時華人移民很多,他想拉華人生意。我一位先前的同事剛跳槽過去,向校長舉薦了我,於是他來遊說我。
見面的地點在我家附近的星巴克,本來我不想轉職,去他學校需要搭公車再轉車,連走路時間在內,單程就要超過一小時以上。而且給的薪水不比原先這家高;老外很直接,校長解釋,這個職位在業界內有一定行情,他不會多給。
結果他又約見了一次,説他家離我住處不遠,開車在十分鐘以內,他可以接送我上下班。既然人家兩顧茅廬,誠意滿滿,我就接受了他的 offer。
沒想到去上班了一年,次年校長就把學校轉賣給韓國人,賺了錢退休養老去了,我和其他同事一起失業。
滄海桑田,那間星巴克後來也變成 Tim Horton's了。
另外一次是一家外地的學校(不記得是在溫哥華島上,或是在東部其他省份)推展國際學生部門的職員,他約在遊客們愛去的溫哥華熱門觀光街道 Roson Street 上的星巴克相見。Downtown很難停車,我搭捷運 SkyTrain 過去,時間沒抓準,早到了半個多小時。(那不是問題,問題在街的斜對角各有一間星巴克,上圖中央,十字路口的右上角和左下角都各有一家星巴克。)
我先進到街左下角這間星巴克,裡面裝潢全以深咖啡色為主,比較古雅。
點了杯咖啡,坐在窗口看外面,納尼(なに),對面竟然還有一間星巴克!那位先生到底要在哪一家相見!?
對角那家有戶外座位,於是我改走到那邊,坐在外面位置等。他來的時候,不知是看到我了,還是他心裡想的本來就是綠色的這間,逕直走了過來。
世事無常,對角這間星巴克在2012年結束營業,上圖是人們趕去拍照留念懷舊的新聞照片。Robson街上終於只剩那間開於1971年,擁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古雅老店繼續存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