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柯老師講解的筆記)
認識生命和事物的本質,正確的去看、去理解。而不是用原來世俗習性、錯誤的看法和想法去應對。
早點了悟世間存在的事實,心理就會越安定;這就是佛陀想傳達和分享他自己從無知的苦走出來的經驗給大家。
我們都想離苦得安樂,但自己原來用的方法錯了,所以得不到結果。方法是由看法來的,因此是我們原來的看法錯了。
我們是被自我、私慾打敗了,本來想追求幸福,但反而作繭自縛,把自己越纏越緊、越套越深。
佛陀自己經歷過了、走出來了,所以他教我們真正的幸福觀是什麼。
因緣生受:看到(因)→引起想法(縁)→產生感受(繫)。
如實知,如實見: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只看現在的表面現象,而一直要看到它的本質--無常的變化過程。例如身體的狀況、念頭,都不會聽我的、照我的意思去發展,不是我能主控的,所以是無我的。
逐漸透過無常觀、空觀,了解「無我」,達到「無我」;這就是如實知、如實見。
不斷要清除「我」,正確的去看待,這就是修行。修正自己的看法、想法,認識無常、無我。能這樣,心裡就會定了,這就是定慧雙修。
寂滅:把心安放在寂滅上,才能得到解脫的快樂。
僅僅看到無常、無我,會產生空虛的心態。
佛陀看到的是出世間(寂滅、涅槃),那是真實存在,卻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所以不可說,超越尋思,必須要自己去體驗。
佛陀不只講無我,也講真我、本源。
無我是指世間無我、五蘊無我、物質無我、心靈活動無我。
用眼耳鼻舌身意無法走到苦的盡頭,必須放下六官的功能,才能達到苦的盡頭。前五官好停,但大腦可不好關住。大腦真的關住了、中斷思惟,才能體驗原初的東西,那是本來具有、本來具備的(本自具足),這時內心多麼安定、多麼快樂!
寂滅:真如境界、如如(不動)、如來如去、不來不去。
如來:就是本性、如來本性,描述的就是寂滅的狀態。
真如沒有形狀、超越時間、空間。在萬物、時空產生之前就在了(本來面目)。
形狀、時間、空間都是後來形成的,都是變化呈現(變現)的過程。
放下六官(我),才能體會真如。
我們本來以為六官的體會(身體、意識)是「我」,但其實這些都不是我的,都是大宇的(宇宙整個是個整體)。
十八界(六識、六塵、六根)全是因緣和合而展現的現象。
靈性也是大宇的,不是我的。真如本性、如來本性,只是大宇的本性。
無我:沒有自己現在認知的私我。自我只是自己認識上的一個虛幻的念頭。
如來,沒有形狀、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我們如把他狹隘的當成神,是我們的理解錯誤了。
解脫的常識和世間生死沉淪的常識不一樣,必須改變自己的常識,清除、改變「我」、「我的」這常識。從六官的常識開始改變起,以無常、無我的觀念去否認「我」的觀念。
內心停留在道、如如、真如上面,真正了悟本源、根源,就不會把身體、心裡抓得那麼緊了。煩惱都是從自我來的,看淡自我,煩惱也就淡了。
把心放在真如上、內心就放鬆了,不再抓得那麼緊了,就能感覺從來沒有過的輕鬆。
原來活得很累,明白了道理,看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看淡自身、本身,一切自自然然就看淡了,不是那麼熱衷了(佛經上說是「厭離」)。也就隨遇而安、隨緣而處了。就能從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解脫出來了,不再無知、苦惱;不會再被拉回無知、苦惱、世間的那一切了。
物質、情感、生死都看淡了、淡泊了、平靜了、不貪了、放下了。
一切照樣在、照樣用、照樣生活。但內心降到最低,看這世界和自我都一無所有,都如空物。如此看待事物、自身、情感,自自然然歸本反源,歸於涅槃。(涅槃不是求來的,而是自自然然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