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完蛋了!我真的想不出來,她下一步要怎麼辦?」

一位粉絲來問我,怎麼幫助他的妹妹小芬。自國立大學畢業之後,聽從父母的話,捧一個穩定的鐵飯碗,幸運的在公務機關找到約雇工作,一做18年,目前月領3萬3,雖然一年一雇,不過都是循例續約,大家相熟,處得不錯,一定會再續下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哪裡知道,這個月合約到期,意外的竟然不獲續約,派遣公司送來一名20餘歲少1萬元的年輕人,小芬就輕而易舉地被取代了!

公務機關也會砍人

想都沒想到,失業這件事居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此時此刻已經42歲,雪上加霜的,還是這18年小芬並未累積到任何技能,工作內容從頭到尾只有一件:

「送公文!」

我一聽,整個人硬生生打了一個寒顫,倒不是擔心小芬中年失業何去何從,相反的,我最先驚訝的是怎麼有人受到大學教育,卻是甘願將一生最精華的歲月花在將公文送來送去,還一送18年,不去累積有價值的技能及經驗,不去深思興趣與理想有無實踐,讓人不免有一種浪費人生的無言…

但是,粉絲說我錯了!人各有志,在公務機關裡,到處是這樣的約雇人員,不具備技能,也不想學習技能,只想安穩過日子,每月領到薪水就好。這樣的生涯安排在過去行得通,不思改變與不求進步,依然有機會做到退休的一天,現在看來是難!隨著政府預算縮減,公務機關掄起大刀砍人的例子增多,約雇人員首當其衝,而且砍資深、用新人,顯見太平日子遠去,走到人人自危的一天。

是用人單位無情嗎?一點也不!同樣是送公文,花2萬3可以請到人,還年輕送得快,為什麼要多花1萬元?若要比關係深淺,年輕人難道就抬不出強而有力的靠山背景?所以,以為自己熟能生巧又關係良好,不過是缺乏危機意識罷了,抵不過一個大浪打來,才發現裸身在沙灘上的是自己。

朝不保夕的工作,人人搶著應徵

當然,多數約雇人員的工作,與公務員無異,操得凶且認真負責的不少,可是又如何?殘酷的真相是,不論在公務機關或私人企業,只要是每天做的是重複性高的庶務,即使不至於簡單到只做送公文,也足以令人擔憂,今天要面對被「年輕人」取代,明天則要憂心被「機器人」搶走工作。

而令人震撼的是,這類職務看似穩定,其實危機四伏,卻是年輕人最愛的工作,人才供過於求,競爭激烈!勞動部最新統計發現,秘書、行政、總務、助理等事務支援職務應徵數第一名,大學畢業生26.8%想要從事,1個職缺有1.4名求職者競爭;相反的,其他職務別開出的職缺,卻是求職人數少於市場需求。

僧多粥少,薪水當然拉不高,北部起薪落在2萬5上下,中南部則緊貼著法定基本薪資走,可是這類工作繁瑣,錢少事多,為什麼近3成大學畢業生、近4成(38.9%)女性新鮮人的熱門應徵第一名呢?一名27歲行政人員的說明,道盡其中原委,也透露出一般人對於理想工作的期待:

「我沒有一技之長,也不想跑業務,只想坐在辦公室裡,不必風吹日曬。」

「工作簡單,複雜度與困難度低,很快就可以熟門熟路、做得得心應手。」

「不需要承擔成敗的責任,精神壓力小,準時下班,主管也不會說話,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態度第一名,薪水最後一名

去年教育部針對大學行政類職員舉辦進修課程,邀請我演講,事前我設計好一份問卷放到雲端,請參加者填寫,結果顯示,這些從業人員認真負責、做事能力強,有得發揮,也受到肯定與重用,並且熱切期待加薪、福利與升遷,遺憾的是在這三方面獲得的滿足最低,表示他們在實質的回報上被忽略了。

這個結果,和我平日對行政庶務人員的觀察頗為一致,態度第一名,加薪卻是最後一名,升遷輪不到他們,誰來看都覺得不公平,替他們感到委屈,那麼不免令人好奇,怎麼會變成這個結果?

原因很簡單,太容易被取代!

另外一個原因,他們追求抽象價值,比如:有學習機會、獲得成就感、能力有發揮、對於組織有貢獻…可是,在光譜另一端的人則相反,他們不看重這些抽象價值,而是追求權利、聲望與金錢等具體價值。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在哪裡,不追加薪升遷,就不會得到加薪升遷,和認真多少沒關係。

人各有志,功成名就本來就不在選項裡,選擇安逸的人生,懂得放下遺憾,也是求仁得仁,事關每人的價值觀,沒什麼好討論,不過值得提醒的是,做這一類職務,必須注意被取代性,小心工作機會消失。

舒服的工作,最需要提高警覺

一般人以為,好的工作就是舒服無壓力,身心充滿愉悅,比如:做事得心應手,同事合作無間,主管飄來的都是關愛的眼神,準時上下班,不必進修…其實這樣的工作誰都要,就會容易被取代,最需要提高警覺。

工作的安全感,不應該來自周圍環境的舒適,而是要來自個人是否感受到成長性與發展性。當工作讓人感到舒服無壓力,不要私心竊喜,覺得幸運無比,其實它已經亮起紅燈,表示不具成長性,一定要做出改變,比如爭取輪調,累積新的經驗,否則再做5年或10年,經驗值還是等於零,容易由年輕人接手。

相對的,工作有一定的複雜性與困難度,使人不得不追求成長,帶來輕微的壓力與焦慮感,令人感到危機,請不要抱怨,這是一份好工作,具有保障性與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