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大部分的理財書,教大家消費的時候,要先釐清「需要」和「想要」,然後錢花在「需要」的東西上面,而不是「想要」的事物上面,但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沒有真正解決到核心問題

以下是我個人觀點,讀者覺得不錯的話就參考看看

 

在談如何消費之前,我們先來想想一個問題:

究竟什麼是金錢?

 

這句話問如果問有錢人,他們可能會說:金錢是拿來賺錢的資本

這句話如過問窮人,他們可能回說:金錢是餬口溫飽的必需品

這句話如果去問猶太人,他們一定會說:金錢乃世俗的上帝!

 

但這句話如果來問你,你會怎麼定義金錢呢?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除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開銷,我們究竟努力工作賺錢要做什麼?

我們究竟為誰而戰?我們得勝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金錢是一種工具,其目的是要讓我們過得幸福快樂

 

 

注意!金錢只是手段、只是過程、只是方法,我們真正的目的是──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那麼,讓自己幸福快樂,一定要用很多金錢才可以滿足嗎?

那麼,讓自己幸福快樂,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實現完成嗎?

那麼,讓自己幸福快樂,只能用金錢這種工具、這種手段、這種過程、這種方法嗎?

 

當然不是!

條條大路通羅馬,到彼岸的船怎麼可能只有一條?

所以,應該先去了解自己一個最核心的想法,究竟什麼樣的生活,可以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

在台北市擁有一間很大的房子?

開一台百萬名車?

拿很新很貴的3C產品?

花錢買名牌包包、昂貴的保養品或化妝品?

還是四處去享受美食?

或者到很多國家去旅行?

 

以上這些外在的、物質的享樂,就像是小孩子在玩吹泡泡一樣,雖然泡泡在光芒下會顯現出五彩繽紛的炫麗色彩,乍看之下讓人目眩神迷,但泡泡所創造出來的美,畢竟只是曇花一現、鏡花水月

所以這種幸福感是短暫的、是表面的、是膚淺的、是容易適應的、是稍縱即逝的,不過就是過眼雲煙罷了!

 

況且泡泡破掉後,會讓人感到更空虛更寂寞,需要更大、更多、更強的外在刺激才可以感到滿足,不知不覺引人掉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而且之後的泡泡所帶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怎麼說呢?

因為外在的東西,像房子、車子、3C產品、精品名牌、高級餐廳、四處旅遊之類的事務,很容易讓人適應,而且你擁有它之後的幸福感也是短暫的,下次你需要更好更貴的產品才能感到滿足!

 

比如:第一次出國,會讓人感到新鮮有趣,但次數多了就麻木了,之後可能要上月球,心裡才會感到快樂!

 

比如:品嘗不同的美食讓人感到開心,但漸漸的會變得沒感覺,之後會覺得吃什麼還不都一樣!

比如:女生擁有第一個名牌包,她可能會開心一陣子,但這種開心不會持續很久,而且之後會追求更貴的名牌包才能感到滿足,這樣的消費觀念不知不覺會讓她變成──花錢買罪受!

比如:男人有點錢就去貸款買車,以為這樣很拉風,不用日曬雨淋,但諸不知擁有車之後的痛苦絕對比快樂還多,因為光是養台車的花費就去掉上班族一大部份薪水,之後的生活絕對讓人叫苦連天!

 

別誤會,我並不是反對去消費這些外在的、物質的享受,而是希望讀者知道,這種享樂只會讓你的錢越花越多,但幸福感並不會隨著提升,而且到了某個程度之後還會不升反降

 

所以,花錢讓自己幸福,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去買精神的、買心靈的、買體驗的、買無形的,這種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才可以恆久、才可以深刻、才可以讓人難以忘懷,而且錢只會越花越少!

 

相信我:

買名牌包所帶來的快樂,絕對不會大過去閱讀一本好書

擁有一台車的快樂,絕對不會大過去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四處旅行的快樂,絕對不會低於和自己喜歡的人、或者聊得來的朋友到附近公園散步

品嘗美食的快樂,絕對不會低於和另一半一起研究食譜、一起在廚房煮飯、然後一起把它吃光

 

閱讀、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去公園散步、自己煮飯,這些需要花很多錢嗎?

我想不用的!

 

所以在花錢消費之前,不仿先想一想,這個消費所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還是長久的?

 

 

如果你大部分的花費都是讓自己心靈方面更加富足,相信你已經知道如何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