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村基雄將疾病分為外因性疾病和內因性疾病。他說:“以我45年的行醫經驗,我覺得現代醫學對於由細菌引起的外因性疾病很有效,但對於內因性的疾病——慢性病,卻效果不明顯。我認為,辟谷療法對於治療內因性疾病有效。”
今村基雄說:“我對斷食有這樣的熱忱,是由於在我的行醫生涯中,許多現代醫學經過三至五年仍無法治愈的慢性病,經過斷食很輕易地轉好。我根據長年的經驗確認,為了健康或返老還童,除了斷食之外,別無他法。”他通過畢生研究,對傳統的辟谷療法進行改良,發明了“溫和斷食療法”,具體操作方法,將在後文中詳細講述。
5.“麥卡效應”:節食可以長壽
20世紀30年代,美國營養學家麥卡教授做了一個動物實驗:
他將小白鼠分做甲乙兩組,都保證必要的營養供應,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對甲組小鼠限制熱量,乙組小鼠則不加限制,可以每天敞開肚皮吃。結果,乙組小鼠175天後骨骼就停止生長,而甲組小鼠在1 000天後,骨骼還在緩慢生長。乙組小鼠不到2年半全部死亡;甲組小鼠卻活了三四年,且患病率低很多。
只可惜,麥卡教授的這項偉大發現,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30多年後,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老年學家馬克登諾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
他用含22%蛋白質和5%植物油的飼料,餵養兩組小白鼠。甲組每天供應含20千卡熱量,屬於正常飲食;乙組每天只供應10千卡熱量,為限食組。結果乙組小鼠中,有2/3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最長壽命是甲組的2倍以上。
他的實驗證明了麥卡的發現。由於這一實驗最早是由麥卡做成功的,因此,醫學上把這種“節食可以長壽”的現象稱為“麥卡效應”。從而推翻了以往科學界普遍認為的“遺傳左右壽命”的說法。
老化現象研究專家華福特說:“將來有一天,90歲的男人會有今天50歲的男人的身體活力。有一天,人們或許知道90歲,100歲,甚至130歲以前,都不會看來老態龍鐘,說不定可以活到150歲。”
經歷30年的“老化”研究後,華福特和洛杉磯加大醫學中心的同事們宣布自己已經發現了長壽的秘訣,就是延遲衰老過程,使人的青年期與中年期拉長。如何達到這一點呢?他們提出了一種被稱為“斯巴達方式”的方法:只吃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且熱量低的飲食,即飲食上營養不足,但並不是營養不良。
他們通過老鼠實驗,證明了這個方式,以這種方式飼養的老鼠,原先只有兩年左右的壽命,現在可以活到四年以上,並且還維持了青壯年的行態與外貌。
華福特還發現,體溫較低,有助於增加壽命。一種原產巴西,壽命很短的魚類,當它到溫度更低的地方生活時,壽命則加倍。如傳說中印度的瑜伽信徒,就是通過自己的意誌升降自身體溫,以達到長壽的目的。但另一個更可行的辦法,那就是節食、斷食:吃得少些,也能略微降低體溫。
馬裏蘭大學的漢森博士,花了15年的時間研究限食對獼猴壽命的影響。到1994年,結果顯示:隨便吃的猴子中,有一半已經死亡,而限食的猴子中只有12.5%死亡。
這再次印證了“節食可以長壽”的觀點。有關研究報告指出,在保證必要營養的前提下,采用低熱量飲食,能有效地降低血脂、血壓,預防動脈硬化。因而可以有效預防包括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栓、腦出血等在內的各種疾病,還能預防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膽囊炎等疾病,並減少一些癌癥的發病率。
日本九州大學的大村裕教授指出:在一頓飽餐後,大腦中的 “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比進食前增加數萬倍。這種物質會增加毛細血管的負擔,導致腦動脈硬化,造成大腦早衰。目前沒有藥物來控制 “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生長,但限制飲食就可以。
某家畜試驗所用18個月大、產蛋能力退化的864只雞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在雞產蛋12~14個月,逐漸失去產蛋能力時,停止提供飼料10天,在恢復供食後不久,75%的雞都重新回春,再度生蛋。此試驗說明,斷食對生命有返老還童的功效。
第37節:6.其他論著:斷食增進健康
6.其他論著:斷食增進健康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崇尚簡單、自然的養生方法,崇尚身體自身的復原能力,支持斷食養生的醫生及學者也越來越多。
日本川上教授通過試驗發現:如果右腸閉塞,會導致右腦出血,左腸閉塞則會導致左腦溢血。而結腸閉塞,則會使聯絡左右大腦的血管膨脹,形成精神失常。因此,及時排毒非常關鍵。
美國卡耐基營養研究所,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斷食後精神爽快,頭腦清晰,腦力成績比斷食前大為優異。
日本國立營養研究所的高比良英雄博士,1922年親自斷食12天,第二年又與研究員共五人一起斷食了14天。另八位研究員對他們進行觀察,發表了以下的結論:斷食確實是改造肉體,賦予人類幸福與完美健康的好方法。斷食後,肉體會產生驚人的恢復力以治愈疾病。健康人體內也存在故障,所以人人必須每年定期斷食。
大阪醫科大學片瀨淡教授認為,各種癌癥實行斷食,並輔以中藥療法能治愈。他說:“斷食療法,能輕易治療現代醫學無法醫治的疾病,但卻無法普及,這非常可惜。”
九州大學市松博士研究認為:凡35~40歲的人,在斷食後的10天體重會完全復原,大多數還會增加兩三公斤。高血壓患者斷食一周,血壓平均降低23%。斷食療法對於消化性的疾病最有效,如胃無力、胃擴張、胃潰瘍、慢性胃炎等,絕大部分在斷食後都會病情好轉。斷食療法對神經系統疾病,也有顯著效果。
大阪大學的大橋兵治郎博士通過10年研究,觀察千余病例,得出結論:斷食是一種刺激療法。由於它極度限制了生活能量,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反作用力,一旦進入斷食後的補食期,會極度促進新陳代謝,征服疾病。他說:“青蛙、蛇、穴熊及其他冬眠動物,在冬季三四個月裏,完全不攝取任何食物,不但沒有死亡,反而無形中增強了抵抗力,這是它們保持健康長壽的一種本能。文明的人類,平日勤用腦而疏於運動,長年積累自然疾病叢生。如果每年實行一周斷食,就會保持健康。”
美國《生活與健康》雜誌編輯福斯醫生說:“斷食時我感覺到更有活力、更有智慧,睡得更好。它把你更拉向上帝。你會更加耳聰目明、大腦敏銳,會獲得更富彈性的步伐和更高的工作效率。為了身體與精神的健康,試一試斷食吧!”
布拉格一位醫生在他的《斷食的奇跡》一書中說:“你必須以心智來控制身體。我了解斷食帶給我的好處,我們全家人都這麽做。我每周斷食24~36小時。每年有四次斷食7~10天。30年來,我一直健康良好。我在工作和娛樂上有無限的精力。我極少感覺疲勞,每次斷食後心智更佳。”
近二三十年來,斷食療法在歐美各國十分盛行,這方面的論著也是層出不窮。英國倫敦的開士博士在他的《簡易生活法》中寫道:“患病之時,與其給病人藥物,不如使受損的身體暫時休息,絕食斷水。這樣身體自然恢復活力。”他身體力行,堅持了40多年的斷食實踐。英國醫學博士卡林頓所著的《活力、斷食與營養的關系》,影響很大。
放眼世界各國,斷食治病的醫院也越來越多:柏林有一家擁有300多張病床的斷食醫院,前蘇聯國立莫斯科精神病院設有禁食部,美國得州療養所也實行斷食療法,澳洲的悉尼健康中心、英國的克拉斯綜合病院,都以斷食治病聞名。如今,斷食療法在日本十分盛行,有8 000多家斷食機構。
第38節:三、斷食養生在自然
三、斷食養生在自然
健康並不等於“不生病”,而是身體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就養生而言,靠藥物治病是最下策的,養生的更高境界是讓身體正常,順應自然,發揮身體自身的力量,不給疾病滋生的機會。“斷食養生”,其實強調的就是調整身體的狀態,讓不正常的身體恢復正常。
1.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產物,生命來源於自然,並最終要回歸自然。例如,“落葉歸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所表達的就是這種不可違背、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哲學上認為,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違背的,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古人說,“逆天而行”,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自然界的千變萬化,如月圓月缺、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都有著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生命也不例外,它的產生、生長、消亡也都是有規律的,它受大自然的制約,不可抗拒、不可更改。
生命存在、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到底是什麽?我國古代的醫生將它理解為陰陽平衡、天人合一。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生命依陰陽而生,離陰陽而亡。陰陽是生命之本、宇宙之本。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自身的陰陽平衡了,才能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才有生命的活力,否則就會死亡。“天人合一”一直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的養生命題。
不僅如此,歷史上的那些養生家,也都十分重視並大力倡導“天人合一”,並把“天人合一”看做是養生的最佳途徑和最高境界。老子說:“養生修性重在返璞歸真,要復歸於嬰兒狀態。”“天人合一”是對自然的領悟,是對自然的應和,斷食養生就是一種實現“天人合一”的有效途徑。
生物學家們在觀察自然界的動物生存時也發現,動物在捕獲獵物的過程中,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忍饑挨餓”的生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身體不僅沒有變壞,反而更好。現代人把一些珍稀動物關進了動物園,或者圈養起來,有專門的醫生伺候它們,配給它們最豐富合理的營養餐。可是它們不僅沒有變得更健康,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繁殖能力也下降了。報紙上經常報道的“某某珍稀動物繁殖能力下降,瀕臨滅絕”,就是一個證據。
人和動物一樣,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也有著“忍饑挨餓”的能力,但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這種能力被忽視和扼殺了。
當動物患病時,它們會自動斷食,對食物“置之不理”,只是大量飲水,通常都能治愈疾病,恢復體力。科學家還專門就這個現象做過一個實驗,並得出結論:斷食可使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數倍,這足以消滅病菌、排除體毒、治愈疾病。
由此可見,斷食作為一種符合本能的自然養生法,是符合身體本身的特點的。但斷食一定要有規律,最好是定期斷食。通過有規律的斷食,可以調整身體狀態,階段性地排除體內毒素,激發身體本身的潛在能量,激發生命的內在活力。這樣,身體更純潔,生命節律更和諧,生命活動更有序,生命力更旺盛,提高生命的質量和防止疾病也是 “自然而然”的了。
第40節:3.促進身體活力,保持身體平衡
3.促進身體活力,保持身體平衡
我們都知道,生命在於運動,古人有句名言叫“流水不腐”。哲學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養生的目的之一,在於保持身體的活力。
三國時,有一首古詩:
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余歲,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致辭:室內姬粗醜。 二叟前致辭: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辭:暮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壽長久。
它的意思是說:從前有個人在路上看到了三位百歲老人,雖然他們的年齡都已經超過100歲了,但卻精力過人,還能在田地裏幹活兒。這人很是奇怪,就停下來向他們請教長壽的秘訣。第一個老人說:“家裏的老婆相貌粗醜。”第二個老人說:“根據身體來飲食。”第三個老人說:“睡覺的時候不要蒙住頭。”
這首古詩被今天的許多養生專家所推崇,認為長壽的秘訣就在於節制。但這僅僅只是節制嗎?並不完全是。第一個老人當然不是說自己的老婆長得醜,也不僅僅只是節制性生活。因為即便對著一個漂亮的老婆,頻繁地過性生活,很快就沒有性欲了,也缺少性的活力了,身體對性沒有感覺了,這顯然是在使身體退化。但如果加以節制的話,性欲反而增強,這時,即使對著一個“粗醜”的老婆,也一樣充滿活力。第二個老人也不僅僅是節制飲食,因為倘若終日飽腹,吃得過飽,久而久之就會食欲下降。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感受,油膩的東西吃多了,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變得沒胃口,什麽都不想吃了。但若是對食量加以控制,身體就會始終保持對食物的欲望,對食物的刺激反應也會增強,這實際上是在保持食欲的活力。同樣的,第三個老人也不僅僅是說被子不要蓋過頭,而是倡導呼吸新鮮空氣,以便身體能夠“吐故納新”。其實這三個人所表達的共同點就是:節制可以增強身體的活力。
我們說,健康的身體應該是平衡的,充滿活力的。平衡包括營養平衡、酸堿平衡、循環正常、氣血調和、陰陽協調、水平衡、心理平衡等。那活力是指什麽呢?它應該包括身體對外界刺激的積極快速的反應,身體對食物、性、運動、睡眠等生理需求有著正常的欲望,身體始終處在一種準備狀態中,隨時可以投入一場“戰鬥”,身體內的各個部位都處在一種“動”的狀態,等等。而不是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對一切都沒有欲望。我們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激情和欲望,喜歡新鮮,喜歡冒險,對不對?身體也是這樣,當身體對刺激沒有反應,對生理需求欲望低下時,表明你的身體正在老化。
斷食,就是一種給予身體刺激和壓力,激發身體活力的手段。適當地餓一餓,身體的各個部位會更加高速地運轉,去消耗儲存的能量以維持生命。所謂“習慣成自然”,當身體習慣一日三餐時,身體對這方面的刺激反應就會減弱,甚至忽視。而一旦習慣被打破,食欲自然增強,與之相應的消化系統反應也會增強,身體自然活力大增。身體自身的潛能將得到發揮,並自動調節,幫助身體回復到平衡、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