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3 15:15:31| 人氣7,36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音樂神童與樂聖《c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超時空對決

◎莫札特第24號vs貝多芬第3號
(Photo Credit:Naxos)

藝術之美高深莫測,凡夫俗子往往難窺堂奧,不易領略箇中的深邃巧妙。但如果連多愁善感的藝術家,都無法捉摸掌握的作品,恐怕絕對是極品中的極品。德國知名作曲家暨史上最知名的樂評家舒曼就曾經說過:「這世界上有些東西無法描述,莎士比亞的戲劇,莫札特的《第41號交響曲》,以及……貝多芬的音樂。」

在浪漫樂章的優美旋律裡,與兩位天才音樂家相遇,是雅緻中流洩哀愁,是衝突中顯露掙扎,同樣睥睨樂壇的天生才氣,卻因不同的出生背景而創作出不同的樂曲風采。曾經短暫交會的兩人,在彼此的鋼琴協奏曲裡,似乎延續了因命運而錯過的師生情誼,透過樂曲,留下了超越時空的綿長交流。莫札特、貝多芬,同樣的c小調,不同的浪漫樂章。



◎交會,天才惜天才
(Photo Credit:Naxos)

在貴族掌握藝術品味的1770年,奧地利一位年僅14歲的音樂天才,才剛造訪義大利回來,正上演著自己的第一部歌劇,渾然天成的才華讓教皇都不得不受勳給他。他,就是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seus Mozart,1756-1791)。而這一年,正好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一顆音樂巨星剛巧降臨人世,而另一顆正冉冉上升。

之後十幾歲的年輕貝多芬,在1787年受選帝侯之命,前往維也納拜入莫札特門下。當時,莫札特曾給他一個主題要求即興彈奏,聽過後莫札特說:「他太受矚目了,不久世人都會因他而騷動。」但造化弄人,貝多芬僅停留在維也納短短兩週,就因母親過世返家奔喪,讓這兩位天才僅擦出短暫的交會火花。否則,音樂史恐將改寫。

貝多芬回到出生地波昂,為了負擔家計擔任宮廷歌劇院的中提琴手,當時劇院正上演莫札特的《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唐喬望尼》等知名歌劇,他的聲望如日中天,只可惜天妒英才、音樂神童這顆巨星急速隕落,年僅35歲的他在1791年過世,這時候的貝多芬才剛要綻放光芒。

因此1770年至1791年這短暫的21年間,成為莫札特與貝多芬兩位音樂天才共存在於歐陸舞台的珍貴時光,他們用不可思議的音符傳承了上帝的聲音,更為音樂史紮下兩根不可動搖的中流砥柱,讓浮沉樂海的芸芸樂迷能有膜拜的軸線。1827年貝多芬去世,命運似乎冥冥中有注定,葬禮上演奏的則是莫札特生前最後一首作品《安魂曲》。



◎回首,創作夜未眠
(Photo Credit:Imageworkshop-Ivan Shao)

有人說如果把莫札特一生六百多首作品的樂譜抄一遍,大約需要30年的時間,幾乎就等於他的生命長度,也就是說創作源源不絕的他,從6歲的第一首作品小步舞曲開始,到35歲生命最後的《安魂曲》為止,無時無刻都在作曲。

在莫札特生命最後十年的維也納時期,創作最多的是《鋼琴協奏曲》,終其一生,共留下了27首協奏曲。其中,用小調寫成的卻只有兩首,分別是第20號與第24號。其中,1785年寫成的《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K.466》,就連貝多芬也非常喜歡此曲,當年為了推廣該曲,貝多芬還親自撰寫裝飾奏。而此曲的第二樂章,同時也就是後來電影《阿瑪迪斯》的片尾音樂。另一首《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K.491》寫於1786年3月,當時貝多芬聽了之後,即表示︰「這是最壯美,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

莫札特對於協奏曲的貢獻極大,主要的價值在於他把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徹底融合,藝術形式上相當完美,就連貝多芬也曾花時間深入研究莫札特的協奏曲,並且深受影響。因此,貝多芬共完成了5首《鋼琴協奏曲》,其中寫於1797-1803年間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7》正好跟莫札特《第24號鋼琴協奏曲》一樣同為c小調,創作這首曲子的同時,正是他音樂風格轉變的開始。



◎聆賞,c小調詩情之莫札特《第24號鋼琴協奏曲》
(Photo Credit:Sony-BMG)

聆賞莫札特《第24號鋼琴協奏曲》,耳朵就彷若做了一場30分鐘的SPA,尤其曲中木管樂器豐富的表現,大幅增添此曲細膩質感。第一樂章快板、三四拍子,音樂一開始便有一種陰影感、重量感,c小調表現得有點沉重,但還不至於太憂傷,卻一反莫札特其他鋼琴協奏曲偏向明亮、陽光的特質,聽來格外有不同的感覺。《第24號鋼琴協奏曲》令人難忘的特色,另外是在樂曲語彙的交響性上,此曲的交響分量在莫札特的協奏曲中算是「重量級」的,不僅管絃編制豐富,尤其在雙簧管與豎笛的表現上更格外吃重,就像是從色彩偏暖的水彩畫,變身成為調性豔麗的油彩畫。

第二樂章莫札特依照協奏曲慣例採用偏慢的甚緩板,不過他也別具心裁地把通常慣用在第三樂章的輪旋曲式提早在此上場,加上調性轉成略為明朗的降E大調,整個音樂聽來更加鬆軟舒展,一改慢板樂章的憂鬱氣質。鋼琴先以優美恬靜的姿態演奏出主題,隨即弦樂群與木管再以追逐反覆的方式展開,就像一對親暱戀人總有說不完的呢儂耳語。之後音樂回到c小調,在鋼琴與弦樂群、木管樂群彼此間深情浪漫的交融對話後,由主奏鋼琴引領進入降A大調的同時,莫札特端上新鮮的旋律,讓您有種耳目一新之感,就在輪旋曲風不斷浮現、持續進行的主題聲中,平靜安詳地結束第二樂章。

由於已經在第二樂章率先使用輪旋曲式,因此莫札特在此的第三樂章便改採樂念更為華麗豐富的變奏曲式。在二二拍子稍快板的設定下,原先c小調的陰鬱氣質變得更淡泊些,16小節的主題呈現後,一共在樂章中進行了8次變奏,每一段變奏都有獨特且充滿巧思的安排,旋律彷彿雲霄飛車般九彎十八拐、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聲宛若完美的鑽石切割透著七彩光芒,節奏直逼水銀瀉地一氣喝成,徹底展現莫札特渾然天成的樂思令人嘆為觀止。



◎感動,c小調陽剛之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Photo Credit:Philips)

而在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裡,這是他最早發揮作曲潛力的代表作品,管絃樂部分同樣有著豐富的交響風味,主奏鋼琴也能呈現獨特個性,管絃協奏與鋼琴主奏兩者完美地融合,成為一首不可多得的協奏曲,呈現出雄渾陽剛的勃勃朝氣。

這首協奏曲的編制與演奏長度,大致與莫札特《第24號鋼琴協奏曲》一致,不過c小調對貝多芬來說更有感覺,因為這是一種會令他充滿無限遐想的調性,在他許多c小調的作品中,包括像屬於早期作品的《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c小調第五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第1號》《c小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8第4號》等,都存在著深邃情感的一致性。這種深遂情感透過音樂來表現,聽來就像是一位獨行在五線譜上的悲劇英雄,精力充沛、無所畏懼,但是卻又形單影孤、渾身傷痕。

第一樂章弦樂群先以弱音帶著試探姿態地呈現第一主題,有點像是叢林探險躡手躡腳的風味,之後木管接續重複弦樂的試探風,不過氣勢明顯逐漸增強中。之後,第二主題則由第一小提琴與豎笛演奏,同樣呈現恬靜感,之後樂曲便在節奏加速中流暢華麗地展開,宛如河川奔向大海般有著壯闊視野。但燦爛的快板的律動中,隱約可以感受到c小調悲劇英雄的不安的深思與掙扎。

走過第一樂章的激昂,鋼琴主奏像是艘靜謐巡航的核子潛艦,以相當具有神祕風的姿態,緩緩地移動進入第二樂章的最緩板。此刻,彷彿連夜空中的星光都擔心發出聲響而忘了閃爍,所有的管絃樂也都加上弱音器,更大幅提升此樂章的靜肅性。所以過去總是光采奪目的鋼琴,在這裡音量幾乎等於退居幕後,像是背景音樂一樣襯托著低音管,在當年像這樣的鋼琴協奏曲寫法是相當獨特的。更何況這個樂章是個適合跳舞的三拍子,就這樣沉潛的鋼琴與極為壓抑的管絃樂,跳起了超慢速的圓舞曲,樂曲張力也就這樣一圈圈地擴散出去……。

壓抑、低調、簡約之後,相對地就是快速燦爛地爆發,第三樂章旋即以二四拍的快板輪旋曲上陣,加上因為回到主調c小調,表面上聽來激昂熱烈的音樂情緒, 裡頭卻有一種矛盾的情緒夾雜著,彷彿是一種藏在背後很深很深的絕望感,也就因為這個內在的矛盾性格主題,讓這個終樂章聽起來衝突格外巨大、也特別令人感到動容。



◎輝映,迥異美學對話
(Photo Credit:Naxos)

其實,最常被拿來形容莫札特音樂的語詞,即是「平衡、完美」,他留下的樂譜幾乎沒有修改,從頭到尾如行雲流水般,音樂美學呈現一種愉悅的流暢感,同時兼具優雅的姿態,但如果仔細欣賞,又可以聽出樂曲背後很深沉的哀愁感。音樂中所透出的靈光與一氣喝成的才氣。他憑藉著不可思議的過人天賦,在很多類型的曲子上都能融合前輩名家的風格,集各家各派優點於一身,像是《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交響曲》、《歌劇》、《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至於貝多芬早期的樂風深受海頓、莫札特的影響,繼承兩人並搭起古典與浪漫時期的過渡橋樑,尤其在《第二號交響曲》之前格外明顯。直到《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貝多芬才真正走出兩位前輩的影子,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音樂語彙。

他的創作風格充滿了「掙扎、不安」,英國評論家羅斯金(John Ruskin)曾說︰「貝多芬的音樂聽起來就像打翻了一袋鐵釘,之後又到處掉下鐵鎚來。」詼諧諷刺地表示他的音樂往往在尖銳刺耳的衝突之後,還有更大更不可妥協的驚嚇。貝多芬的樂譜不同於莫札特,他的字跡潦草,譜上總是塗塗改改十分凌亂,若仔細釐清後,卻會發現他的樂念結構嚴謹,每個音符都展現深思熟慮的力度。也難怪他能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方面,留下樂史最難以超越的藝術開創性。

莫札特的音樂「絕對平衡優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表示︰「莫札特的音樂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商,始終表達最深的情愫,絕無令人不悅或突兀的激動。」反觀貝多芬的音樂則「充滿挑戰衝撞」,難怪德國大文豪歌德說︰「我從未見過比貝多芬更多產、更執著專注的藝術家。」

兩位終身奉獻給音樂的作曲家,他們的音符有著跨越時空的魅力,每每能在不同年代感動不同國界欣賞者的心靈,就像這兩首用c小調寫成的《鋼琴協奏曲》一樣,泛起人性許多充滿啟示的絃外之音。



台長: 歐頭

april
寫的真好!
我對莫札特與貝多芬就是這種感覺
在莫札特的音樂裡聽不到不順,衝突,會讓人捏一把冷汗的音符
流暢到好像被音符紋身
而貝多芬很像是古典音樂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英雄般的身影,強悍不妥協的性格
卻充滿孤單與不凡
2008-03-03 23:04:23
阿光
原來就是這篇!偉峰哥,失敬失敬。
2008-03-04 16:35:59
2H2D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9:10: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