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3 20:44:52| 人氣1,7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舞台的凝固與延展(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舞台的凝固與延展
──從mini事件看BBS中的表演

一、 前言:為什麼是BBS中的表演?

  BBS是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網路次文化場域,而台大的BBS站Ptt更在近年來急速發展,一枝獨秀地成為台灣最大的BBS站台。Ptt的使用者多為與學術網路有關聯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與他們同一個年齡世代的人們 。因此,分析Ptt上使用者互動的情形,對於研究網路人際互動是具有代表性的。
  而在BBS文化裡,「論戰」(flaming)尤為不可忽略的現象。所謂論戰,指的是「在電腦中介傳播的情境當中……參與者因為不同意其他參與者的意見或行為,而以文字攻擊對方。」 我這次所要討論的mini事件,在一般的傳播研究裡便會被歸類為「論戰」,如前引的倪珮晶(2003)。而在所有此類BBS文化研究中,都會提到電腦中介傳播(CMC),相對於傳統的面對面傳播(FTF),如吳美瑩(2001),便以CMC理論為基礎,建立起討論網路規範的論證。在CMC理論裡,一般都將重點放在社會情境線索缺乏(lack of social context cues)、媒介豐富度(media richness)、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等面向上。
  這些研究的共通點,便是預設了BBS上的人際互動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有所不同,它們努力要提出說法來解釋為什麼人們的互動一但到了網路上就會發生變化,而它們也都有志一同地將因素指向「身分」的轉變,即網路這一媒介的諸種特性,使得人們對自己、對他人「身分」的認知發生變化。從最老生常談的「網路的匿名/異名性」、「上線/下線」到CMC裡面談「社會情境線索缺乏」都是如此。然而,在我閱讀了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後 ,對「身分」有了新的詮釋視野,以此檢視現有討論BBS次文化的理論,發現前述的理論仍有不夠周延之處;另一方面,由觀察BBS次文化,我也發現高夫曼的理論在解釋「互動」與「身分」上仍有需要補充修正處。
  高夫曼認為,人在面對面互動時會做出一「情境定義」(define the situation),這情境定義是透過眾人的身分和當時的情況完成的,它指導著人們如何「行禮如儀」。為了描述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高夫曼的描述借用了一套轉喻式的戲劇名詞,例如「表演者/觀眾」、「劇班」、「前台/後台」、「局外人/局內人」。在互動裡,每個人都想掌握情境定義的主導權,使別人認為自己就是自己表現出來的樣子,而這能夠為自己在互動中取得利益。由於人們無時無刻地處於這樣的表演中,這些表演最後就成為了所謂「自己」的內涵,亦即成為人們身分的內涵。
  將之應用於BBS上的人際互動,我們首先便可以釐清所謂「真實」與「虛構」的成見。一般認為,網路上的身分是「虛擬身份」,其互動是「淺」的;實體世界裡的身分則是「真實身分」,其互動較「深」。然而,這個分類在高夫曼的理論下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所有的身分都是一種表演,並無所謂「真實」的東西存在在那兒,我們的身分都是透過每一次持續的表演來完成。因此,無論這身份是在網路上還是在實體世界裡,它們並沒有誰更貼近真實,因為它們呈現的都只是在不同情境定義之下的身分。而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討論的正是人們在BBS這個媒介上的表演型態;更細緻地說,便是人們在BBS上如何表現自己的身分,又是如何表現他們之間的關係的?這種身分和關係有什麼特殊的內涵?

二、 事件:為什麼是mini事件?

  前面提到過「論戰」是BBS文化裡的重要現象,但是過往對「論戰」的研究偏向量化研究和語言學分析,很少以單一個案做為分析單位。這種統計研究有著方法上的危險,例如如何定義一個討論串是論戰而非討論熱烈?倪珮晶(2003)採用Rafaeli(1998)的情緒語調來標示文章的激烈程度:「友善、中立、分歧、爭論、緊張、敵對、攻擊」,文章被標示在「分歧」以上的五個等級被認為是進入論戰的狀態。 然而問題依然存在:編碼員最終只能依靠質化的判斷來決定某一篇文章究竟屬於那個狀態。
  因此,我認為,與其採用上述根基不穩的所謂「量化」分析,就個案作詳細的質化分析將能獲得更精微的結果。尤其Ptt是一個註冊會員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 ,版塊數超過四千五百個的大站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的「論戰」發生,這些論戰的規模與影響力大小不一,但他們卻都有著相類似的運作模式,討論其一即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本文所要討論的mini事件發生於2008年三月中,很快地在四月三日便有「擁槍事件」、四月九日「偽ID大鬧事件」等兩起規模較小,然仍影響網友達數百人的事件。往前追溯,則有「東海劈腿事件」,近一些也有政黑板造神運動 。
  他們的運作模式都肇因於一篇或一系列挑戰網友「共識」的文章,接著產生大量討論回帖及看熱鬧的人潮,相關版塊因發言人數過多而陷入數小時至數天不等的失控狀態。隨後,網友的衍生創作開始風行,新的流行語彙、惡搞圖文影音、懶人包 等紛紛出現,最終影響了BBS文化的某些內涵。同時,從當事人虛擬身份到真實身分的進逼也會熱烈進行:各種報章媒體加入報導;網友自發接力搜索出當事人的個人資料如部落格、MSN、電話號碼、住址等。以著名的「東海劈腿事件」為例,最早的肇因是一名東海大學的男學生在黑特版 撰文敘述其女友劈腿的經過。接下來,黑特版立即被五千篇文章灌爆,導致管理人員無力負荷下令暫時關閉版塊,「新二二八事件」這個代稱此事件的名詞風行一時,網路上也出現了至少三種版本的懶人包。而整起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女雙方的姓名、照片、聯絡方式甚至研究所上課課表都被網友找出並公開;聯合、中時兩大報的爭相報導也導致了兩報「誤報」的糾紛。
  Mini事件的發展模式也幾乎如出一輒,由於下文我們會針對這個事件做詳細的分析,因此有必要詳細描述 。
  Mini事件的主角為表特版 版主mini158,在2008年3月14日,她突然開始大量刪除某些網友的文章,理由是他們所貼的圖過於強調女子胸圍,有傷風化也不尊重女性的身體 。網友不滿,在數個小時之內表特板文章量暴增,這期間出現的文章有三類,一是繼續轉貼強調女子胸圍的圖片連結,二是重覆轉貼mini158自己的相簿,她的相簿裡也多是身著清涼、突顯上圍的照片,三是向mini158挑釁。針對這些明顯具有對抗性的文章,mini158使用她的版主權限全數與以刪除,並且將這些作者停權,但論戰文章依然有增無減。表特版的其他版主數次安撫網友無效,最後只得關閉版塊,數小時後再開,並發起罷免mini158版主職位,版塊才暫時安靜下來。但在同時,mini158的部落格也被大批網友留言灌爆,mini158自始至終態度強硬,發文表示「老娘只會說明,不會道歉」,更批評騷亂的網友群是「無聊阿宅一堆 全都是按照板規判了 還在那叫」。
  2008年3月26日,在經過總統大選之後,mini事件的討論熱度本已幾乎消失,八卦版 卻突然有人發文表示,最新一期的《壹周刊》有mini158的專訪,內容涉及個人性愛經驗,並有大量性愛照片刊載。網友隨後便將《壹周刊》掃描上網,再次引起討論,某些網友更透過mini158曾經出沒過的夜版 取得mini158的MSN和手機號碼。2008年3月28日,八卦版版主jacky66666突然刪除mini158相關討論串,並發出一篇公告:

板主收到恐嚇,必須全部刪除。

--
很好?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版主
要不要刪隨便你

我只提醒你 我會以我黑道朋友的能力 用你ip找到你 住所 
然後請我朋友 當著你的面?請?你刪除
我不會再寄信給你了
你可以試試看
--

對不起,我有生命危險,全部的文章都是我砍的。

這篇公告引起的論戰比半個月前表特版的事件更大。「我查你ip喔」從此成為ptt新的流行語彙,八卦版將其中文版名敘述改成「安心po文 八卦版不查ip」,數天之內引至少有五百四十個以上的版塊跟進以示聲援,在看板列表裡形成壯觀的串連「安心XX XX版不查ip」。
  2008年3月29日到30日,在論戰中mini158和jacky66666出示兩造相互往來的信件,mini158堅持恐嚇信是一位她的朋友因為「看不慣」而代她發的,在3月31日TVBS的電視專訪中,宣稱是jacky66666不肯幫她刪除文章在先,又辱罵她。當晚,ptt自營的廣播電台ptt radio邀約兩人上線對質,但兩造僵持不下,最後mini158在廣播中對jacky66666說:「你以為你是誰啊,你只是一個宅男而已。」ptt radio所屬的版及相關版塊瞬時又掀起討論熱潮。
  這起事件在3/31日晚間因ptt全系統資料錯亂暫時停機的空檔而冷卻。
  如前所述,mini事件的發展完全符合我們曾經提到過的模式,mini158刪表特版文章、發出恐嚇信都挑戰了網友們對言論自由的「共識」;大量湧入的人潮;流行語彙、衍生圖文創作 ;虛擬身份到真實身分的進逼。接下來,我便要重新引入第一節所曾提到的理論反省來分析這個事件。

台長: 朱宥勳
人氣(1,7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論述 |
此分類下一篇:舞台的凝固與延展(下)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民報》「文學」之整理與研究(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