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3 20:30:22| 人氣9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確在搖擺──試論周金波小說(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並非一場正義之戰

  在前面幾章的討論中,我依時間順序將周金波的作品大略分為三組,試圖為其作品系列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圖像,也就是說,不僅僅只是以「周金波是/不是皇民作家」作為討論核心。事實上,如果忽略了〈「尺」的誕生〉到〈鄉愁〉之間的作品,周金波之被視為皇民作家並不意外;而如果只以〈氣候、信仰與宿疾〉等篇章為例,論者也很容易得出相反的結論。我想再次徵引中島利郎:

從結論來說,筆者認為周金波並不是「皇民作家」,而是真正「愛鄉土、愛台灣的作家」。

  如果中島利郎的論斷屬實,那我們不但難以解釋〈助教〉、〈無題〉裡,曾有的各種掙扎會突然消解,也難以解釋,為什麼周金波會一再宣稱他的確是個皇民作家。在此我並不想更深一步探討作家的內心曲折──這是件還得搭配更多資料與分析才能完成的工作──,而僅僅是想稍微改寫中島利郎的論斷:周金波同時是一個皇民作家,也是個愛鄉土、愛台灣的作家。〈水癌〉是周金波,〈信仰、氣候與老病〉也是;〈鄉愁〉是周金波,〈助教〉也是。

  在歷史的定位上,也許我們是最適合研究周金波這類「特殊」作家的一代。正如同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抗議年代對周金波而言已經年凐代遠、不再對他的認同產生絕對的影響力一樣,在八○年代後才出生的我們,距離殖民時期的苦痛已經十分遙遠了。若說我們還具有前代研究者那種強烈的情感,這恐怕有些不盡真實 。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缺乏歷史感」或者在面對殖民地時代的傷痛時顯得「冷血」,然而,我卻認為,承認我的確沒那麼關心「清理殖民時代的幽靈」是一種必要的誠實。用對我而言並不存在的情感,虛假地緬懷前輩作家,不啻是種對他們的侮辱。
  當我們這一代的研究者卸下了若干感情上的包袱後,將能更抽離、更後設地看待台灣過去的歷史,及這些經過歷史的作家們。在那裡,周金波將不是一位生活在罪惡的日本殖民地的作家,而是一名被國家機器與民族動員扭曲得左支右絀的凡人,我們幾乎可以在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中找到這樣的人物。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已經向我們提示過,這種看似神聖的的民族大義,事實上蘊含了不少歷史的偶然與人為的建構 。最後我想引一段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深深感到被觸動的文字作結:

我拒絕把他寫成那種在歷史巨輪面前容易受騙、失去了希望的殖民主義受害者。我把他們看成為以自己的方法、有時有意識的,有時無意識地味自己生存而戰的人。我只尋求釐清他們極為矛盾卻又極為豐盈的假定和世界觀。這些方法可能和大家心目中所想的一場反殖民主義的正義之戰有出入,但我相信他們不會在意這些。

六、徵引文獻

(一) 近人論著

1.南迪(Ashis Nandy)著,林靄雲譯  2004 〈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的 自我迷失與重拾〉,載《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社。
3.王郁雯 1999 《台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以陳火泉、周金波的小說為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4.中島利郎、周振英編著 2002 《周金波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5.中島利郎 2002 〈周金波新論〉,載中島利郎、周振英編著《周金波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6.中島利郎 2002 〈「皇民作家」的形成──周金波〉,載中島利郎、周振英編著《周金波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7. 石川香代子 2004 《周金波〈志願兵〉析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9. 辻義男著,柳書琴譯 1993 〈周金波論─以系列作品為中心〉,載《文學台灣》第八期,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
10.李文卿 2000 《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
11.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 1998 〈台灣作家的認同意識和日本──周金波的近代觀點〉,載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
12. 柳書琴 1994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星名宏修著,莫素微譯 2005 〈「血液」的政治學──閱讀台灣「皇民化時期文學」〉,載《台灣文學學報》第六期,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4.星名宏修 1994 《再論周金波──以「氣候與信仰與老病」為主》,新竹:清華大學「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15.陳建忠著 1998 〈徘徊不去的殖民主義幽靈──論垂水千惠的「皇民文學觀」〉,載《聯合報》第37版。
16. 施淑 1997 〈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頹廢意識的起源〉,載《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
17. 莫素微 2004 〈鄉關何處―─周金波的殖民地之旅〉,載《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8.莫素微 2005 〈現代化與公民化──由周金波〈水癌〉中的醫療主題出發〉,載《台灣文學學報》第六期,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9.曾巧雲 2005 《未完成進行式──戰前、戰後的皇民文學論爭/述》,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長: 朱宥勳
人氣(9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論述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民報》「文學」之整理與研究(上)
此分類上一篇:正確在搖擺──試論周金波小說(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