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出書了,這兩天竟有點緊張。
也不是頭一次出書了,為什麼這麼緊張?
我想,就好像我在書中的序言說的:
「多年來,我寫了不少關於電影的文章,近年來,我的文字也開始涉及一些社會問題,但是,我一直想,這些旅行文章中的我才是最真實的我。」
是的,有人說過,我總是躲在電影的背後,隱藏了自己;
至於那些談城市談文化的文章,就更是順理成章的以旁觀者角度下筆。
但只有這些旅行文章,它們是那麼接近我自己,
以至於,把這些文章出版,我有一種要赤裸地面對群眾的感覺...
緊張,也許就是因為於此。
很期待這個星期六三點,在塔石的書展跟大家一起談旅行;
聊旅途上的心情故事,聊旅途上的瞬間感覺,
聊旅途上的自我成長,聊旅途上的一些朋友。
我相信,那是很有趣的事情。
別忘了,在三時四十五分,除了我跟小鳳,還有傾巢而出的幾位優秀詩人--
黃文輝、凌谷、賀綾聲、盧傑樺,
那裡會有個溫馨的簽名會,我們等待跟你們見面。
然後,四時十五分,會有一場「頌聲喧嘩」,
幾位詩人將暢談詩,暢談愛,暢談浪漫。
小弟的新書叫《旅程瞬間》,為何取名若此?
我在序言中有提到--
「這本書取名為《旅程.瞬間》。我曾跟朋友說,旅行的最精彩之處,往往不是那些不斷看好風光的「動」的時刻,而是慢下來坐下來沉澱頓悟的「靜」的時刻。這本書的四十多篇文章,大概就捕捉了那些旅行中的靜思時刻。在那些奇妙的瞬間,我跟那些地方對話了,我跟那些城市戀上了。那些瞬間,有時是很理性的,我會從中思考有關這個世界的各種問題,它們有時又是很感性的,我只不過在那些時刻窺探心中一些連我自己都不熟悉的小角落。」
以上是此書封面,藍天白雪 + 飛機翅膀,
沒什麼花巧,沒什麼獨特,
但我希望,它可以給你一種想飛的感覺,給你一個想飛的理由,
當然,也給你一個買這本書的理由。haha。
好了,hard sell至此,請原諒。
在此送上一篇對我意義非淺的舊文,
你可以在《旅程瞬間》中找到它。
它叫--「我旅行,所以我存在」。
旅行是如何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呢?
曾經有那麼一段日子,我完全找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幾乎失去了正向思考的能力;無論工作、朋友、愛情、身體,在我眼中全是糟糟糟。那時,唯有一個在巴士站的廣告牌令我的鬱結得到紓解:某航空公司在澳門開展業務,旅客可從澳門到新加坡轉機至世界各地。那廣告是簡單的一張世界地圖,然後是很多的線很多的箭頭,把澳門引向地圖上的不同地方。每一天,在我不情不願地等巴士上班的時候,我若有所思地看著那世界地圖,思緒飛得很遠。
這廣告對於當時的我的意義,也許就如日劇《悠長假期》中木村拓哉家的天台上那張大大地寫著“Don’t worry, be happy”的廣告版。是的,當我感覺被困,這廣告提醒了我飛的可能。然後,接著的那個夏天,我計畫了一次為時一個月的遊行。也許是因為布拉格古教堂的管風琴聲,也許是因為克拉科夫舊城廣場的咖啡香,也許是因為在維也納看到的克林姆畫作,總之,那次旅行是一個轉捩點,一直逃避思考未來的我在旅行的尾聲,竟忽然覺得我有了規劃未來的能力,就好像頹唐多時的蜘蛛俠重獲飛簷走壁的大能。
這只是證明旅行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其中一個例子。我在紐約旅行時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認為美好人生的三大標準是:好的工作、活躍的社交生活,以及常常旅行。他不提生兒育女,不提汽車房子,甚至不提婚姻生活,但他把旅行放在美好人生的指標的三甲位置。在我們這個社會的人,何曾覺得旅行是幸福人生的三大要素之一?看到這篇文章,我如獲知音。
如此說來,旅行已經不只是一種消閒的興趣,而是人生中的必然。只是,每年花不少的錢、不少的時間、不少的心思去旅行,究竟是為了什麼?回顧過去六年的生命,因為旅行,我擁有過難忘的愛情,我更深地了解自己,我贏得了很多的友情,我開拓了對藝術的視野,我看到了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的生存狀態……。每一次或躊躇滿志或滿心疑惑的出發,與每一次或鳥倦知還或意猶未盡的回家之間,總是有數不盡的故事。
尋找自己──沒有吹風機的「逆境」
我有時想,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不管看到什麼名山大川,旅途上的種種映照的都不過是自我而已。
遊三藩市的嬉皮士區,我看到那些皮革、佛像與大麻煙斗時的興奮,其實是因為我內心的叛逆找到了知音;遊巴黎的聖心教堂,那莊嚴神聖的氛圍令不信天主教的我不禁跪下來誠心禱告,我找到的,是自己的宗教情懷;遊西班牙看建築師高第的作品,他那對抗現代建築的童趣魔幻風格,令我打從心裡的感動,那映出我對現代社會高舉的理性、秩序與效率感到不滿;遊京都的古廟,那種令人沉思的美又令心房中那個渴望超脫的自己無所遁形……。日常的生活有太多的慣例,我們習慣了那樣的自己,也就無法發現自我其實有很多張面孔。每一次旅行,其實都是旅人跟自我的對話。
有時,旅途上突發的遭遇,讓我更了解自己。本來,我的髮質軟,頭髮極容易混亂,因此,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有「髮型」始,沒有吹風機我是絕不出門的,就算是遲到我也在所不計。但是,在紐約時,青年旅館中的浴室竟然沒有插頭,而我住的是六人大房,我又不好意思在有些住客還未起床時在房中用吹風機。於是,我只好嘗試在沒有吹風機的協助下整理頭髮,結果,這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原來,我沒有吹風機也可以活下去!這對於別人來說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笑的吹風機事件,對我來說卻是「逆境求生」的經驗,我從中簡直發現了自己的生命堅韌性。
又如在印度旅行時,由於每天要與數不盡的騙子打交道,所以頗為累人。大部分的計程車司機不老老實實地載我們到目的地,街上又滿是心懷不軌的騙徙,就連景點的看門人都要騙我們。有一次,我們請酒店的旅行社代訂車票,在折騰了一整個小時之後,我們還被騙了數百盧比。我的好友因此非常氣憤,而我卻竟能從容的說:這種對生命安全沒有威脅的騙局,在印度算還好了。想不到平時不平則鳴的我,在更惡劣的環境下,竟有異常的忍耐力。我更安慰好友說,在那樣的貧窮失序的社會,根本是環境逼著人們去做壞事,那不能全怪罪於行騙的人。那一刻,我發現我的EQ原是出奇的高。
打從第一次出國旅行,當我晚上一個人在泰國芭提雅海邊閒逛時,我想到的竟然是十多年前的南灣海邊。我隨即知道,無論我去了哪裡,我在尋求的可能只是自己──自己的家、自己的心、自己的既有觀念。就像電影《春光乍洩》的黎耀輝,到了地球的另一端的阿根廷,他所思慕的是一個倒轉了的香港。
尋找藝術──一個美人的靈魂
沒有了藝術,旅行也許只是在美麗的佈景板前留影而已。
如果沒有爵士樂,還有什麼藝術品可以讓紐約活起來?如果沒有高第的建築,巴塞隆納這個城市還會令人流連忘返嗎?如果沒有科芬園一帶的音樂與劇院,倫敦的晚上還會如此醉人嗎?一個美麗的地方沒有藝術,就像一個美人沒有靈魂。
看建築當然是旅行中的重要一環了。名畫經過印刷,總仍可保留五六成的原貌;雕塑經過照片的呈現,仍可見四五成的精髓。但是,如果你沒法走在建築物內外去感受那空間感,那你頂多是看到它的三份之一而已。
我最難忘的其中一次建築之旅是有關高弟的。西班牙建築師高弟的作品以自然的曲線代替直線,其童趣與魔幻感,讓厭惡了冷冰冰的現代建築的人如獲至寶。當我在舉世聞名的聖家大教堂中,看到如此可愛又奧妙的宗教建築,我想到《聖經》上說:你們若不變成小孩子一樣,斷不得進天國。高第就是以一顆孩童的心去建教堂,去看世界的吧。大家都說,巴塞隆納整個城市是高第的建築博物館,那是藝術家為一個地方畫龍點睛的最佳證明。
當然還有博物館了。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對我的啟發良多。我看到了一個在技法上自成一格的大師,如何在年少時努力練習古典的作法,原來創作從來都必須先打好基礎,再談創新。我又得知了梵谷與他弟弟的故事,後者在梵谷有生之年不斷支持他作畫,鼓勵他大膽用色,又在經濟上給予他援助,更在他死前守在他床邊,於他死後為他保留完整的作品;如果沒有了這位弟弟,沒有了這份至死不渝的兄弟情,西洋畫歷史上會否少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旅程上與藝術邂逅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其實,未必在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這些殿堂才能感受藝術,也未必要到維也納國家音樂廳或紐約的林肯中心才能接受藝術洗禮,有時,就是巴黎地鐵上一個拉手風琴的人、紐約蘇豪區一間不知名的畫廊,或是布達佩斯一個街頭的小王子雕像,都可以令你感動上大半天。另外,我有個旅行小錦囊:帶你喜歡的音樂去旅行,讓這些音樂與不同的風景併發出火花。我最近的美好經驗是聽著活地阿倫電影的爵士樂,走在紐約的布魯克林橋上,閒逛在中央公園中;至於林一峰的旅行專輯,則是陪我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的良伴。
記得小時候,電視台音樂節目以歌曲《只怕不再遇上》為題舉辦了一個徵文比賽,得獎作品竟無關男女情愛,而是講述一個逛畫展的人深深愛上了一幅畫,但那幅畫只在香港巡迴展出,第二天就要被送返回國,這個人很怕這輩子都沒法再遇這幅畫。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故事,一件藝術品與一個人的愛情故事。邂逅藝術,就是可以浪漫到這種地步。
尋人──世界之最
我常說在旅程中,人往往比風景重要,又或是說,人就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在澳門,認識真正「不一樣」的人的機會太少了。這裡的人不敢活得不一樣,不敢放棄世俗眼中「很重要」的東西,不敢冒險,不敢說不。於是,在旅途上交朋友成了我旅行的一大樂事,他們帶給我很多的故事,很多的新想法,他們常常提醒我:活出精彩人生的方式不拘一格。
我遇過最瀟灑的人,是在旅館退房的一刻都還未決定下一個要去的國家的人,他說:就到火車站去看看剛好有什麼火車吧!那簡直是「浮沈隨浪,只記今宵」。我遇過最勇敢的人,是連最基本的英語表達能力都欠奉,但卻敢於隻身周遊歐洲列國的日本女孩。我遇過最有趣的人,是他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在乎什麼名勝景點,他執意要做的就是每天去海邊看夕陽,以及漫無目的地散步。我遇過活躍的人,是個旅行時不斷主動認識新朋友的黑人,看著他在青年旅館中的一大票朋友,你會以為他在那裡住了三個月。我遇過最友好的人,是個看到我買了歌舞伎表演的站票,而竟然要讓座給我的人。我遇過最「任性」的人,是個不帶兩個六七歲的侄兒去美國的迪士尼與環球影城,而堅持要帶他們去歐洲的韓國女子。我遇過最節儉的人,是為了省錢可以吃兩個橙當作一頓飯的日本青年。我遇過最浪漫的人,是在街頭高聲朗讀自己的作品的波蘭詩人……。旅途上相識的形形色色的人,只能最俗套的說句:不能盡錄。
這些人,常常拓寬了我的眼光。在紐約時,我曾因為一個新朋友而去聽了我聽人生的第一場重金屬演唱會。其實,我從來喜歡抒情的音樂,去聽那個演唱會純粹因為好奇。但是,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能投入在那震耳欲聾的音樂與情緒高漲的氣氛中,我的音樂口味的廣度連我自己都感訝異。在新加坡,我因為認識了好幾個當地人而聆聽了新加坡人的心聲:原來新加坡至今不能上映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原來在新加坡買不到「四仔」,原來我們眼中頗為單調兼保守的香港是他們眼中的自由樂土。
我對獨個兒的旅人總有浪漫的幻想。事實也證明,這些人往往有許多待發掘的故事。我一直很記得在匈牙利遇見的那個迷路的日本青年,一個獨自在歐洲流浪三數個月的人。每當我要開展長達一個月的長途旅行,總有人對我說:你又去流浪了!但我總有點難為情地說,只有幾個星期的規劃得好好的規規矩矩的旅行,算那門子的「流浪」?真正的流浪,大概沒有計畫,沒什麼必去的地方,沒什麼時間限制;喜歡一個地方時,呆上三兩個星期,否則,甩甩頭大步離開;或者,旅途上隨便談一場戀愛……。
而剛提到的日本人,就的確是在流浪!就單憑初見時他的一身髒──太長的頭髮、沾上黑邊的指甲、黑黝黝的雙腳,你就知道這個人不是在觀光,而是在流浪。我們在一個雕像前席地而坐聊天,他談了很多對日本這個國家的不滿,又說了他從沉悶的大學逃出來的故事,這小伙子的人生宣言是:不要走一般日本年輕人選擇的路。都說日本人循規蹈矩,但我在多次的旅行中,卻又遇上很多活得很不一樣的日本人,比起亞洲其他國家的都要多。原來,日本人整體雖然乖乖的悶悶的,但他們畢竟有比我們更多的人勇於對社會說不。
主動地跟不同的人攀談,豎起耳朵聽故事,認清潔每一張曾經交談的笑臉,是我的旅途中的重要功課。
尋找生命的縮影──與《星夜》緣慳一面
去紐約旅行,很多人都必須去現代藝術館看一幅畫,那是梵谷的《星夜》。去看看《星夜》,甚至是旅遊書上的「去紐約不可不做的十件事」之一。但是,當我去拜訪這幅驚世名作時,藝術館的售票處卻有一張告示:《星夜》正在巡迴展出,現不在此館。哈哈,真戲劇性呢。你飛了十多個小時,以後終可以跟一幅你從小仰望的畫碰面,結果卻竟是:它去旅行了!
造訪不遇,或是一個你等待已久的人失約,又或者無法履行一個十年的承諾,這些事在人生多麼尋常。只是我們大概永遠想不到,這樣的事會發生在你跟一幅畫之間。所以,很多人說過這樣的話了:旅行是人生的縮影。
我很喜歡幾米的兩幅畫:圖一的女孩包著毛巾走向泳池,扭扭捏捏的在跳進泳池的一刻才把毛巾拿走,她羞於展示自己的身體;圖二的她,幽幽的看鏡中的自己,旁邊有這樣一句:「還來不及大方的欣賞自己的身體,它就要老去了。」今年在紐約,我就對青春的短暫與時間的捉弄心有所感。
每次的長途旅行前,我必修剪頭髮,今年夏天去紐約前也不例外。但是,男生的頭髮在剛修剪過後,常常會嫌太短,於是,我們要等一個多星期後頭髮才會好看。剛到達紐約時,我就在等頭髮長長。然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有天起床,我竟發現頭髮已經太長──長得需要修剪了。在等待與為時已晚之間,我竟讓最好的一節在我茫然不知下溜走了。對於這個年齡即將換一個字頭的我,這則小事頗為令人感觸。
布拉格是我去年東歐之旅的最後一站。旅程的尾聲,我獨個兒在橋塔上回想在布拉格的行程,覺得自己事前功夫做得不夠。最理想的安排應該是一天走一區,然後晚上看表演、逛街和泡露天茶座。這樣,好風景不會遺漏,又能享受閒適。但我隨即想,旅行如此盡如人意的又有幾何?我們還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走走停停,有時碰釘?意料之外的事,不又常比悉心規劃的多嗎?生命也不是總不在計畫之中嗎?
旅途上,你期待的與真實情況常有出入;路上認識很多的人,有的相知一生,有的只有一面之緣;途中我們常常出錯,有的容易補救,有的一去不返;偶然下雨,偶然風和日麗;遇到最討厭的人,遇到最可愛的人;最開懷的笑,最愚蠢的眼淚;打招呼,說再見;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去一些十拿九穩的;啟程,回家。
離開,是為了回來
林一峰有首歌是我的至愛,歌名是《離開,是為了回來》。遊歷的故事,不應該是令我們更討厭自己的城市與原來的生活,而是讓我們更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珍惜與欣賞已擁有的一切吧。我們之所以旅行,是要把不同的東西帶進生活中,而讓「回來後的生命」更豐盛。不過,無論旅行是目的也好,是手段也好,它卻總也是值得的。
這幾年來,我寫下的旅行筆記,已有好幾個小本子了。裡面有多少心情記錄,多少文化觀察,多少藝術筆記,多少友情痕跡,多少愛情故事,多少無聊廢話,我真的數不清了。往後的日子,當聽到有首歌叫《重回布拉格》,當重看活地阿倫電影中的中央公園,又或是偶爾聽人提到羅丹、泰姬陵、查理大橋、約翰連儂,我就會有如與故友重逢,往事歷歷在目,回憶湧上心頭。然後,我大概會想:真好,我去過這個地方旅行!那就像有天我們老了,回顧自己的一生,我們會想,還好我做過這件事,還好我愛過這個人。
是的,還好生命中還有旅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