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3 02:49:56| 人氣8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賭場旁邊栽種文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賭場旁邊栽種文藝   
──有關澳門文藝發展的幾點思考  
  

  澳門的確有張好看的「文化臉蛋」。

  走在澳門的市中心,殖民時代留下的建築群令人彷如置身歐洲;鬧市之中,你會突然發現有間小藝廊,頗有紐約蘇豪區的味道;遠離鬧市,你會在離島找到一片有教堂、有葡式別墅、有荷花的淨土;滿街的藝文資訊,正告訴你這個月上演著名音樂劇《芝加哥》,下個月有雲門舞集的演出,不久之後又有莫斯科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再加上小小的澳門有高密度的博物館,更令人覺得澳門是個小型的文化之都。

  回歸五年來,澳門的文藝氣息的確比以前濃厚不少,市民與藝術的距離接近了,旅客也感受到這種氛圍。然而,在「氛圍」的背後,我們是否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當《芝加哥》跟雲門舞集離開之後,我們憑什麼延續文藝發展?

在澳門這個特異的城市,當最高學府(澳門大學)的旁邊就是賭場,當最大的文藝表演場館(文化中心)的旁邊也是賭場,我們的文藝之路,到底要怎麼走?

世界級演出的登陸

  回歸前的澳門,可憐得連一個像樣的表演場地也沒有。劇團演話劇,只能在活動中心式的綜藝二館演出;大型的歌劇,就在體育館格局的綜藝館演出。那的確令演出者與觀眾都感尷尬。文化中心落成之後,澳門起碼有了個合格的表演場地。雖然它九億多的造價頗受爭議,雖然它落成不久後即發生小劇場的天花板飛墮事件,但這畢竟是殖民政府的建設,這些不愉快的記憶也就隨著回歸而被淡忘。

  回歸五年以來,文化中心成了澳門的文藝重鎮。每年的藝術節與音樂節,是官辦的兩大文藝盛事,近年來,來過澳門的重量級演出有譚盾的演奏、張藝謀的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會、百老匯音樂劇《芝加哥》及雲門舞集的《水月》等,不能盡錄。這對於香港與台灣觀眾來說,也許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可知在小城澳門,以往絕少有世界級的表演,愛好者往往只能舟車勞頓往香港觀賞,現在,一級表演竟近在咫尺。甚至,澳門有時更有些獨家演出,早前台灣的音樂劇《幾米地下鐵》便只來澳門而不去香港大陸,就令不少港客慕名而來。

  數年前由政府引進的藝穗節(Fringe)也是一項德政。藝穗節是一世界性的文藝活動,強調實驗性與創意,據了解,全球四十個藝穗節中只有四個在亞洲舉行,澳門是其中之一。藝穗節的演出喜歡打破地域限制,多年來不斷與澳門的城市景觀互動,曾在大三巴牌坊、松山燈塔、友誼廣場、媽閣船塢等地方演出,甚至在澳氹大橋上跳舞,讓觀眾思考藝術與環境的關係,更有演出者以特殊的場景發掘澳門的歷史故事。再加上政府文化局亦讓音樂節及藝術節的演出走進社區──如教堂、大炮台、大三巴等,的確為澳門添上生動有趣的文藝氛圍,只是,這些演出仍是以外地團體為主。

誰來書寫澳門?

  這些表演,一方面為澳門建立文化之都的形象,一方面也為澳門人開拓藝術欣賞的視野。然而,不少人關心的是,當澳門有越來越多的外來表演者,但澳門本土的藝術團體卻是不成氣候。如果台灣有雲門、侯孝賢、龍應台等重量級人物代表當代的台灣文藝,如果香港至少有香港話劇團、香港管弦樂團、陳果等堪稱香港文藝品牌,那麼可以代表澳門的本土藝文力量是什麼?我們就算不奢望澳門出一個像林懷民像侯孝賢的人物,澳門這城市總也需要創作人為她的不平凡故事作出書寫。

  以澳門的戲劇演出為例,在九十年代後期已日漸凋零。澳門的戲劇自不能與台灣的果陀或香港話劇團相比,但起碼,在九十年代末以前,澳門的劇場仍可謂屢見新意。但時至今日,頗具規模的本土戲劇一年只有三數齣,多數劇社處於半停頓狀態。其他領域也如是,澳門沒有專業的舞蹈團或樂團,更別說培養一個導演或名作家。簡單來說,當有外地人想從文藝作品去進一步了解澳門,我們還真不知道可以推薦他看什麼、聽什麼。澳門政府一直揚言要把澳門打造成一文化旅遊城市,但我們竟甚少可觀的本土文藝表演。

  政府當然是責無旁貸的,回歸多年,未見當局有何培養本土文藝力量的具體而長遠的文化政策。然而,澳門文藝力量的單薄,壓根兒是個冰封三呎的結構性問題,也不能盡怪政府。例如中小學忽視藝術教育,回歸前少有好的文藝演出,社會未形成文藝作品的消費群,澳門的演藝學院仍有待專業化發展,讀藝術的學生苦無出路,種種原因牽涉甚廣。雲門舞集也是不一蹴而就的,澳門要發展富地域特色的優質藝術創作,路途遙遠而艱苦,這必須由官民合力去建立一個培植的環境。

文化遺產的故事,我們知道嗎?

  澳門今天之所以能保留不少殖民時期的建築,全因澳門沒有香港的地產主義,也因為從葡國政府到特區政府一向重視建築文化遺產。回歸之後,既然要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政府更積極利用這觀光資源:議事亭前地的聖玫瑰堂開設聖物博物館,大三巴牌坊旁有介紹澳門歷史文化的澳門博物館,而望德堂區與阿婆井等有價值的古舊建築群也被重修。最近兩年,政府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希望提高澳門古蹟的地位。龍應台訪澳之時,就曾讚賞澳門的古建築文化肌理是當今華人社會中最好的。的確,澳門已初步有了作為文化旅遊城市的硬件,但卻稍欠了一樣文化底蘊──也就是市民對本土歷史文化的了解。

  澳門的故事,必須由澳門人告訴遊客;而澳門人也應該先了解建築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然後才會真正懂得共同珍惜維護。然而,澳門的基礎教育中幾乎絕少談到本土歷史。我們沒有教材──因為用的是香港的教科書,我們沒有師資──澳門並沒有歷史學系,於是,無論回歸前後,中小學生對澳門歷史幾乎一無所知。他們大多不知道鄭家大屋本屬何人,對著名思想家鄭觀應聞所未聞;他們大多不曾聽說中國沿海第一座燈塔就在澳門;他們甚至不清楚曾引起風雲色變的獨臂總督阿馬喇的事蹟。

  澳門一位專欄作者曾以「全新的舊貌」去形容那些舊建築,它們被整修得光潔如新,卻像模型似的缺乏歷史感。對澳門人來說,那些古蹟不過是美麗的城市佈景板而已,至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大家是不曉得的。這樣,又如何形成一種保護古蹟、向旅客介紹古蹟、關注古蹟的發展與利用的民間力量?

賭場叢林中的文藝發展

  澳門的文藝發展,任重而道遠。其中,文化政策、學術發展、教育改革、民間風氣,缺一不可。尤其當整座城市已被賭場重重圍起,當中學畢業生入職賭場已有過萬月薪,當不少旅客來澳門只為了黃與賭,我們如何突圍而出,建立一種重視文藝的價值觀?如何培養一種喜愛文藝的風氣?如何鼓勵年輕人投身文藝創作?

  現在,澳門即將有多間拉斯維加斯式的超級賭場落成,但我們仍沒有一間大型書店,沒有一間具規模的公立圖書館,沒有一間藝術電影院。澳門的文藝發展,不應只用幾次世界級的演出與街上的歐陸建築來衡量。我們都期望,有一天,我們會有講得出議事亭前地的典故的基層市民,會有拍得出、唱得出、寫得出有藝術價值的澳門故事的文化精英。到時,澳門才真的內外兼備,成為一個文化之都。

(2004.12亞洲周刊)

台長: Pan
人氣(8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