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 : 7 經理 時間 : 2006/3/3 下午 02:44:49
----------------------------------------------------------------
「目標」與「手段」不能不分,千萬不能錯把「手段」當「目標」,「目標」與「手段」不分。就如同目前的「目標」是降低人員流動率,大伙共同將「降低人員流動率」當成首要目標而努力,而非將「降低人員流動率」的「手段」當「目標」來處理後,致使「師老無功」。
打個比方說:一位新人報到後,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的得情況下,就馬上進入車間長時間上工後,新工在心理上、身理上均屈居於劣勢,因而在一時調適不過來的情形下,新工最佳的自我保護方式就是「自離」。因此,若於新工報到後能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地讓新工(特別是學生)適應後,再行發揮其潛能與價值。上述方式在你我的生命歷程中不也如此,試問:你我從小到大的「嬰兒期、求學期、進入職場」,不也都是在「父母、長輩、老師、同事、長官」的「循循善誘」下安然度過。
因此,各部門在新工報到後每個階段的目標、方法就明顯不同。就好比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目標與方式皆不同,不能一昧地以大學教育模式來指責幼稚園的教育目標與方式。所以生產線不能過於盲目地期盼新工入廠後,就如同當兵入伍般的,實施短期「新兵教育」後即要求「脫胎換骨」,此事在工廠不但是行不通,其反效果亦大於正面的效果。
每回觀賞軍事影片時都不難發現,歐美國家的連隊中一直有一定比例30~45歲的「資深士官」帶領部隊,而連長、排長和士兵們卻都是20幾歲上下的年輕人。反觀亞洲地區的軍隊,從連長、排長、班長(士官)到弟兄們 全都是20幾歲上下的年輕人,簡單講就是「小孩帶小孩」。他們能有什麼經驗?這樣的軍隊會強盛嗎?能上戰場打仗嗎?那今日的線、組長們是不是也在「小孩帶小孩」?應該扮演士官角色的課級幹部們是否成了將軍?
管理工作如果只是換人就可以解問題,那只要聘用低成本的保安人員,攜帶警棍來負責管理工作即可,何須管理幹部?但話又說回來,換掉了「成千上百」的員工後,也未見問題解決?
現代學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大師,對人總是以正面(用人之長)評價,對事則是以負面(高標準要求)評估,是各類組織唯一最高的指導原則。因此請勿以「有意見就代表不忠誠!」的觀點來看待上述論點。
「經理」與「課長」應做何事之要點:
「經理」擔任指揮,建立政策,擬訂部門工作方面之一般計畫與工作計劃。
「課長」依據頒佈之命令,指令與政策,執行部門的日常工作。
「經理」集中精神於能使單位完成其使命的工作與集體訓練。
「課長」集中精神於發展完成使命之能力所需的各個與組、線的工作與訓練
「經理」主要專心於單位生產,訓練、與有關工作。
「課長」主要專心於訓練各個生產人員與組、線長。
「經理」集中精神於部門效率與部門品質。
「課長」集中精神於每一所屬成員,以及注意本單位之基層組、線確保其生產正常、品質良好, 並受到高度鼓舞 ,時時完成工做,並能正常運作。
「經理」特別注意績效標準,訓練、與成員的專業發展。
「課長」專心於成員的績效標準,訓練,與專業發展。
「經理」創造條件──使有時間及資源可用──俾便課長能從事其工作。
「課長」完成其工作。
----------------------------------------------------------------
回應 :經理 時間 : 06/03/08(09:22:14)
----------------------------------------------------------------
管理的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多麼極端;它代表了兩個意義不同的形容詞,兩種孑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因此,也產生了兩種不一樣的結果、看法。
理性與感性,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看法,有些人甚至戲稱此為〝代溝〞,的確,同一件事的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面不同,所得出的心得當然完全不一樣。
大多數的情況下,理性總被人認為與冷血、冷靜、沒感情劃上等線,其實不然;理性,雖然和冷血、冷靜有一點點的關聯,但本意上還是有出路。理性是在事情發生時或發生後的情況下,能夠不將內在情感在一瞬間全數倒出,而是經過心中邏輯思考確認分析後,完整的、不包含個人情緒的表達予外界;由於極少包含個人情緒因子,在詮釋者的表情上就看不到怨恨、悲傷等情緒反應,因此,如果兩個人在爭執,而其中有一個人是偏重理性的人,另一個往往會被氣得半死,而理性者卻一副安然自得的樣子。
感性,大家想得到的就是不管做什麼事都非常為他人著想、易感傷的、感受性強的、較溫柔的,這樣何嘗有什麼不好?為他人著想可以帶來更多的友誼,人們喜歡和你相處;直接的說,感性的人大多憑感覺去做,因此多含有詩人的氣息,也很優柔寡斷。感性在現代為理性仍主導於人際的社會中,注入一股暖流,他們懂得去體察每一顆心,也比較有彈性。
管理學中將人分為許多種性格,目的是為了要將員工簡略地、快速地判別出來,以方便指派較為適合的工作。而重理性的人,多數處於管理者、開發者的角色;重感性的人,多為溝通者。然而在現在的社會中,只重理性或感性的人已行不通了,唯有結合兩者的優點,克服兩者的缺點,並發揮至極至,才能在人際與工作間通行無阻。
理性和感性都是很重要的,兩者都不可缺一。所以,當你在處理事情時,遇到瓶頸,試著用兩種不同的心境去思考看看,且針對周遭的環境,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它。
http://w3.enc.hlc.edu.tw/story/print.asp?number=3060
---------------------------------------------------------------------
公司內部網站討論版:稽核制度「取代」信任制度!
---------------------------------------------------------------------
以下資料系公司內部網站討論版資料:
以「稽核制度」取代「信任制度」!
------------------------------------------------------
發言 : 經理 時間 : 06/02/21(19:49:29)
------------------------------------------------------
宋代范祖禹說的好:「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為,則雖聖旨亦日力不足矣。」因此,以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樣樣都管,是小生產的習慣;事必躬親,是小生產的美德。這些都是身為一個有遠見的企業領導所應避免的。
上述這些話,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又不對,就拿2/22日凌晨03:30新工報到住宿事宜,各級幹部信誓旦旦地告知已經準備完畢,沒有問題,請經理放心!
下午下班前我還當眾點了大伙幾句,但依然要我放心!
18:00 我通知要親自檢查寢室後,舍監方纔慌忙前往○○樓檢整並告知,○○樓無水可用!
週日督導時我親自查獲人事部成員私相授受引進多位親朋好友乙事。
週一查課時副又發現,培訓課成員私自決定縮短新工上課天數與時數後將新工送上線乙事。
上述三件情事,讓我更加深以「稽核制度」取代「信任制度」的信念!
----------------------------------------------------------------------
回應 : 1 經理 時間 : 2006/2/21 下午 08:13:56
----------------------------------------------------------------------
「信任機制」無法完全取代「控制機制」,如此管理才不會失控。
----------------------------------------------------------------------
回應 : 2 經理 時間 : 2006/2/22 下午 05:39:02
----------------------------------------------------------------------
吾輩現辦人事,係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利嬙,如賈之趨利,如篙工之上灘,早做夜思,以其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股「豁達沖融」之氣象,……兩者併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
回應 : 3 轉貼 時間 : 2006/2/22 下午 06:05:45
----------------------------------------------------------------------
在企業中,權力是必須依靠規章來確立的。它必須用制度來確立權力的合法性並限制權力的範圍。儘量減少管理工作中的個人因素,使一切制度化。一個企業的組織越龐大,授權制度的確立就越重要。要把權力置於規章之下,讓所有員工服從的首先是規章而不是權利。
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說的好:無情才能建立制度。
----------------------------------------------------------------------
回應 : 4 轉貼 時間 : 2006/2/24 下午 05:24:09
----------------------------------------------------------------------
要信任,但也得控制。
信任的界限-信任v.s.控制
信任vs.控制
迪士尼(Walt Disney)是個狂熱地尋求控制方法的人。他會深夜在公司繪圖人員的辦公室裡檢查他們白天的工作進度。他並沒有要求繪圖人員完成一定的構圖數量;相反地,他鼓勵這些繪圖人員養成自我批判的習慣,不滿意的作品就乾脆丟掉重畫。藉此,他在控制和信任之間取得明智的平衡,員工也認同這樣的合作模式。
控制會讓人不舒服。至少這個字就不是讓人喜歡的字。有些人則用其他字眼代替:回饋、偏差分析、回顧等等。特別是在企管界,幾十年來都把這個「C」當成管理的理性化保障。因此,許多現代企管專業人士都認為,控制已經不適合未來的企管趨勢,他們提出學習、創新和信任文化。另一方面,他們也因為市場的動態性越來越高、企業界線更加開放,而害怕控制失效。人們容易忽略的是,沒有掌控學習成效的學習是不可能成功的。
信任與控制並沒有矛盾。沒有規範式的外部條件,我們根本無法生存;沒有控制的信任也是無稽之談。控制是信任的條件和基礎,沒有控制就無法信任。信任的程度應該有多高?信任不是固定不變的標準,它和實際的情境有關,它不是絕對值,而是比較值。
所以,控制不見得都會對信任造成傷害。控制也可以保障信任,信任的程度越高,控制對於保障信任的功能就越強,因為它具有提供資訊、支持加強的特點。不信任的程度越強,控制對於信任關係的傷害就越大。但是,什麼程度算太少,什麼程度算太多?信任和控制之間沒有所謂的理想比例,都因時空而異。
列寧曾說:「信任很好,但控制更好。」這句話是典型「二選一」的想法。不過,依照俄國語言和詩文研究學家所說,這句列寧的話來自一句俄國諺語:「要信任,但也得控制。」對照之下,這句話就完全不同了,它代表不會完全放棄控制的信任。在此,信任並不是和控制對立,而是更「柔軟」地模擬出「兩者皆是」的想法,透過控制而獲得保障,透過信任來進行控管。正如前美國總統雷根所說:「信任,但也要驗證。」
契約好像不符合信任原則。如果信任對方,又何必得簽訂契約保障自己的權益?不過,契約也可以成為建立互信合作關係的平台。假如我們簽訂了一份工作契約,契約內規定一些最基本的事項,一旦接受這份工作之後,我們就很少會再去閱讀。甚至有些人沒拿到契約之前是不願意工作的。
這是對於雙方可接受行為最低的安全保障。目標協定或專案合約也是如此,最好都能在進行過程中徵求彼此的認同。控制就是行進時的煞車,以確保方向與安全,這是合作關係中必要投入的時間與資訊投資:計畫有沒有如期進行?我們之間的共識是否不變?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一般對於信任的了解都過於極端了,只有簡單地把人類行為區分為「信任」或「不信任」,且依照個人的價值觀來下斷論。有人認為,沒有時時刻刻緊盯員工的主管是不負責的;另外有些人卻認為,隨時掌控合約進度的人缺乏信任基礎。我想再次強調:控制合約協定並非不信任!把信任和控制當成對立的觀念是不對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程度的區別而已!
作者:萊納德.史布萊格爾(Reinhard K. Sprenger)
譯者:吳信如/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05/2/21
--------------------------------------------------------------------------------------------------------
想自行DIY辦公室e化而不求人者,請至本台台長的另一公益網站瀏覽:
網站名稱:電子豬腦
網 址:
http://sunchaoyi.xxking.com/
--------------------------------------------------------------------------------------------------------
2006年3月
大陸台商廠工作暨旅遊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