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專題●
【變色的珍珠項鍊】
東台灣海岸山脈因先天脆弱的地質及海岸獨一無二的景觀資源,而有珍珠項鍊之美譽。然而,政府以開發交通,繁榮地方為由的台十一線濱海公路道路拓寬工程,挖山填海,並覆上擋土牆、消坡塊以穩固地質結構脆弱的邊坡,阻擋強烈大浪對海岸的不斷侵蝕。目前拓寬工程幾近完工,我們已犧牲了寶貴的地景,但是這場似乎是以卵擊石,與大自自然力量永無止境的對抗賽,不知何時停止。
我選擇的紀錄片是由公共電視所拍攝的『我們的島』系列,選擇其中發生地點在於花東海岸的【變色的珍珠項鍊】,作為我此次撰寫紀錄片心得的題目。
『變色的珍珠項鍊』闡述政府開發花東縱谷,卻沒做好事前規劃與評估,使得花東台十一線、鹽寮沿海路基抵擋不住大自然的海浪侵蝕,使得沿線的路基嚴重流失,而沿海的削波塊(俗稱肉粽)更加速了海岸線的消失。
影片一開始先以台大海洋所副教授施學銘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開宗明義表達了公視對於花東沿岸的憂慮:『當初在興建時是否有考慮到海灘有侵蝕的危機,如果倉促興建之後,最後才說要來如何解決,這不是一個好的作法。』
其實海岸山脈一直處於跟菲律賓板塊碰撞運動下,在數百萬年來已經緩緩抬高了零點三公分,但是東部沿岸有二十多處鬆軟的地質區,在每次颱風過後,總有二到十公尺的後退量,最近三四十年來,實際偵測到的後退量已有三十到一百公尺,地貌的自然變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當然紀錄片不可能只有一家之言,公視的攝影鏡頭也採訪了花蓮縣縣長王慶豐,他秉持跟片中大部分環保人士相反的看法,認為消波塊的存在是為了防止路基侵蝕以免道路被海浪沖刷殆盡,他說沒有國土哪有景觀,而他是著眼於交通的。
在民國七十九年國建六年計畫中政府計畫了產業東移,決定將原來只有二線道的濱海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台十一線東部濱海公路拓寬工程,從花蓮到台東,全線總長173公里,工程經費達107億;民國八十二年台東段正式開工,水泥擋土牆、護欄、消波塊沿著海岸北上蔓延,有些路段從八米寬拓寬到二十米寬,甚至三十米;向來有珍珠項鍊之稱的花東海岸線,因此面貌完全改觀,緊接著在民國八十五年,花蓮段也開工了。
紀錄片當中還採訪到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搶救花東海岸運動的發起人廖慶惠女士,台北人的她,因為民國八十五年自己的小孩到花蓮參加夏令營,興起帶孩子與其同學一起到東海岸看看太平洋的念頭,穿過花蓮溪大橋看到海的那一剎那她真的很高興,但是接下來她看到了很多部怪手在施工,左挖右填,將廢鐵盡數倒入海中,那副景象使她極為震驚,回到台北之後她便馬不停蹄地發起搶救運動,民國八十七年曾經因此暫緩台十一線的拓寬,但在幾經各方角力波折之後,台十一線的工程仍舊繼續進行下去。
影片而後又引了北師大數理系副教授許民陽的自然觀點,他認為消波塊的存在其實不但沒有防止侵蝕的效果,在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原理之下,海浪碰到消波塊時只會侵蝕帶走更多消波塊下的泥沙,而消波塊就會因此而下沈,此時政府為防蝕再丟消波塊,底下的消波塊又被沖刷侵蝕帶走,於是消波塊又再次下沈,如此消波塊越放越多,適得其反。他建議真正做好的作法是回歸大自然,以平滑的海灘迎接海浪的到來,海浪遇到平坦的沙灘將不會有什麼反射能量,只會形成無數細小的碎浪,這才是大自然應有的風貌。
影片當中還有拍攝到工人正在置放消波塊的畫面與聲音,工人在置入消波塊時之隨便,竟然用一句『這樣就很好看啦!不然要怎樣。』帶過,深深讓我覺得,這樣珍貴的大自然美景,就被沒有腦袋的政府給隨意地犧牲掉了!
台灣島下的地層板塊,進行了上千萬年的抬升運動,和自然的鬼斧神工,才雕塑出今天的地景風貌,然而,人類鋼筋水泥技術的發展不過百年的歷史;在大地頻頻反撲的今日,所謂人定勝天的信念,是否已應該重新思考?
『民國八十五年拓寬工程前,平均每28.95秒通過一輛車;民國八十八年拓寬後,平均每26.00秒通過一輛車。』片末最後顯示的這一段數據,正是公視用來表示對於拓寬工程最沈重且無言的抗議。而當廖慶惠說出花蓮人民以其平均所得來劃分,每個人所分得的道路面積為西部人的三倍時,做為觀眾的我們認為花蓮真的還需要更甚至更寬的道路嗎?我是支持公視的觀點的,雖然影片中都沒有拍攝者的主觀意見出現,不過在多位採訪的教授或人物的意見,已隱約代表著作者真正想表達的立場。花蓮海岸離我們如此的接近,倘若做為大學生的我們連最接近我們自身的議題都不去關心的話,那麼似乎也枉其所學所見所聞矣。
從結構上來分析,我認為此紀錄片不啻也是一個良好的報導文學範例,廣納各方意見下,公視的主觀意見藏於幾個採訪重要人物的意見當中,隱而不晦;當內容出現旁白部分時,皆只引用數據及確切資料佐證,全無明顯發表立場與定見,正是報導文學中所強調的『無我』的表現。在畫面呈現與聲音配合上也很成功,讓人很容易就可以得知其場景與重點,公視這一系列的台灣自然生態紀錄片,確實是一套關心我們這座寶島上自然環境議題的人不可不看的佳作。
2004/3/31 changyiyao
《延伸閱讀》
http://www.oceantaiwan.com/foot/mag/003/003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