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天 (待查)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關於<那一世>作者的網路資料查證相關資料
另一首流傳很廣的“偽作”是《那一世》: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這首詩被很多倉央嘉措迷認為是倉央嘉措的代表作之一,但它最早出現,其實是朱哲琴1997年的專輯《央金瑪》中的歌《信徒》,作詞人署名是何訓友、朱哲琴、陸憶敏、何訓田。
甘肅作家高平在其評傳體小說《倉央嘉措》也特別提到這首《那一世》。高平在西藏工作生活八年,接觸倉央嘉措的故事逾50載,《倉央嘉措》一書最近入選香港《亞洲週刊》2010年十大小說。小說末附錄了他寫於2008年的文章《<那一世>絕不是六世達賴的情詩》,排除它是倉央嘉措作品的可能性:“倉央嘉措的詩作所採用的形式,是藏族群眾普遍喜愛的諧體民歌,一般每首是四句,間或有六句或八句的;每一句是六音三頓。在所有已經發現的倉央嘉措的詩作中,六句的只有三首,八句的則只有一首,其餘的全都是四句一首。而《那一世》在句式和長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倉央嘉措的其他所有詩作,其結構與諧體相去甚遠……最近我在互聯網上看到有的讀者朋友注意到了我的長篇小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中沒有提到這首詩,因為我幾十年來不知道倉央嘉措有過這麼一首詩。這樣一首被稱為傳世經典的詩,能夠突然從天上掉下來嗎?”
我問佛 倉央嘉措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十不 倉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自慚多情汙梵行,
入山又恐誤傾城。
世間哪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見了她
是眼裏得恨
不見她
卻滿懷惆悵
相逢已無言
只在夢裏彼此纏綿
壓根兒沒見最好,
也省得情思縈繞。
原來不熟也好,
就不會這般神魂顛倒。
倉央嘉措,原名洛桑仁欽倉央嘉措,原籍西藏南部門隅地區。父名紮西丹增,出身于寧瑪派咒師世家。倉央嘉措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第思·桑 結嘉措選為五世達賴靈童後,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藏曆九月從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受戒,同年十月於布達拉宮行坐床禮。拉藏汗滅桑結嘉措後,倉央嘉措旋遭 廢黜,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解送北京。道經青海今納木措湖時中夜循去,不知所終。
倉央嘉措和他的詩
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藏南一個信奉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的平民家庭,被選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15歲時正式被立為六世達賴,進入信奉格魯派(黃教)的布達拉宮。由於實際掌權者桑結嘉措和後來清廷在西藏的駐軍首領拉藏汗的政治矛盾,年輕的倉央嘉措被迫生活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之中。據史載,1706年赴京的路上,倉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棄屍骸”,年僅24歲。
黃教嚴禁出家人結婚成家,而倉央嘉措原本世代信奉的紅教並不禁止僧侶娶妻生子,在他之前的五世達賴最初亦信奉紅教。因此,進入布達拉宮的倉央嘉措對種種清規戒律難以適應,因而有了他“情聖”的名號,也有了這些“情歌”。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倉央嘉措詩歌已經流傳到全國,在民國期間曾成為一時之潮流,此後的倉央嘉措熱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思想解放,被視為浪漫和自由代表的倉央嘉措詩歌也曾一度復興。倉央嘉措詩的中文譯本目前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地語等眾多文字譯本。
從“倉央嘉措情詩”的收集整理中可以發現:數量越來越多。已故的藏族文學研究者佟錦華(1928-1989)曾統計,集錄成冊的有“解放前即已流傳的拉薩藏式長條木刻本57首;于道泉1930年的藏、漢、英對照本66節62首;解放後,西藏自治區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還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說有1000多首”。其中有許多與倉央嘉措風格極不一致的詩歌,但也被牽強解讀為他的偶然之作。除了許多難辨真偽的詩作,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倉央嘉措詩漢譯本,隨著年代的更疊,譯作從古體詩到現代詩,風格不一,也算蔚為奇觀。
有學者對比藏文直譯與漢譯本後認為,許多譯本沒有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和歷史背景,沒有經過仔細推敲,導致人們誤解了倉央嘉措,將其大量詩作“譯”成了情詩,這方的意見認為倉央嘉措作品是“道歌”多於 “情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藏漢兩種文化互相接觸之時,由於充任其中關鍵一環的翻譯者個人的局限和好惡,而不是去下工夫瞭解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一味地一廂情願、興之所至,使得倉央嘉措乃至他的詩歌不斷地被改頭換面,為我所用”。
“情詩、宗教詩、政治抒情詩”
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馬麗華在媒體報道中看到了關於《非誠勿擾2》中“倉央嘉措倣作”的討論。
馬麗華說,後來傳世的120多首倉央嘉措詩中,估計有一些真正的倉央嘉措詩作卻並未收錄在內。歷經三百年的風雲變遷,人們將很多西藏民間流傳的民歌也當作了倉央嘉措的詩作,納入其中。
從倉央嘉措的創作來看,他從藏族民歌中吸收了素材和表現形式,因此詩歌創作風格傾向於西藏民歌,這也導致他的詩作在流傳的過程中容易和民歌混淆。許多藏人學者認為真正的倉央嘉措詩作應以藏文長條木刻版為準—從藏文書籍木刻版刊印的慣例來看,比較重要的人物作品往往採用長條木刻,並且印刷精美、字跡清晰,如《甘珠爾》、《丹珠爾》及宗喀巴和歷世達賴、班禪的著作,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喇嘛,他的作品應該也是採用長條木刻。但同時又有很多研究者認同120首的版本,難以界定。
對於到底是不是倉央嘉措的詩作,馬麗華倒是很寬容,她覺得120首裏面到底是不是倉央嘉措寫的倒是不要緊了,因為都是得到藏族民間認同才得以流傳的詩歌,而且這種誤傳也並非壞事,它至少擴大了倉央嘉措詩歌的影響力。但當代人的作品被誤傳為倉央嘉措作品,她則覺得不妥,“比如朱哲琴的歌,就被誤傳為倉央嘉措的詩”。
至於倉央嘉措寫的到底是情詩、宗教詩,還是政治抒情詩?馬麗華堅定地認為情詩的形式不可避免,因為從倉央嘉措詩歌的影響來看,愛情題材才最能引起這麼大的共鳴,“如果是純宗教詩,或者政治抒情詩的話,不可能傳播得這麼廣”。當時的歷史背景錯綜複雜,倉央嘉措不幸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因此他更可能是以情詩的形式來寫政治抒情詩,或者逃避政治鬥爭轉而去尋求人間的美好。
然而始終眾說紛紜,不管是政治抒情詩派、宗教詩派,還是情詩派,普遍都同意,如果“要盡可能地解讀倉央嘉措的詩,需要充分閱讀西藏曆史”。
來源:時代週報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書籍:倉央嘉措詩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