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台中、台南、台東,那台灣有無台西呢?有的,台西位於雲林縣臨台灣海峽通稱「海口」的地方,1941年改名為台西即現在的台西鄉。南港、北港、東港廣為人知,西港在台南市的 Sai-káng,名稱和位置難免令人多少有點錯亂,為何會如此?都是因為從小區域逐漸開發出來的發展情況。
日據時地名改變的大略分類(摘自陸傳傑老師的整理):
1.三字的改成兩字
2.統一用字
3.以訓讀發音相近的漢字取代
4.以日本慣用的漢字取代原地名
5.改成日本習用的漢字取代原地名
6.原地名漢字未改但發音改為訓讀
7.以古地名取代土名
宜蘭---民壯圍/壯圍、冬瓜山/冬山
台北---艋舺/萬華(Bān-huâ,不過許多人仍叫做Báng-kah)、水返腳/汐止(東京有個叫汐留Shiodome的車站,水流和意思都一樣)、金包里/金山、鶯歌石/鶯歌、擺接(荷語Paijtsie)/板橋(新北市板橋一帶之雷朗族擺接社,清治時期漢人移入擺接社域,形成漢人聚落擺接庄)、漳和/中和(漳和為中和區中部地區)
桃園---安平鎮/平鎮、楊梅壢/楊梅、大坵園/大園、桃澗堡/龜山、大嵙崁/大溪
新竹---鹹菜甕/關西、九芎林/芎林、月眉/峨眉、草山/寶山
苗栗---後壠/後龍、嵌頭屋/頭屋、銅鑼灣(地形三面環山一面開口,成一灣狀故名)/銅鑼、罩蘭/卓蘭
台中---大里杙(khi̍t,栓繫獸類或車船用的小木樁)/大里、阿罩霧/霧峰、犁頭店/南屯、葫蘆墩/豐原、潭仔墘/潭子、牛罵頭/清水
彰化---南門口/南郭、和美線/和美、茄苳腳/花壇、關帝廳/永靖
南投---草鞋墩/草屯、湳仔/名間、埔裡社/埔里、林圯埔(布農族語Linkipu)/竹山、羌仔寮/鹿谷
雲林---麻古坑/古坑、他里霧/斗南、五間厝/虎尾
嘉義---打貓/民雄、新南港/新港、雙溪口/朴子(Phoh-tsú)、大莆林/大林(Tuā-nâ)、梅仔坑/梅山、竹頭崎/竹崎、布袋嘴/布袋
台南---塗庫/仁德、關帝廟/關廟、埔姜頭/永康、大目降/新化、直加弄/安定、鹽水港/鹽水(Kiâm-tsuí)
高雄---蔦松腳/鳥松(Tsiáu-tshîng)、蕃薯寮/旗山、瀰濃/美濃(Bi-long)
屏東---阿猴・阿緱/屏東、林仔邊/林邊(Nâ-á-pinn)、蚊蟀(Báng-sut)/滿州(Buán-tsiu)
澎湖---媽宮/馬公(Má-king)、網垵/望安(Bāng-uann)
台東---南鄉/卑南(Pi-lâm)、新鄉/關山(Kuan-san)
花蓮---奉鄉/玉里、奉鄉/瑞穗、蓮鄉/花蓮港
東部
花蓮---古稱奇萊,按縣志記載,西班牙人在1622年到此採取砂金,運到金包里一帶,並將現花蓮縣新城鄉稱為「哆囉滿」(西語Turoboan),為早先台灣原住民的世居之地。漢人至花蓮開墾的年代約在咸豐初年,相傳從宜蘭到此開墾的漳州人,見到溪水奔海,與波瀾交會成迴旋狀,以他們的音調唸「花」為Hue、「蓮」為lien,故稱之為洄瀾(Huelien)。後來,大批的泉州人進入到這遂改成音近的花蓮(Hua-liân)。
美崙。花蓮市內的一個地區或做米崙這個稱呼,位置在花蓮港岸、美崙溪北岸、華西路及七星潭以南。阿美族人舊稱這為「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的原鄉。
佐倉。市邊緣的四維高中旁有個佐倉的公園名稱,早先那是從茄冬樹的Sakulu來的,漢人移墾早期稱這附近的聚落為「茄苳腳」(ga-dang-ka)。日據時則依Sakulu的音,改成諧音字的「佐倉」(Sakura)。
七星潭。清朝《臺灣輿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裡頭,七星潭是數個四散的淡水池塘,錯落在現今花蓮航空站至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一帶。日本政府後來為興建沿海的飛機場,刻意是將七星潭給填平,並要求阿美族遷徙於現在的位置。七星潭人住在海邊,仍以潭水位於海灣命名,即便從某地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依然用舊部落的名稱為新居命名,此是原住民特殊不忘本的遷徙習俗。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中的涵翠湖,便是原先的潭水遺址。
記得工會之前旅遊往四八高地戰備坑道出來,隨即看到浩瀚一片的太平洋,當導遊指著前方說那是七星潭,蛤?接下來到一處造型綺麗的飯店,導遊再提及此是附近最貴的,至於價位嗎?又讓我發出蛤、蛤兩聲?(國中賴同學事業有成投資的渡假旅店)
璞石閣。玉里舊稱的「璞石閣」來源有多樣說法。一是布農語(Pusqu)的漢語譯音,意思為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倘若久不下雨溪水乾涸,風吹沙土蔽天蓋日。二是秀姑巒溪畔佈滿純白的大理石,這些的大理石猶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石閣」(Phok-si̍k-koh),大概此期間所繪製的地圖,有將此地轉譯為「脯食閣」故以名之。
(台北港交通便利,距離客戶端又近,因而進口石材的切割逐漸取代了花蓮港!同樣的台灣「拍石仔」師傅2、30年前,魚貫往福建惠安一帶謀生發展,無非是要接近材料,還有人工成本遠低於台灣)
台東---臺東古稱「寶桑」(Posong)、「卑南覓」,在臺灣之山後又名「後山」。清光緒台灣建省增設直隸州於此,當時以其位居台灣之東部,故名為台東直隸州,地名「台東」從此而來。
成功。昔稱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此,日據時改稱新港。二戰光復後,全台有三處同名之鄉鎮,為了避免混淆該鎮賢達與行政首長認為,新港之形勢頗似安平港,鑑於新港發展源於北郊的成廣澳,而成功、成廣、新港三者的閩南語音近似,遂命名吉祥的「成功」至今。
關山。本名「里壟」起源於阿美族語,意指當地多「紅蟲」之故。國府軍來台設置關山鄉,後改里壟鎮,接著再改為關山鎮。因為本地的山勢逼近,就像一個關隘,故以關山稱之。
太麻里。昔日稱「朝貓籬」的本地,其義不明。位處太麻里溪出海口沖積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里在原住民當地話裡頭,則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
東河。阿美語古為Maloalong的此名同時也為馬武窟溪之古名。後因此地位在淡、海水的交界處,漁獲很多,部落男人們天天至附近撒八卦網捕魚,於是漸漸被改稱「馬武窟」(Fafukod),阿美語中即指「撒網捕魚之處」。
清領時期,先後屬卑南廳及臺東直隸州管轄。1920年設置都鑾區役場,1937年改為都蘭庄(Adulan),劃歸臺東廳新港郡管轄。戰後初期改設臺東縣都蘭鄉,之後,因位在台東海岸山脈東側,最大河川馬武窟溪之東端河口位置,易為「東河」今名。
長濱。本地舊稱「加走灣」(Kakacawan)為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其意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日據時,本地因位在海蝕岩台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改為「長濱」。長濱遺址及自然而生的海蝕景觀,是這裡的最大特色。
池上。清光緒年間被稱為「新開園」為「新開闢的田園」之意。本地之東南方有一大水池,乃以聚落是位於大水池之西北方,日據時稱此地為「池上」 (Ikegami)。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1096032
台灣寶島震出來的寶石1
火燒島。綠島的舊稱,另一舊稱為「雞心嶼」即以該島之形狀類似雞之心臟而名。
此島名的起源有二說:一是相傳島上漁民出獵海上,遇風雨常迷失,故經常在山頂燃燒柴火為標識,遠望之而稱為火燒島。二是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傍晚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就如熊熊火焰包圍一樣,故稱火燒島。
光復後政府有鑑於名稱不雅,曾在島上展開綠化造林活動,因而改稱「綠島」,這曾經是收押政治重刑犯 (但也不全然是真正有犯錯的人) 的地方,公開演唱《綠島小夜曲》這一歌曲,於當年可是一項禁忌。
紅頭嶼。達悟族語 Pongso no Tao意思的此,意思是「人之島」,漢人舊稱她為「紅頭嶼」,光復後採用蝴蝶蘭之產地,才改為蘭嶼。每當山頭夕陽照射時,遠望之呈紅色故有此名,另外一說是指島上之山腹多處有紅土層暴露,故有此Âng-thâu-sū稱呼。
1910年據台政府廣招日本當地的移民來台,生活困苦的底層日本農民移民來台,嘗開闢的新天地是出現在花蓮。這第一個官營的移民村叫「吉野村」,居民來自四國德島縣的「吉野川」,之外還有豐田(花蓮壽豐鄉)、豐濱(舊稱「貓公」與台東隔鄰 ),地名直接由日本給搬了過來。巔峰時期,全台出現20個日本移民村,同樣也有很多原住民部落被改為日本名稱,如:森坂(Morisaka,林田山伐木基地)、鶴岡(Tsuruoka,瑞穗的鶴岡村)、三笠( Mikasa,玉里的三民村)、富里(Tomizato,舊稱「公埔」現為富里鄉)、鹿野(Shikano,台東鹿野高台的熱氣球甚為出名)。
(瑞穗鄉Suī-suī-hiong舊稱「水尾」位於臺灣花蓮縣中南部,火車站名依然用舊名的Tsuí-bué,意思是秀姑巒溪之尾。此地有瑞穗溫泉、瑞穗牧場、舞鶴茶園、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皆為觀光景點)
二戰後國府軍轉進來台,心繫故土無時不刻想著解救同胞,將台灣當成復興基地的最後希望,自然拿大陸省市來用在台灣各縣市的街道名,正如單單高雄的三民區,就有50餘條與中國大陸有關的街道路名,鼓山、鹽埕、苓雅、小港、鼓山等各區,多有前述之類似稱呼。
好些博大精深的用字,不免也烙印於各原住民部落上頭。
如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教授的書法展會上,他自己就半開玩笑的說:「台灣島上誰才是孫中山的信徒?環島一看我們原住民的村莊不都明白了!」不過有意思的是,卑南族語大首領所在地之意的「普悠瑪」(Puyuma),部族的「葛瑪蘭」(Kab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成為列車、巴士和街道的用名,終於覺醒此才是多數人所願意樂見的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