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今出川校園有一棟”明德館”(めいとくかん)的大樓,那是第13代總長大塚節治按中國文學《禮記》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学ノ道ハ明徳ヲ明ラカニスルニ在リ)來命名的。
(台北芝山岩六氏先生碑。)
據查這裡的「大學」並非今日大家所說的「大學」古語之「大學」一是指”博學”之意,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等同。古人八歲入私塾如此的學堂,開始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的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學問。後一種的大學含義,其實和前一種有其相通的地方,同樣為「博學」的隱喻。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求學的步驟必須按部就班循序而漸進。曲學阿世,慌不擇路,這樣都是不好的!
自中國大陸渡海而來的台灣早期移民,胼手胝足存了些錢,挺自然地要讓孩子起碼能夠識文斷字明辨是非,不想他們當個”青盲牛”(tshenn-mê-gû,指不識字的人)做個”豬狗牛”(ti-káu-gû),父兄以手把手口傳口的教導方式,甚至送往私塾及義學、書院這些以八股文為主的教學,是與現代的教育體系尚有一段距離。
(至於這六位老師是受到”義民”或遭遇”暴徒”的攻擊,就像”日據”或”日治”是按個人認知來描述,總而言之”抗日群眾”言而總之”日本時代”為形容,相互的爭議也就小了)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的教育事務。在他設置的台灣公學校意見文中,伊澤氏建議總督府於本島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後在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此是台灣第一所新式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的先聲。雖然發生六氏先生事件,台灣總督府仍於1896年設置國語傳習所,之後也設立著更多的義務小學。
(除新式的日文教育之外,台灣傳統私塾是還存在著的,不少父母仍讓小孩在課餘的時間,跟著漢文老師學習四書五經。至於在台北設立稻江義塾的稻垣藤兵衛,算是時人裡奇葩中的奇葩。從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4年12月3日的廣告可知,他的私人學校招生不僅教受英語科、讀書科,甚至延聘老師前來教導台人”土語科”呢)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66357138
同志社台灣校友的足跡探訪之旅---19稻垣藤兵衛的稻江義塾
有著第一所小學,那麼第一所中學校是何個呢?有人想必會說是「台中中學校」(目前的台中一中)不過另有人認為該是「長榮中學」,箇中的原委請容我做個說明。
(石碑刻著「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想必長榮中學的畢業生看到這,是會抗議的)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66611151
同志社台灣校友的足跡探訪之旅---17同志社校友父兄捐贈的台中中學
台南的長榮中學原名「長老教中學」是英國的傳教士於1885年(清光緒11年)設立的,雖然他比台中一中早成立了30年,但是辦學的單位及教學的內容沒被統治者認可。還有1920年代後半起與抗日活動有所關聯,並逐漸成為對抗殖民教育制度的據點之一,官方再以財政為由拒絕其立案為正規學校,待校方突破此困難後,總督府又祭出集體神社參拜之新條件為切入點,試圖變更學校的教育經營體制和方針,等到將台籍的校務主持人更換成為了日籍人士後,1935年才承認該校學生的學歷。
同屬一個系統的「新樓女學校」1939年日籍人士出任校長,校名改為「長榮高等女學校」。
延伸閱讀:
http://www.laijohn.com/book4/311.htm
史話311 長老教中學招生了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xsixchua/post/1239196308
同志社學界校友---1
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淡水中學」及「淡水女學院」一樣遭受相類似的命運,1936年這二校被日人強制接收經營,隔年官方修改教育法令承認私立中學,北部的「私立淡水中學校」、「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此才被官方所認可。
上邊提及這幾所中學的學生,若沒獲得承認的學歷則無法繼續往上升學,因此就讀該校的不少學生中途便轉到日本本土的學校,留在原校讀完高年級的畢業人數相對較少。以淡江中學為例,自191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到日人接管的年代,學歷不被和被承認的畢業生與修業生之人數,讀完五年與中途轉學或休學 (修業)的人數變化,多少可見端倪。
(淡水中學的招生廣告)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xsixchua/post/1239196585
同志社學界校友---2淡水中學
這幾所中學,一方面要讓學校能夠維持再一方面想要吸引學生,於是開了另一條路可以繼續升學獲得學歷的路徑,那就是轉介前往日本的本土學校,尤其擁有同樣信仰的基督教學校自然為其首選。從一張《台灣日日新聞》報紙上的廣告得知,淡江中學除介紹著校內的情況外,並說明就讀途中可往日本京都的同志社中學,轉學來獲得認可的學歷再往更高的學校就讀。
(淡水中學1919至1940年畢業生及修業生的人數比例)
同志社中學當時的招生,除面臨與公立中學校做激烈的競爭外,還有因為徵兵導致輟學的學生增加。1910年代該校的財政狀況相當嚴峻,自然需要有更多的學費挹注收入,等到1920年代人數開始增加財政情況雖有好轉,不過來自台灣的轉學生多循著前輩的模式,魚貫往同志社中學尋求未來更好的繼續求學環境,背景大致與此也有著關聯。
台灣島內的中等學校及高等學校日後來雖然漸增多,但台籍學生仍處於升學競爭不利的情況,錄取的學生以日本人為主,不少台灣學子只好選擇前往日本本土升學。據1945年資料統計,曾往日本就讀的台人約有20萬之譜。
(現在的大學搶學生是搶得真兇,深怕將學生一給退學他反而往更好的學校就讀!而以前的明治時期,日本各學校則也來台招學生、挑學生)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25872171
NHK 2013年大河劇《八重櫻》劇集 報導37---教育、升學宛如開路、造橋
二戰之後台灣人改往美國為留學首選,原因諸多不待贅言,至於日本雖也幾次揭示提振外國留學生的計畫,功效雖不卓著但也不無助益。目前,外國人在日本高等教育和學習日語的機構人數約20餘萬,台灣的學生是有7,000多人。
多讀一點書不是什麼壞事情,現在卻搞成天大的事情!
在台北大學以前唸EMBA時陳老師透露,當下鬧得沸沸揚揚的經營之神的教授兒子,想娶他的學生與○○大王的老爸大吵大鬧的花邊新聞。原來那位女博士是代替任職的公司老闆往台大上EMBA抄筆記,相看兩不厭,寶塔鎮河妖, 女博士甩了原來大尾的開運大師,最後兩人即便有了孩子依然緣盡情斷,天雷勾動地火未必長相廝守!
(日據時期的教育制度)
近來還有產業一條龍的新聞是,不少政治人物為了學經歷更為好看,大學為要開拓財路廣招學生,在職專班代寫論文已是公開的秘密。老師怕失業自然的要有學生教才能存活,那麼極其合宜的方式是,叫公立大學的學生代筆私立大學學生的論文,所以不少政治人物寫的東西一查起來頻頻掉鏈子,不是沒有原因。
日本現在的總人口約12,000多萬,2050年的預測為9,515萬人,27年後人口就會少掉一整個台灣總數之多。至於台灣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人口專家的調查,台灣2070年的人口會驟降到1,600萬人。遠的不說順藤摸瓜,單以去年虎年的出生人口13萬多為例,當24年後這些人組成6萬多戶的家庭,若每個家庭只生一位小孩會有多少的大學要再關門?往後恐怕只剩下國公立的了吧!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27171111
NHK 2013年大河劇《八重櫻》劇集 報導41---海外留學
同志社還有一商學部大樓的”至誠館”(しせいかん)是由牧野虎次第11代同志社總長參考《中庸》「至誠如神,可以前知」「為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無息,不息則久」為取名。個人淺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為學的功夫該以誠意為重心,人講「誠意食水甜」(Sîng-ì tsia̍h tsuí tinn)「誠懇做鬥陣」(Sîng-khún tsò tàu-tīn),至誠便是功夫,要再論說「明德至善」或「明德止善」可是超過自己小腦袋所能負荷的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