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4-26 22:40:21| 人氣1,0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探足跡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與教授夫人談過話不久,臉書「古匾對聯題詞分享」社團,湊巧彈出「神恩浩蕩」古匾的此一貼文。以前個人也寫過善筆的老校友李讚生,在供奉神醫保生大帝的「樹林濟安宮」於遷建那時敬題此匾。

 

(當年設立於今出川校園內的同志社中學搬遷到岩倉後,於原址留下此塊的紀念石碑。)

  李讚生是蘆洲(舊名河上洲、和尚洲、鷺洲)李聲元秀才之長子,他倆父子題字落款的楹聯、古匾不少見於北部的幾處寺廟,好比三重先嗇宮(神農大帝)、泰山頂泰山巖(顯應祖師)、樹林濟安宮*¹(保生大帝)、台北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蘆洲保和宮(保生大帝)。納悶怎麼多幾乎集中在新北市?奇怪怎又是大道公的廟寺居多?原來這些宮廟,不是來台李姓移民聚集一起拓墾的地域,就是將同安人原鄉守護神的香火給請過來。

 

  「打破砂過問到底,還問砂鍋在哪裡」經幾番的論證,方才明白清領或日據時期建造或改建的這些個廟宇,當下仍處農業社會的台灣人民多由血緣或者鄉誼之關聯獻建而成。

 

  離開唐山入墾台灣的族親、同鄉,基於安全上的考量或營生上的互助,彼此就近群住在一起,自然形成好比新竹香山蔡厝、台灣各地之客家伙房、彰化福興女真聚落的粘厝庄…甚至農業大縣的鹿港施()一半、社頭蕭()袂了、大村賴賴趖(luā-luā-sô)、竹塘詹(tsiam)一筒…才會有如此大小各異形容同姓宗親聚落的諧音俚語。

 

(參加20199月日本經營士会京都全國大會之際,特別撥出半天時間回母校走走。往哈里斯理化學館參觀校祖新島 襄夫婦展示的文物時,居然看到登記簿上有我熟悉的人名,趕緊用手機聯繫居然他還在同志社大學的校園內,於是小蔡權充導覽,向蔡市長詳盡地介紹說明同志社與台灣校友的種種關係。)

  這般「抱團」的情形倒也十分符合「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所闡釋的人類一開始最基本之生理、安全的「低層次」需求。

 

  移民忙著營生,迫於生計鮮有餘力顧及其他,等到這些羅漢跤仔*²(lô-hàn-kha-á)透過農耕、漁獵、工藝、經商,成家立業攢了積蓄,投入地方公益保護家園,有遠見者更教育後代栽培科考做官。社會、尊重、自我實現這樣子的「高層次」需求,挺自然的逐一被實踐顯現表露無遺。

 

  拿《論語》此句「學而優則仕」為例,人們常誤解此為:學習優秀就會被提拔去當官。多數人想必會被”優”給誤導,認為指的是”優秀”之意!其實古文的”優”有多重含義,此一字應解釋為「有餘力」即《論語》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因此正確的翻譯是: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顯得名正言順許多。

 

  生活趨於安定,有餘力者對子弟的教育需求日益殷切,年幼時使其向私人問學或延聘塾師在家指導。平常一般人只需識字段文通計算,對應生活常識足矣,有志仕途者莫不三更燈火五更雞,累積科舉所需知識。可當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斷了仕途之路,本地住民了解世局新舊交替勢必改弦易張,處於「文明社會」教育學習之文憑非同小可。但他們又很快認清殖民地的學校設計,台人就讀的「公學校」目的僅止於普通教育,是不同於日本子弟就學的「小學校」,想要繼續升學的管道則有其限度。

 

  接受初等教育後,升上南長榮、北淡水此基督教設立的兩中等學校之學生,學籍不被據台政府承認,為要打破升學機會貧乏的事實,此兩校的外籍傳教士給學生們指出一條明路,無妨前往同樣屬於基督教系統的京都同志社中學就讀,如此,可獲得將來升入日本高中、專校、大學銜接的中學校學籍,不僅此兩校學生也拓及台灣它校的學生及家長認可。

 

(拙作《同志社台灣校友流芳錄》裡頭,對從事醫學有關的校友做過一番報導。往廈門大學做研究及教學的蔡市長,曾引用過此文章兩人因此而熟識。)

  魚貫進入此校的台灣學生異地彼此照應砥礪,宛若升學階梯的同志社具有的「綠洲驛站」功能,聯想起來正好與「中途之家」的同鄉會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殖民地教育受到限制,不願子女困於地方一隅,極力推升子女求取更高知識,台灣家長他們對子女的培育,打從開始有所遲疑,到積極推送子女進入新式學校,期待他們能在未來新社會中穩定發展的心情可見端倪。

 

  台灣學生於同志社形成群聚之現象,除北部淡江中學、南部長榮中學兩校為主要枝幹外,親族間構成綿密的網絡亦是另一主因。此好比日據當年不少台人往東北滿州國移民,或今日有熟識的人住在加拿大的溫哥華(Vancouver氣候宜人適合養老,台語又以” 穩咧蹛”ún-leh- tuà以為引申)親朋自己也多往那裡移民、讀書、投資…不做他想列為首選是同樣的情況。

(早期的同志社中學台灣學生,與新島八重往新島襄的墓地,追念創辦人的辦學精神。第一排最左的周再賜,1905年進入同志社中學,為第一位的台灣學生,同志社大學神學部畢業後,至美國歐柏林大學攻讀碩士,後擔任前橋共愛學校的校長30余載。學校的導覽人員,根本不知道相片中的學生是誰?等我說明後,她才“那魯猴多”猛點頭。好比多年前新竹文化中心,展示二二八時曾救了許多鄉親的蘇紹文將軍文物展,他的後人,對父親怎與王貞治合照而感到不解?一旁的我插了句話說:「哦~這是王選手,當年來台灣渡蜜月時,同將軍照的啦…」當下的我若不把握機會說出這故事來鼻子又怎能高高的呢)

 

  親族接二連三往同一個學校讀書的情況,比如:台北的李春生家族,北埔的姜重柟家族,大甲的朱江淮家族,清水的蔡孟鑫家族,石岡的黃演熾家族,西螺廖溫仁家族,嘉義的蔡愛義家族,台南的劉青雲家族,屏東的李明道家族這裡邊有父子、叔姪、兄弟、兄妹、姊弟、堂表族親、祖孫,甚至是翁婿都是同志社的校友呢!

 

  經過同志社中學的管道後,有升入同志社各系統學校(新竹鄭家的鄭大明、台中的郭鼎順都是先由同志社中學再進入同志社大學),或考取各高中再往東京帝大(南部教友捐助獎學金的林茂生、自費升學台南高家的高天成,取得擁有同志社中學的學歷可參加高中考試資格後,公立高等學校畢業考入東京帝大),京都帝大(西螺的廖溫仁、大甲的朱江淮同前一樣升學的情況),慶應義塾(台南的劉青雲由同志社中學考入)早稻田(清水的蔡美楚、台北的柯子彰等由同志社中學考入)大學,甚至往歐美名校(屏東李家的李崑玉、台南劉家的劉清風)留學。

 

  由寺廟找到遷徒群聚的痕跡,由學校找到求學中繼的足跡,按著移民入墾的過往事蹟探查,不免讓我聯想起日據時期台人升學的過程,著實有趣藉本文爬梳出一些弦外之音,認識那個時代移民與求學的背景故事,算是筆者一個小小的發現與心得。

 

(同志社校園內的這兩棵大樹,到底見過多少位台灣來的學生,可能算也算不出來了吧!台灣校友求學經緯的學誼親族之樹枝圖,不也如同這兩棵樹已經枝繁葉茂。)

 

1樹林濟安宮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1925176

同志社台灣校友足跡探訪之旅---26新北市樹林區濟安宮李讚生橫匾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0614941

探足跡1

2羅漢跤仔

當年從大陸渡海來台無家可歸的單身漢或流浪漢,棲身於寺廟後殿或偏殿供奉十八羅漢的腳下,因而得此名。

台長: 蔡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