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勇於任事,主動積極的態度
姊妹倆的學生悠遊卡先後發生了問題,孩子的爸幫妹妹在便利商店買了一張學生卡,幾天之後,順利完成記名作業。上周末我和姊妹倆搭捷運,姊姊才道出她的學生悠遊卡已破損不能使用,最近都由妹妹代刷等,所以我在捷運站當場就幫她在服務處問清楚如何退費、並且買了一張新的學生卡,但尚未完成記名作業。
姐姐這張學生悠遊卡的記名作業一直有問題,在捷運局網站登記,卻很繁瑣地要求雙證件拍照上傳,其中一張是學生證,現在學生證和悠遊卡結合為一張卡了,前一張學生證悠遊卡已經損壞交捷運局回收,那要如何拍照上傳呢? 爸爸看到手續繁瑣,就氣急敗壞地說「真不知道你們怎麼弄的!我要去便利店再買一張!」我深知這樣的對話極其負面,趕緊說「沒關係,你先別買,這張悠遊卡在兩周有效期內,明天我們一起去捷運站服務處問清楚。」
為什麼? 爸爸的說法完全澆熄了孩子想解決問題的心,因為悠遊卡問題當然是在捷運站解決是最直接的,這是想當然爾的推論,所以孩子以為在捷運站處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現在發生了問題,當然不是孩子或我們的錯,那麼,為甚麼要把錯誤推到孩子身上呢? 這樣,以後孩子就不願意自己解決問題了,因為如果後果不如預期,反而會引來責罵,而且大人又願意代為解決,何不推給別人呢?
這種經驗經過幾次加強,哪個孩子還願意思考,勇於任事,主動解決問題呢?
話說回來,爸爸的說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最糟糕的辦法!為甚麼? 一、對人不對事。這麼做是指責我和孩子,而錯不在我們,這樣只會澆熄孩子以後主動解決問題的心,因為只要發生錯誤,不論錯在哪方,都會遭受責罵。二、再買一張,多花錢,但是原來的問題並未解決,只是個苟安的作法。雖然最終目的是一樣的,但是孩子或我們背負著亂花錢,走冤枉路、甚至是找他麻煩的罪名;最重要的是,阻礙了孩子探究問題根源的好奇心與推論、詢問能力。所以,我決定要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牽扯到第三方的問題,第一次,我要和孩子一起面對,一起思考,一起解決,不要和懶惰苟安妥協。
真令人心痛,擁有教育與心理專業的我,卻只能以負面的例子引證。一個屋簷下沒有健康的婚姻與夫妻關係,就不會出現溫馨而正面的親子教養進行式。
該怎麼培養孩子勇於任事、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呢? 首先、一定要鼓勵孩子嘗試,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一個口語上的問題,「你可以試試呀!」,和「寶貝,你試試看!」這兩種說法,聽者認為哪一個比較正面,應該是沒有語助詞的第二個,在祈使句中加入太多的語尾助詞,通常會使這個句子的能量變弱,好像是開玩笑或是普通的交代事項。如果是需要加強的,或是正式的要求,我建議不要在語尾加上語助詞。當然語氣還是要溫柔堅定,比方說「媽媽相信你做得到,你要不要試試看!」,或是,「這對你應該不成問題,可能要花一點時間,媽媽會陪著你,放手去做!」等等。
第二、發生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先靜下來,陪著孩子,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或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很多青少年碰到問題時,不跟父母師長求助,而和朋友或自己胡亂解決,不論結果好壞,都是孩子小時候教養方式產生的後座力。為甚麼呢? 因為小時候做錯了事,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責罵,所以孩子不敢向父母求助,因為即使不是孩子的錯,父母也不會諒解,而認為孩子胡搞,導致父母必須為孩子收拾後果。教養引導要趁早,在發生問題時,孩子通常會來求助,父母必須注意語言,不要說「你為什麼搞成這樣呢?」主詞,不要是「你」,而是,「我們來看看問題在哪裡?」或是「問題出在哪裡呢?」讓孩子感覺到出了問題,父母和他是站在同一陣線的,父母是支持他的,而且重點是問題該如何解決,而不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
然後,引導孩子思考,「現在,你認為應該怎麼解決?」或是「你覺得可以怎麼補救呢?」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以父母自己的想法為主。如果孩子的看法不妥,可以討論,父母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讓孩子思索應該如何折衷妥協、怎麼做比較好。
在上述的悠遊卡事件中,如果是這樣的對話,「姊姊,你的悠遊卡一直無法完成記名作業,你覺得哪裡出了問題?」,姊姊說,「我也不知道。」父母說「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姊姊說「應該去捷運站問問看。」就是個很不錯的起點,孩子認為這個問題錯不在她,也想出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或是父母提示她( 如果年紀還小)「那我們明天去捷運站問問看!因為這個問題只有捷運局最清楚。」也可以,因為孩子還小,父母可以點出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或關鍵點。
如果這種正向循環發生了幾次,孩子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了自信,就不會遇事推諉,因為孩子知道解決問題可以一步一步來,先靜下來分析問題,再反覆嘗試修正。孩子也不會怯於向外求助,甚至自行解決,造成讓人遺憾的結果,因為父母給予的支持是正向的。而且孩子在正向經驗累積的同時,就會建立主動積極任事的勇氣,因為,孩子無所畏懼,即使發生了問題,也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積極健康的處事態度。
對事,不對人,唉!這個獨子,早已把我視為仇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