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初次嘗試機車長途旅行的心情仍然偶而浮現。
不記得那年夏天熱不熱,只知道老爸的老車終於落到我手上了,讓我出遊後總是帶著陽光灼傷的痕跡回來,也讓我坐在教室裡時,老想著讓他(我猜那輛老BS110該是男性吧)替我開路,去找找沒看過的港口街景和荒野;盼到了假期,準備了地圖一人騎上車程約八小時的路,友人問:會不會有前途茫茫的感覺,我卻心中喜樂,覺得自己就像個電子(註),沒有人能確定我身在何處,即使地圖上也只能標下出現的大概軌跡。
那是我心裡深刻紋下的,對自由的印象;雖然日後軌跡劃得大了些、不再局限於小島陸地上,自由的感受卻被加進了些茫然不定的動盪;那樣純然的喜悅就似乎潛藏得深了些,不再能佔領住所有的思緒。
儘管在台灣這個小島上逛個那麼一圈,稱不上嘗試過長途,也想過到更多地方與鐵馬一起共享旅程,但一直都沒能定下心去完成夢想,很多前輩在全世界實現著這樣的夢;這本書裡如同雙螺旋般描述的旅程,就是如此的人生玩樂者。
兩年多前看到這本書,勾起一些許恨不得是我身在其中的感覺,兩位作者不同於一般自助旅行的行徑,有些源自於其中一位作者:克里斯,對騎士精神的嚮往、對鐵馬的情感,還有一些則是另一位:師瓊瑜所提供的,向自我挑戰的慾望;讓旅程不是只有待在鐵鳥裡從這個機場到下一個、或乘著T.G.V逛過歐洲大陸那般,只能看著車窗外、固定軌跡旁的風物。當然,旅行常常是孤獨的,在機車上的尤其明顯;當不在大多數旅客的軌跡上,甚至也不在大多數行動工具順路的地方時,在速度的隔閡中,越貼近你想去的地方,也越強調了隔離與不被瞭解的感覺。
掌握旅程的自在與熱情解決了途中可以想見的辛苦,例如連續騎個14小時的車之後,還有150公里的山路在眼前延續;或者冒著雨騎過阿爾卑斯山之類,在不好此道的旅行者看來,唯有自討苦吃可以形容,這種種規劃與旅程的確比較像苦中作樂,有點像是回歸旅行原來的本質:它不該是舒適、一切都在規劃中的生活,面對挑戰才是真正的趣味。
全書內容是以一篇篇的心得串起,往往在同一留宿點,同一段路程,可以看到兩種不同描述,這是饒富趣味的特色,例如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停留,某一種文化價值提供了人物景色的描述與觀察,卻在同樣的時間與地點,能夠也用另一種意涵告訴你義大利給予對美的感受;如同推薦序裏提醒的,不同視角穿插相間,豐富了讀者的想像,似乎我已經過他的眼耳,得到切身的感覺。
這是一本小書,其中沒有長篇大論,描寫不致太過花俏,平實而適合不做作的口味,雖然我覺得他們的BMW R80RT似乎有點太小,但想起自己侷限在”0.15L”排氣量的世界下,實在沒有資格論述這一點;他們印證了我旅途中常想到的念頭:「若有一輛機車能任我馳騁,這趟旅行將留下更美好的回憶」;這樣的想法,在見到老舊的長江750、或是彩繪得十分亮眼的哈雷時總會突然升起!我知道有很多人已然做到,更期待有更多人提供紀錄心得,分享感動!
書名:師瓊瑜 & Chris Stowers),摩托車遊歐洲 Motorcycling in Europe
出版社:太雅生活館,1999
Article and Photo by Cellini Shyuu (cellini@seed.net.tw)
註:原諒我用這樣可能讓人不解的例子,對物理冷感的人請忘了這一段!
理論上,帶負電的電子圍繞著含正電荷的原子核,從而形成各種原子,乃生萬物;電子在環繞著原子核時,並無確定的軌道,只能描述其大概出現的位置範圍與可能性的高低;換句話說,電子是被規範、卻又不羈、不能被清楚定位的一種個體。
PS. 另一張圖片為敝人的老車還年輕時的模樣,人也還年輕時常獨自出遊,某次攝於北濱公路一隅。
文章定位:
人氣(1,81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