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七八年前,當我還在正常工作時,跟現今的上班族一樣,每天朝九晚五,並沒有差多少。雖然都是在外商的環境裡,工作時間比較有彈性;然而,因為是「責任制」,在自己能力及熟悉度還未上軌道前,前幾個月是比較辛苦的。
三十三、四歲的年紀,當然有想到安定。
我從來不是不想結婚的人。
然而,人生旅途,能否有伴? 並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
遇不遇得到,相處能否持久(包含如果真的結婚),個性之間的差距及彼此對於生活態度的堅持/期許,年歲漸長後,會不會慢慢改變?人生歲暮之時,究竟是退一步眼不見為淨?還是鼓起勇氣決心分開?
我不曉得。
.
*
.
弘謙憲史(漫畫島耕作的作者)在他「男人本味」小書中提到:近幾十年來,彷彿變成趨勢,日本有許多結婚二十多年的夫妻,在兒女長大自立後,選擇了所謂「卒婚」的方式,結束「枷鎖」,和平分手。
卒代表畢業,這些夫妻在二十多年的朝夕相處/生活後,認為身為父母的責任已了;而,對身旁年輕時充滿熱情的另一半,愛情餘火也盡。五十多歲的年紀,心想總不能就這麼度過,自己希望能有「想過的生活」,特別是經濟獨立的狀況下。不然,難道自己身為人的「任務」,跟地球上其他物種一樣,就只是傳宗接代而已?
超過五十五歲以上,因為分手而獨居,或另一半過世而獨居,或如我因為家庭變故關係而獨居.....,不論任何理由或哪種因素,在人生的後半段或後三分一段,思考生命「所為何來」及「該如何去」,是件很神聖的事。馬斯洛人類心理需求理論裡的最高層級:「自我實踐」也。
跟能否成大官、立大事等沒有關連。不必看魚奮力上游,不需肩挑麥子走長路(咦?!)。你就是你,你的生活就是自己選擇自我安排。
.
快樂/享樂是重點。
這裡談的是更形而上的心靈滿足,而不是粗鄙的物質比賽。
至於什麼是答案?
地球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不同的答案。
.
這麼一想,神仙佛祖媽祖基督阿拉....等,工作可不輕鬆啊。
最近心裡最煩的應該是媽祖吧。
.
.
***
.
.
把文章繞回來。
我的工作習慣是先分清楚部裡在公司中主要負責的功能/任務,拆解任務底下更細的工作需求及分配能夠對應處理的人。前題當然是自己必得先熟練內容:不論是工作本身及夥伴能力。在經過訓練及磨合後,達到一定戰力,自然而然得心應手,效率及績效就出來了。
此時,若有能力再多做/涉獵新的領域,我會跟老闆要求參加。
可能是公司內的其他部門訓練(多偏向新科技),或是產業界舉辦的各種研討會。自覺理解力還可以,對於新事物有熱情及好奇。既然能夠多看多聽多學,何樂不為?
.
老闆願意培養,公司允許我跨門檻。
於是,穿西裝打領帶,遊走於各類研討會間,成為「工作之餘」,另一項「娛樂」。當時參加各類活動的次數著實頻繁,領帶超過一百多條,就是那時期的實際證明。
.
更何況,在這些特殊場合(特別是公司外的活動),常常可以遇到前輩或某某行業的老師,不然就是以往同事或同行。寓「工作」於樂,既沒損失,又能擴大視野,認識更多的朋友,這樣的互動,感覺很好。
.
*
.
總得談點酒的話題。
自己精進「酒的知識及品嚐領域」,也是因為在類似場合所認識的朋友之故。
當時,許多大咖/專業/收藏酒友,不少科技界大老。經由他們的引進,又連結到教授、醫生、律師、文藝人士、餐飲大老乃至中大型企業老闆等。
在彼此有共通喜好的情況下,各種名目不一的「餐酒會」是少不了的。
許多由朋友晉升為好(酒)友的關係,都是在當時建立的。而,這些餐會舉辦地點大多在某些特殊規模以上的餐廳,與餐廳師傅或老闆們的互動,更是讓身為小弟的自己,增添對於料理的鑑賞能力及餐酒搭配的進一步知識。
.
*
.
這些朋友中,有送我好酒的,有收超級老酒辦餐會的,有收藏稀少/限量/怪異酒的,也有獨攻專項酒種的(如德國甜白酒),有喜歡「比酒」,然後邀我當公正第三者的......
關於酒的經驗及「品味」,自身的努力外,其他就是由上述的這些朋友合力「訓練」出來。
分辨品質差異,評估酒質與價格的合理性,重新思考風土的意義,對比不同原料釀造酒的方式及異同,因而產生疑惑等。以上種種,都需要不斷地對權威產生「挑戰的心態」,另闢蹊徑尋求更多資料,再整理出屬於個人的總和觀點。
一切過程都是難得的養分。
而養分紮實地培養了強烈自我思考及判斷的能力。
.
.
***
.
.
那彷彿定著的溪水,在夏日陽光及樹影下,像是一塊墨綠無痕的玉。
經由水面反射的陽光,如同白紗一般,緩緩地落在好朋友的身上。
她專心地拍攝水裡游動中的小魚畫面,
我專心地拍攝光線映照下的人物情景。
.
.
是在哪個活動時認識的?
彼此怎麼熟悉起來的?
我一直在回想…
.
.
.
人與人之間,相遇很自然,分開也是。
.
.
.
.
.
後註:這是非常多年前的回憶。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權,文章圖片就隨便選了,圖文不符,請見諒。
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禁止酒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