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卻不煮,衝突嗎?
不會,只是有時不太方便。
不煮,不代表我不喜歡烹飪,而是一直沒有時間、心情或機會好好發展這項技能,或者對很多人--包括我--來說,藝術。
我的家族對於烹飪有傳統上地的追求與實踐,而這環境對從小就常年在外的我的影響,僅限於對美食與美食節目的喜愛。
言歸正傳,不太下廚,有時真的很不方便,尤其不住在台灣時。
上星期,同事的太太W媽媽送了我三顆滷蛋,在台灣很家常的料理,卻是我在外三年多第一回吃到。(其實在台灣我也不記得多久沒吃了,因為太普通,上不了餐廳菜單,點菜時也未曾想過吃滷蛋,7-eleven的鐵蛋我倒偶爾會買來當零食。)連續三天晚上,我以一顆冰滷蛋、蘇打餅(從高中起便無法斷的零食)和一些雜七雜八(身為中年前期難以啟齒)的零食大雜彙,配紅酒當晚餐 (應該稱夜食,我不嗜晚餐,總以紅酒、多種小食和電視電影度夜)。總之,W媽媽的滷蛋非常美味,美味到我得不斷克制自己不去拿第二顆,而最愛的蘇打餅和哇沙米小王子麵,都只能淪為串場、替身的角色。
第二天,我致電W媽媽感謝她的美味料理,還「順口」問了做法(我的交際小毛病,常會順著對方的歡喜問一些自己不在行或接不了話的事情),得到的回答是:「喔!我用醬油鷄的滷汁去做的,妳下次可以試試,一般都用豬肉啦...」問題是,天知道醬油雞怎麼做!可她脫口而出的輕盈,卻有一股「誰不知這是什麼」的「勁道」。就像萬金油、7-eleven一樣,本身就是一種標誌,聽了不容你腦中千萬分之一秒出現「?」的超凝聚名詞。
而我掩飾性的、應酬式裝懂此時又會很自然地展現,有時是避免尷尬,有時是方便。此時兩種都有。因為我直覺醬油鷄會是一大功夫,而且當你問人一道菜的做法後,那人便會開始等待,等著你告訴他你做了沒、結果如何等等的心得交換,做與不做都是壓力。
當然,對滷蛋的渴望讓我上網查了不少食譜,看過之後又累又餓,彷彿已經滷了好幾回。
今早媽媽打電話來,我又順口問了做法。這又是一大錯誤!光是水煮蛋她就花了一番功夫解釋(因為她深知我的烹飪程度),遑論與之同滷的滷豬肉或雞腿肉繁複做法了,且每一道手續都有一番道理和「堅持」。
掛上電話,我只知道必須選個黃道吉日「專門」練習水煮蛋,而且我認為應該先做水煮蛋,好好享受它,過一段時日,充分休息身心後,再做進階的事情,例如滷肉和滷蛋。光在腦中模擬一回,就累的不得了(跟今天是星期天也有關係)。
Ps 當然,為了我的程度並鼓勵我下廚,媽媽也給了我簡單版的白煮蛋:
大同電鍋舖上濕的餐巾紙後放入洗過的蛋,按下那唯一的開關,跳起後蛋便好了。雖然這跟她「彈殼完整、蛋黃不偏不倚」有美感、質感、美食、態度和「工」上的極大差距,但任何可以讓我接近廚房的妥協她都可以妥協。
Ps2 當然,我又故技重施:每聽來一道菜做法,便利即轉述給好友V這超有上進心的行動派,過幾天她就會拿著成果來進獻!媽媽的雜糧鰻頭、紫米飯團等是這樣在這吃豆泥、玉米粽的國度上一一開花結果。
哈~過兩天就有滷蛋吃了,我得想好配菜...真是甜蜜的等待!這應該是「不煮人」的美食之道吧!
文章定位:
人氣(235)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非正餐 |
此分類上一篇:
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