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21 12:27:38| 人氣52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漢字化或拼音化:Hōló話的未來及其他(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鶴佬話不僅有系統性的文白異讀,也有系統性的連續轉調,所謂轉調,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因為處在語詞的位置而轉變.對於操鶴佬母語的人來說,沒有意識到這個現象,依然可以做很漂亮的連續轉調,所以並不需要知道轉調的規則,下面所附的轉調對應表不用細究:

一=>七 二=>一 三=>二 四=>二或八 五=>七或三 六=>一 七=>三 八=>三

轉調的另一個規則是一個語詞的詞尾是不轉調的.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例如’火車’(Hué-tshia)的’火’(Hué)在’火車’一詞中實際發音是(Huetshia),’醫生’(I-sing)的’醫’實際發的(Ī),’剃頭兮’(Thì-thâu-ê)實際是發成(Thíthàu’ê),但’剃頭’(Thì-thâu)時卻是發成(Thíthâu).

故而,拼字上的聲調是單個字的本調,這一點需注意.

這個現象可用來幫助我們從整個句子(sentence)中切割出詞語(word),像英文一樣,把’Youareaboy’,切成’You are a boy’.

複合詞(compound word) ,例如以’火’(Hué)與’車’(Tshia)合併而成的’火車’(Hué-tshia)一詞,使用連字號(-)分隔單字,複合詞有連續轉調現象.

而非漢語源的固有詞,雖是複音節,卻是一個單詞(single word), 例如’Hiāpai’(字義:囂張),就不標連字號.

文言音可直接使用漢字標明,這時即是所謂的漢羅混寫,如欲避免打字的困難度,也可以直接用羅馬字寫出.

傳統上,羅馬字有兩個主流,一個是源自基督長老教會的教會羅馬字,也稱為白話字,教羅有不同時代的各種版本,因一些拼字上的不一致性,造成往後許多人自立一套系統欲取而代之,其中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提出的TLPA(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 最具代表性,並形成第二個主流.

2005年,兩套音標已合併成全新的’台灣羅馬字’,將教羅一直存在的不一致與怪異處改良.任何人想學羅馬字,不用理會傳統的爭議,只要直接選擇這一套拼音就對了,至於目前還一直在鬧場的通用拼音,根本通不過最基本的清濁音分立的檢定,如以之為入門,必然走向歧途.

在西方,弱小語言,如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語(Catalan),愛爾蘭語(Irish),普羅旺斯語(Provencal),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 ,威爾斯語(Welsh),都因為該社會存在的強勢國家語言(如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而被邊緣化,有些甚至透過國家機器的強力扶植,依然無法完全復興,例如愛爾蘭語,在愛爾蘭本國,只有西南部地區可以順暢通行,在一般訊息流通與文藝創作上,愛爾蘭人都嚴重倒向英語.考慮使用人口眾多的強勢漢語影響力,將來的鶴佬話情況也許會很類似愛爾蘭語.

但鶴佬話可以學習日本語的經驗.雖然,一千兩百多年來,日本的知識界一如其他的東亞國家使用漢字,並承認漢字為真名,用以相對於標大和語的假名,但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平行的和語文學,以和歌與徘句這種極短小的詩體,試驗和語在文學上的各種可能性,經過一千兩百年後,日本文學已有深厚基礎.

反觀近鄰的韓國,漢字壓倒性的支配,使得韓國國語文學一直到距近三百年左右的李朝時代,才有一點苗頭(更早前雖有零星的發展,卻幾乎沒有留下文字記載),而彼時日本的和語文學已經經歷過平安時代與元祿時代兩座高峰.

鶴佬話與漢語有著不同的性格,鶴佬話的動詞比漢語發達,例如削水果與削蕃薯簽,就用了siat(削)與chhuah(字義:削成絲)兩個字來分別,同樣是噴水,有phùn(噴;四散亂噴),chuāⁿ(字義:單一方向往前散射噴水),chhuh8 (字義:由小孔噴出幾乎成直線的細水柱)的分別.

鶴佬話的狀聲形容詞也遠遠豐富於漢語.

用鶴佬話來表達情緒,會比漢語更強烈細緻,鶴佬話是一種比漢語更適宜戲劇和歌詠的語言.

世上的語言都各有其特性,也無法輕易判定誰優於誰,我們不需要像法國人一樣主張法語是世上最優美的語言,但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語言,我們有責任發掘它的潛力,裏面藏有我們靈魂的某一個層面,當我們愈了解它,就會愈為之著迷,就像我們會為漢語不可思議的簡潔性而著迷一樣,每一次更深入認識,我們也將以更不同的目光觀看世界,直到世界窮盡它無法窮盡的可能性,直到我們內心激起無窮盡的讚嘆.

台長: 夏途島
人氣(524)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Ilha Formosa |
此分類下一篇:上帝 ài 洗衫
此分類上一篇:漢字化或拼音化:Hōló話的未來及其他(四)

中途島
有人不太同意我這篇文章後面的論點.

不過,我是真的有思考過的,動詞上面,我又想到一例.拖一詞,台語中也分為由前拖著後物的`拖`(thua)和由後貼地推前之lu.

台語比漢語情緒強烈是因為它是一種南方語言,嘴巴是解放的,而漢語是一種北方語言,嘴形是收束的,這與天氣有關.另外,台語有短促無聲子音尾,更可表現齜牙裂嘴的口氣,台語又有鼻化母音,更能表現女性撒嬌的餘韻.

漢語的書面語一直是一種帝國的官話,書面語反回來約束了口語的表現,當然北方粗漢所用漢語與傳入台灣的漢語(受吳語影響的藍青官話)不太一樣,台灣的漢語是人工語言,這限制了它用以文學表現的範圍.

還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討,但暫先拋開舊思維框架,這才能更清楚看到眼前的實相.
2008-06-22 21:02:09
中途島
還有,其實所謂漢語方言,互相差距是很大的,即使同為官話,差距還是不小.

我今天花了一些時間比較所謂同為閩語的福州話與閩南語,差距非常大,偶有一些類似的話,但無法聽懂.

有三種充斥七八十百分比漢字詞的語言-韓國語,越南語,白族語,都被視為非漢語系的語言.

不只是漢人的概念本身很不科學,連漢語(廣義的)的概念本身都不是很科學.

雖然有人試圖將閩南語從漢語系中獨立出來,但我還看不出系統地與非漢語系(如南亞語系,台-卡岱語系,苗傜語系)的關聯.只發現了在泰語中的`美`與閩南語的siú(訓讀為`水`)發音近似,可能是一種巧合.

雲南與貴州等地的西南少數民族正在經歷與東南地區過去一千年類似的漢化過程,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的語言現都夾雜大量漢語.

有一個錯誤的概念是閩南語是古代雅言.

事實上是古代雅言(古典漢語)將部份字音傳入閩南.

但中國自古的政治中心不是在關中就是在伊洛,帝國的官話雖有演變,基本上是從古代中原語言一脈而下,語音有所變異,但用字彙上,中原地區的口語一直與書面語相對應.

有一部份是源自鮮卑語(如`哥`,這個字上古沒有),部份在元代以後,源自蒙古語(如`歹`,這個字中古沒有),或源自滿語(如`胳肢窩`一詞),都很快出現書面表示法.

連做為標準語的北京腔漢語都充斥著外來語言的影響,遠在邊埵的閩地,自然會存在更多非漢語詞,至於是百越語言漢化成一種漢語,或漢語夾帶古百越語,目前尚有爭論,有時有政治的考量,譬如十九世紀前,越南語被視為一種漢語方言.

當我們拋棄過去的架構,才能產生一種不同的視野,不僅中華民族是一種發明,連漢族的這個概念也是一種發明,血源上,漢族內部可大分為兩個族系(北方中國人與南方中國人),而內部又有種種差異,譬如近來發現廣東人與壯族的血源更近,還有客家人與畬族的親源性.

所以,我們又回到什麼是台灣人的問題.

現在只剩下國家認同可以界定,但台灣人要先理解到所謂中華民族,甚至漢族的概念都是有問題的,漢族並不是一種種族(race),雖然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都喜歡把它與race混淆,所謂炎黃子孫這類國家神話.

也許未來十幾二十年,還會有更新發現,對於華夏的理解,已有許多革命性的發現推翻過去的理論,我想我應該花個時間寫一下有關中國源起的概述,這確實也是個有趣的問題.
2008-06-24 01:28: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