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83-a15_078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78集~由 正旭老師開示:行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常見外道法——廣論」。
上一集對於真實義愚還沒有講完,現在繼續講。前一集提到宗喀巴否定法界實相第八識真實存在,不但這樣子,他還把佛菩提道的真實義套在雙身修法當中,我們現在來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來看《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說:【勝義第四灌頂或名出世,難了解故,今當解說:如大疏云:「笑視執手交會四種灌頂,非真實義;此中真實義者:無互抱持,觀從業印之所生者,非無二智。」所說真實義或勝義第四灌頂,為無二智;所無之二,多次說為樂空。】(《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4)宗喀巴這一段的意思是說:男女互笑、互看、牽手還有男女兩根交合,這四種灌頂並不是真實義;真實義是必須男女兩根交合達到樂空不二的境界,這樣子才是真實義或勝義第四灌頂。宗喀巴把雙身法中的樂空雙運,當作是佛菩提道中的無二智,這樣子胡亂解釋佛法中的不二智,不但自己具足無明,更增長宗喀巴所有信徒的無明。
在佛法中的不二智指的是親證生命的實相之後,可以有現前觀察五陰與阿賴耶識這兩法不二的智慧;不二就是《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空指的是無為法阿賴耶識,五陰是有為法;不二指的是有為與無為這兩法不二,就像海水跟海浪一樣,不能說是一,也不能說是二,所以就稱為不二。而宗喀巴所說的樂,是覺知心的樂受;空是意識想像的空,這種空永遠都不是真正的空,因為當覺知心去認知是空的時候,覺知心已經不處於空的狀態,因為得到了「空」,所以不是空。然而《心經》所說的空,是指第八識心的空性,本來就是空;因此《心經》說是無所得的空,而不是如宗喀巴所說的意識覺知心有所得的空。因此他所說的樂、空兩法都是有為法,都是依於意識而有,兩者也沒有不二的關係,因此並不是佛法所說的有為、無為不二;睡著就不見了,死後也不存在了,沒有辦法到未來世。
總括來說,西藏密教的宗喀巴、達賴喇嘛,還有弘揚《廣論》的這些大小活佛、上師、仁波切、法師等等,用欲界男女邪淫雙修作為即身成佛的快速成就法,再用生滅法的意識作為生死流轉的主體識,否認有阿賴耶識,這種知見不但是異熟果愚,同時也是真實義愚,恰好具足《廣論》中宗喀巴想要破的兩種無明,正是心想及口說要破壞無明,所修、所行的卻是在增長跟堅固自己的無明。我們對於宗喀巴的無明,這樣的六識論者的無明,我們就講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要來說十二因緣法當中的行支。在佛法中行支簡略來說,就是以無明為緣而造作的身口意三行;既然是以無明為緣的行,那麼這裡的行支就不能函蓋一切行,這裡的行只能是有漏之行,也就是與煩惱相應的行。譬如說阿羅漢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因為煩惱已經斷盡的緣故,他的身口意行都不與煩惱相應,都是清淨之行,就不是屬於十二因緣行支所說的行。那麼眾生的身口意行的造作,又分為非福行、福行跟不動行。非福行是說不信因果的凡夫眾生,為了世間的五欲,不擇手段地去獲得,而造作了惡行,導致在未來世當中得到了不可愛的異熟果報,這樣的惡行就叫作非福行。福行是說凡夫眾生因為相信因果,而能在欲界當中行善,導致他在未來世出生到欲界六天去享受天福,這樣的善行就稱為福行。而不動行是說凡夫眾生在這一世當中證得四禪八定,導致他死後可以生到色界還有無色界;意思是說,證得初禪的人死後可以生到色界的初禪天,證得二禪的人死後可以生到二禪天,照這樣子類推,乃至說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也就是三界頂,然而這樣子還是不能出離三界;這樣證得四禪八定的行,只要證得其中的一種,就稱為不動行。由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就可以瞭解行支中的非福行、福行是繫屬於欲界的有漏行,不動行是屬於繫縛於色界跟無色界的有漏行。因此,福行、非福行跟不動行就函蓋了繫縛於三界的一切有漏行。
簡單的解釋完行支,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廣論》怎麼說行支。《廣論》在第181頁當中說:【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在新竹鳳山寺有一位日常法師在《廣論》的錄音帶,應該是第64卷,他解釋說:「這個業感果的瞭解,道理是瞭解了,但是為什麼是這個樣呢?所以並不瞭解啊!所謂性空第一義諦,所謂緣起,那因此他會造善業或者不動業,那麼這個時候就引到如果善業的福業就感得人天,然後再造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就是到色界以上的這個業;所以就這個行的相狀作用來說,那我們就善,然後呢惡;不動業,這個無記業是不感果的啊,無記業不感果,所以不談;然後呢這一個行的本質來說,有時候我們來說行體,那就是說就會惡業、善業、不動業,那麼由於我們造業,所以造業真正的業是什麼?思對吧,思心所,思已業,當然這是個心所,所以當我們造業的時候,自然而然它會熏習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來造嘛!所以馬上會在心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會繼續的增長,所以像世間的種子一樣,下面行,行下面就是識。」(《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 日常法師)前面這一段,日常法師他依照宗喀巴的《廣論》來說業有三種:惡業、福業及定業,是由於不瞭解性空第一義諦,也就是所謂緣起法的緣故。其實日常法師是不知道什麼是第一義諦,亂解釋佛法,從這一句話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
我們所謂的第一義諦,是指菩薩所實證的法界實相心,祂含藏一切法的種子,一切法都是依祂而起,因此沒有一法可以超越;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真實道理,都依於祂而存在,所以說為第一義。菩薩在親證之後,發起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並且跟隨善知識熏習種智,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明」。總相智是說菩薩證悟空性心如來藏,進入真見道位後,能現前觀察阿賴耶識的真如體性,體驗萬法都是阿賴耶識所生、所顯;得到這樣的法界實相的智慧,這個就是菩薩所證的第一義諦的總相智,又稱為般若,不同於凡夫、外道的智慧,也是不共二乘的智慧,沒有證得法界實相心的凡夫跟二乘聖人是不瞭解的。
菩薩證得真見道,但是所證知的阿賴耶識只是總相,還有許多別相還需要去深入觀察而證知瞭解,所以還要再依止善知識修學二轉法輪般若諸經當中所說的真實內涵,才能進入相見道位修習,這是菩薩進修第一義諦別相智的次第。必須依照真見道而得到的總相智,才能進一步將自己的身口意行轉依第八識來修除性障,還有修除會引生到三惡道的異生性;並且依止大善知識的開示,深入現觀體驗他所證的第八識的真如法性,一分一分驗證第一義諦而得到別相智,最後通達般若別相智,並斷除會引生惡趣的異生性,而勇發十無盡願獲得進入初地所需要的聖性,這樣子才進入初地。然後菩薩入地以後,必須再修學三轉法輪唯識方廣諸經,才能深入現觀,慢慢地了知阿賴耶識當中有無量無數的種子;在修道位當中,證得一切種子的智慧,這種智慧在還沒有圓滿的時候,稱為道種智,這是地上菩薩所修、所證的智慧。
接下來說初地到十地菩薩,他分證的這個種智都稱為道種智;然後到佛地究竟圓滿的時候,就可以稱為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的佛陀,完全證得第八識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差別。所以依第一義諦的所證就是般若及種智,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聖人;然而第一義諦的實證內涵,其實是以如來藏阿賴耶識為體。如果離開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沒有般若及種智可修可證,所以說第一義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而如來藏是法界萬法的根源,是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法界的實相,跟二乘世俗諦依蘊處界所說的緣起性空不同。
緣起法是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有情法界的生滅無常、緣起性空,這只是二乘菩提的範圍,跟第一義諦的親證都沒有關係。如來藏就是生起五陰十八界的心,如果沒有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就沒有緣起法可說;因此緣起法是依附生滅性的蘊處界而有,所以不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指宇宙萬有的真實相,是宇宙中不可推翻而且至高無上的法界事實,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能出生宇宙萬有的事實,所以第一義諦不只是緣起法,而是指宇宙萬有,還有一切有情的蘊處界,都由本住法如來藏所生出這樣的唯一無二的事實。
然而,由《廣論》跟日常法師的解釋,就知道宗喀巴跟日常法師都沒有實證第一義心——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兩個人都否定第八識如來藏,顯然都是誤會第一義諦的愚人;他們又認定意識常住不壞,所以是未斷我見的凡夫。既然日常法師已經提到第一義諦,那我們就來概略地說明。我們來看 世尊在《雜阿含經》卷12的開示:【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在經文當中,佛說此甚深處乃是緣起,而此緣起法是說明三界一切法是由第八識如來藏藉由緣而生起;然而三界有為法都是生住異滅,相續不斷,都是有為無常之法。
而這一段經文不但說明緣起法,佛陀又說明尚有一法倍復甚深難見,這一法是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這一法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祂雖然能夠配合眾生的諸緣生起萬法,在三界有為萬法不斷地生住異滅的同時,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本身卻是處於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狀態;阿賴耶識心體是因果的所依、涅槃的本際,必須親證第一義心阿賴耶識,才會有第一義諦的智慧出生。二乘聖人只是能從現象界的蘊處界,來現觀無常、苦、空、無我,他沒有辦法親證,還有現觀實相法界,無法觸及第一義,所以經典中說是愚人。第一義諦是函蓋現象界跟實相界的一切法,含攝一切有為法跟無為法,然而卻又不會落於斷常、生滅、一異、來去的兩邊;唯有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人,才能說跟第一義諦相應,跟中道實相相應。中道是說如來藏具足有為法跟無為法,但如來藏本身卻不落入有為或者無為法的任何一邊,這樣子稱為中道,因此如來藏又稱為中道心。所以說第一義諦的實證,就是禪宗開悟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明心智慧,沒有開悟的人絕對不會有第一義諦的實證。日常法師追隨宗喀巴弘揚《廣論》,共同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心,當然是尚未實證第一義諦、誤會第一義諦的凡夫。
以上概略說明第一義諦,期望日常法師的隨行弟子們,要正確地去瞭解實相中道正理,不要再認為讀誦《般若經》就會有般若智慧,也不要繼續誤以為從意識層面來理解《般若經》就能生出般若智慧;而到處去宣揚說「我有般若」,那樣子說是屬於未證言證的大妄語。還有更期待日常法師的隨行弟子們,能夠早日捨棄西藏密教的六識論邪見,聞熏正確的般若知見,回歸三乘菩提八識論的正見,開始親近大善知識熏修如來正教,未來才能觸證實相法界——第八識空性心如來藏,證入第一義諦中,成為內門而修菩薩行的證悟者;然後才能深入第一義諦的勝義妙理,詳加體驗現觀,然後轉依如來藏無量無邊的中道體性,將來能以第一義諦勝法向大眾宣說,那就是眾生之福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