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2-12 12:37:47| 人氣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因緣之一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756-a13_050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050集~由  正銘老師開示: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因緣之一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佛典故事》今天我們要來介紹「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的因緣」。有關 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因緣的佛典故事,總共有兩則:

      第一則是敘述著 世尊在因地時,祂是帝釋天,也就是玉皇上帝,那時候的迦葉尊者是梵天,兩位為了度化人們修善法,分別來到人間變化為獅子和婆羅門,並且運用種種的方便善巧,來度化人們作種種的善行,世尊自己也因此而漸漸得以成就佛道。佛也告訴阿難:那時候迦葉尊者幫助我釋迦牟尼佛來度化天下人,使我得以成就佛道,我因為這個緣故,給與迦葉尊者並坐,來回報尊者那時候協助我度化眾生的恩德。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第二則「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的因緣」。這則佛典故事是出自於《中本起經》卷2〈大迦葉始來學品〉第十二,這則經文的大意是:在某一個時節因緣,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當時天、龍、鬼神以及四輩弟子們,都是嚴肅整齊、威儀具足,這時候摩訶迦葉尊者——也就是大迦葉尊者,垂著長髮、穿著弊垢的衣服,也剛好來到這個地方來面詣 佛陀。

      世尊遠遠看見大迦葉尊者,就讚歎說:「來得好啊!迦葉!我預先分好半邊床座,顧命令你就坐。」大迦葉尊者就向 佛的方向走來,並且向 佛作頭面接足禮拜,然後退回原處胡跪,而且向 佛自動稟告說:「我是如來的末行弟子,您顧命分半床而讓弟子坐,弟子不敢承接旨意。」

      這時候在場大眾的心裡都是這樣想的:「這個年紀老邁的修道人,到底有什麼殊勝特別的德行,能夠讓福慧兩足尊的世尊,顧命分半床而讓他坐呢?還是這個人有什麼才智過人的地方呢?這個問題應該也只有佛陀才能夠明瞭清楚吧!」

      這時候,世尊察覺到大眾有這些疑慮的念頭,所以慈悲地想要來斷除大眾的這些疑惑,因此就藉著廣泛討論大迦葉尊者的偉大行誼以及他所達到的聖境,來勉勵及利益在場的大眾。所以 世尊向大眾說明:【吾以四禪,禪定息心,從始至終,無有損耗;迦葉比丘亦有四禪,因禪得定意。吾以大慈仁愛一切,迦葉體性亦慈如此。吾以大悲濟度眾生,迦葉比丘大悲如此。吾以四禪三昧而自娛樂,無有晝夜。何等為四?一者、無形三昧,二者、無量意三昧,三者、清淨積三昧,四者、不退轉三昧;迦葉比丘亦有是三昧。吾本樂六通,今已得六通;迦葉比丘亦得六通。何等為六?一者、四神足念,二者、悉知一切人意,三者、耳徹聽,四者、見眾生本,五者、知眾生所趣行,六者、諸漏皆盡,今已無畏,三界獨尊。吾以四定表彰法御,何等為四?一者、解定,二者、智定,三者、慧定,四者、戒定,名色皆滅,梵迹獨存,無憂憙想,生死根斷;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中本起經》卷2)

      也就是說:「我釋迦牟尼佛是以實證四禪的禪定境界,來止息心動,從始至終都沒有損耗散亂,迦葉比丘也同樣有四禪的實證,也因為這個禪定的實證,而得到決定意。我釋迦牟尼佛是以大慈來仁愛一切眾生,迦葉比丘的體性也是如此地慈愛眾生。我釋迦牟尼佛是以大悲來濟度眾生,迦葉比丘的大悲也是如此。我釋迦牟尼佛是以四種靜慮的三昧正受功德而自娛樂,而且能夠持續這樣不分晝夜。是哪四種靜慮三昧呢?第一種是無形三昧,第二種是無量意三昧,第三種是清淨積三昧,第四種是不退轉三昧;迦葉比丘同樣也有這樣的三昧。我釋迦牟尼佛是本樂於六種神通,如今已得圓滿六神通,迦葉比丘也是同樣得證六神通。是哪六種神通呢?第一種是四神足念的神足通,第二種是完全能知一切人意的他心通,第三種是耳能通徹聽聞的天耳通,第四種是能見眾生本生的宿命通,第五種是了知眾生所趣行的天眼通,第六種是於種種煩惱漏失全部都斷盡、清淨的漏盡通。如今已經全部都通達自在而且沒有畏懼,是三界中的獨尊。我釋迦牟尼佛是以四種定,來表示彰顯對於諸法的統攝駕御。是哪四種呢?第一種是對於法的勝解得決定,第二種是對於盡所有性的智功得決定,第三種是對於如所有性的慧德得決定,第四種是對於清淨的戒行得決定。所以對於名色的煩惱執著都完全滅盡,而且慈悲喜捨四無量的清淨梵行之跡是獨存潔白的,也完全沒有憂愁嬉笑、戲論叢鬧的想法,所以三界生死後有的根源都已經斷盡;迦葉比丘也有這樣的實證解脫。」

      世尊又說:「在過去久遠劫以前,那時候有一位轉輪聖王,他的名字叫作文陀竭,他崇高德行的光輝照映於世間,他善行的福德以及偉大的功勳,也同樣感動於人天。這時候忉利天帝欽仰這位聖王的殊勝特異德行,就派遣天車天馬前往轉輪聖王的宮闕來迎接文陀竭王。這位轉輪聖王就搭乘天車,一下子就升到虛空之中。忉利天帝就出宮來迎接,並且跟轉輪聖王共同坐在天主的寶座,一起在忉利天中娛樂受用,並且盡情歡喜,然後才送轉輪聖王回到人間的宮闕之中。」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個時候的忉利天帝,就是現在的大迦葉尊者,而那時候的轉輪聖王文陀竭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在過去那時候的忉利天帝,是用生死有畏的座位讓我跟他並坐,而我釋迦牟尼佛如今則是以無上正真法御的獅子之座,來回報他往昔的功德。」佛陀敘述說明這個因緣的來由,並且加以說明聖者德行來彰顯大迦葉尊者。當時一切在場者也藉由這個因緣都實證解脫,並且全部都發起誓願來成就佛道的無上正真的道意;世尊正法的教義也因此而名聞遠播,聽聞者沒有不樂於信受的。

      經文的大意我們介紹完了,接下來,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介紹這則故事的背景。大迦葉尊者在佛世是 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葉尊者是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的第一人,所以被稱為頭陀第一。他是大富豪出身,但是卻甘願修行苦行,堅持從嚴肅的生活中去培養自己的德行,終其一生都不願意放棄一步、也不願意放鬆一步,相當難得。接下來,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幾個啟示:

      第一,要善用方便善巧度眾及利樂眾生。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世尊利用分半座與迦葉共坐的因緣,引起大眾的好奇,順勢的敘述說明這個因緣的來由,並且加以說明聖者德行來彰顯大迦葉尊者,讓當時所有在場者都藉這個因緣得到實證解脫,也讓這些眾生全都發起誓願要來成就佛道的正真道意,也讓正法的教義因此名聞遠播,聽聞者沒有不樂於信受的。足見 世尊不僅福慧兩足尊,度眾的方便善巧也是一等一的。世尊這些度眾的方便善巧也是我們要隨時學習的,但不是一定要等到我們成佛的時候才開始學,而是我們在菩薩位時就應該要隨時學習的。菩薩是藉由自利利他、次第進修才能成佛的,所以菩薩在成佛前一定要廣度眾生,所以也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場景和狀況,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去利樂有情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第二,精進心不放逸很重要。大迦葉尊者一直在苦行精進、心不放逸,他堅持 佛陀教法中的頭陀行門,也就是一種最嚴肅的生活方式;他認為只要能夠習慣於這種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於淡泊,也藉此間接的利益眾生,所以他終其一生不捨苦行。雖然以菩薩的角度,我們不一定要學習這一類的苦行,但是大迦葉尊者這種堅持精進、不放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三,我們一定要廣結善緣。例如故事中忉利天帝——也就是大迦葉尊者的前身,當時欽仰轉輪聖王文陀竭王—也就是 世尊的前身—他的殊勝特異德行,就派遣天車天馬迎接文陀竭王並與他共坐,所以在佛世時才有機緣來和 世尊再次結緣,並成為 世尊座下頭陀第一的弟子,所以廣結善緣是非常重要。

      第四,定力、慈心、悲心以及對法的決定心很重要。故事中,世尊敘述分半座給大迦葉尊者的緣由,除了提到往世的因緣外,主要提到大迦葉尊者具有六個大德行:一是實證四禪的禪定證量來止息心動,第二是以大慈來仁愛一切眾生,第三是以大悲來濟度眾生,第四是具有四種靜慮的三昧正受功德,第五是具有六種神通,第六是以解定、智定、慧定、戒定四種定來表示彰顯對於諸法的統攝駕御,所以 世尊強調大迦葉尊者這些功德,來引起大家的效法以利樂眾生。從這六大德行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一般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應具有的四禪八定、六神通以及解脫於三界的證量以外,大迦葉尊者還都具有以大慈來仁愛一切眾生、以大悲來濟度眾生,以及對法統御的決定心,所以大迦葉尊者已經不是聲聞阿羅漢,而是迴小向大的菩薩阿羅漢。所以 佛在《法華經》中才會幫大迦葉尊者授記,授記他經過供奉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後成佛,名號為光明如來,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所以我們也要遵照 世尊的實例教導,心懷大慈大悲心,堅定佛菩提道的大乘法修行,以大乘的行者、菩薩的行誼和心量往佛地邁進。

      第五,阿羅漢不等於佛。故事中,世尊分半座與迦葉共坐,一定有些人會誤以為阿羅漢就是佛,因為經文提到的 世尊所擁有的六種德行,大迦葉尊者都具有,所以就會誤認為大迦葉尊者應該是已經成佛了,或者誤認為阿羅漢就是佛。如果大迦葉尊者當時已成佛,佛就會稱他是佛,也不會為他授記要再經過供奉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後才會成佛。而且 佛捨報後,大迦葉尊者也從未自稱是佛,而是在雞足山入定,等 彌勒尊佛下生人間。所以大迦葉尊者當時還不是佛,必須要等他再經過供奉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後才會成佛,所以在當時他仍只是一位迴小向大的菩薩阿羅漢而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羅漢不等於佛。阿羅漢很簡單的一個定義是說,他能解脫於三界的束縛,所以阿羅漢又稱呼為應供。佛是福慧兩足尊,所以 佛是福德跟智慧修行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佛是圓滿的、而且是無上的。除了一闡提人以外,所有一切眾生從開始歸依佛法僧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才能成佛。三大無量數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所以成佛事實上是透過累世累劫不斷地修行,它不是一生中可以成佛。阿羅漢可以在一生中,靠 佛的加持,在那一生就因為 佛的加持和教導,他可能就會在那一世就成為阿羅漢。

      所以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瞭、具足了知,也只有 佛才是真正圓滿究竟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一定是十號具足,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恰巧 佛的十號當中的一種也叫作應供,那阿羅漢也叫應供,佛也叫應供,所以有些人就誤認為「佛就等同於阿羅漢、阿羅漢就等同於佛」,這邏輯是不合理的。就如同「里長是中華民國公民,總統也是中華民國公民」,如果有一位里長這樣子說:「因為我是中華民國公民,總統也是中華民國公民,所以里長就是總統。」這個邏輯是不能這樣講的。

      而且 佛不僅有十號,佛還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這些不共法裡面,事實上是不共阿羅漢的,也就是阿羅漢對於 佛的這些不共法中,他是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跟 佛相比的。所以由阿羅漢是指能證涅槃,能解脫三界生死,不受後有的證量來說,佛當然可以說是阿羅漢,但阿羅漢因為福德、智慧遠不如佛,所以阿羅漢不等於佛,當然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所以 佛可以被稱作阿羅漢,但反過來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

      最後我們引《優婆塞戒經》裡面的經文,佛在《優婆塞戒經》卷3〈息惡品〉中裡面有提到:【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四者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非諸聲聞緣覺所能及。從《優婆塞戒經》裡面的經文,很清楚的說明如來有七種殊勝的事,這些都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及的,所以 佛可以被稱作阿羅漢,但反過來,卻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所以 世尊分半座與迦葉共坐,只是建立一個榜樣,讓眾生學習大迦葉尊者的一些殊勝的德行而已,絕對不要去誤解阿羅漢就是佛。

      今天佛典故事「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的因緣」,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如來恆順眾生飲無明水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瞋恚對治鬼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