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7 16:56:46| 人氣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心真如是大乘法門體 (二)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598-a12_024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24集~由  正德老師開示:心真如是大乘法門體 (二)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今天要來繼續為大家解說 馬鳴菩薩在論中說:「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大乘起信論》卷1)論中的這句話,我們想要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所說的來舉證,一方面舉證,一方面作為解釋。

      經中說到:【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一切眾生身中的如來藏法身界,是任何心念乃至種種威神力量所不可毀壞消滅的。由於祂是不生不滅的緣故,因為沒有任何因緣為祂出生的因緣,祂本來就在,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因緣可以來消滅祂。所以對於所謂的不生不滅這個法,我們要知道,法如果是本無今有,或者說任何因緣才現前的,那麼祂一定會透過這個緣的消失轉變而轉變、而壞滅。這個道理我們瞭解以後,要回過頭來瞭解,所謂的不生不滅,說祂不可毀壞,就是因為祂是不生不滅,從來沒有什麼人可以說祂什麼時候出生,祂就是本然如是。倘若二乘聖人如實按照 佛陀所說的解脫道法要修學,而將三界的我見、我執、貪愛煩惱都斷除了,後有的五蘊不再出生了,但因為法身界祂是不可毀滅,因為祂就是涅槃本際,祂所含藏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種子功能,一樣的還歸於這個法身界,一樣的不可毀滅,這個部分也是二乘人證得無餘涅槃所不知道的,因為他們沒有實證涅槃本際。他們以為他們已經把自我滅了,不會再出生了,可是他是信受 佛陀說有一個清涼、有一個本際、有一個真實、有一個常住不壞的法;因為安住於這樣的一個法內,所以可以把這個自我滅了,然後自我解脫的這樣的念頭也滅了,所以他們能夠讓三界五蘊我,沒有任何一念的這樣的我想要現前,就可以解脫。但是對於涅槃本際,祂含藏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未來世只要他再迴小向大,一樣可以在三界中出生不同的五蘊十八界,這個部分,二乘人他還沒有辦法瞭解這個道理。

      可是在這個經文中說到:一切都回歸、歸攝於法身界,它講的又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對於一切眾生身中,一定是有這麼一個不生不滅的法身,含藏著這些功能,所以假使能夠證得涅槃,一定不是斷滅,道理就在於法身常住不壞,而且這個法身所蘊藏的種種功能,祂一定不會被煩惱所斷壞,雖然煩惱是受到對治而不存在,但是這些種子功能,祂卻沒有辦法因為煩惱壞滅了,而種子功能、五蘊十八界的功能也被煩惱斷壞了。法身本界無增無減這個部分,也不會因為有情的五蘊身不再出生了而有所減損,也不會因為有情的五蘊身一世一世的出生而有所增加變動,祂的真實如如,一向是無增無減、不動不變,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也就是說,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除了祂的真實如如以外,還有就是我們剛剛說的,祂所含藏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一樣,也是無增無減、不動不變,所以一切眾生的法身界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就與無明而不知法界實相心的妄心同在一起。

      妄心指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因為我執而現起的意根。為什麼說祂們是妄心呢?因為祂們是要根、塵相觸才現起,不能常住,所以是虛妄法。因為無明癡闇的因緣,妄心依止於有生有死、無常的五蘊,來執取虛妄的六塵境界不斷熏習,而更加增長了癡闇無明所現起的與六塵境界相應的六識心。祂生起了種種分別妄想——欲界的我、色界的我、無色界的我;把欲界的一切當我所,或者說色界的一切當我所、無色界的一切當我所;這些分別妄想,都是在五蘊十八界虛妄境界中,把它顛倒計著為它是真實我、它是不會壞的、它是我的所在,因而造作了聚集諸多與五蘊我相應的身口意業;因為這些業,所以他繫縛在三界中不能解脫,導致如來藏法身祂不斷地要出生五蘊有情領受生死之苦,也因為有法身,所以才有眾生這個名稱。所以我們今天從這一段經文,可以瞭解眾生這個名稱,不是因為五蘊而給的名稱,而是因為有這個法身,不斷地出生一世一世要受報的五蘊身,所以來給他一個名稱叫眾生,這個也是般若的道理。有情的如來藏法身雖然是沒有差別,但是所出生的眾生,他就有三界六道種種的差別;這些差別,都是來自於五蘊眾生所生起我見、我執的妄念所造成的。如果說他執著地要去行善,生天享福,那麼就會生到欲界六天;如果他執著地說他不要欲界身、不要欲界的五欲,他就會修離欲的法,然後去生到色界天;或者說他執著著說不要有這個色身,連色界身都不要有,才是所謂的輕安解脫,他就會去修四空定的法,生到四空天。這些三界六道的五蘊眾生,也就是因為他們生起的這些妄念而去造作身口意業,所以導致有他們五蘊果報的差別,所以說,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

      馬鳴菩薩在論中就接著說了:【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大乘起信論》卷1)「若離妄念」這個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如果能夠理性的信受一切眾生果報,皆是由眾生的自心如來藏所出生、所建立、所長養,眾生一向都是住於其自心如來藏中,從未離開過,而如來藏真實如如,不對六塵見聞覺知,不在六塵中生起妄想、妄念,不覺知自我;六識心及意根末那識因為無明,才會對五蘊以及六塵境界生起妄想分別,對五蘊生起顛倒想,而誤計為真實我與我所,那麼就能夠知道「若離妄念」的真實意思了。所說的妄念,其實指的就是對五蘊——色、受、想、行、識以及六塵諸法顛倒想所生的我見與我執,有著我見與我執與無始無明,才會對六塵境界生起分別而有愛憎取捨等等差別之相。如果回歸如來藏法身界的真如相貌,祂一向不於六塵動心、動念、覺知、緣慮與憶想,是沒有種種境界差別之相的。這也說出了一個重點,如果想在意識覺知心的層面,運用數息、或者看空、或者放下一切我所煩惱,制心一處要讓意識不在六塵攀緣,遠離妄念而靈明覺了,仍然是屬於境界差別相;因為靈明覺了,它就是透過修定的方法,降伏種種雜念而讓它成為制心一處;種種雜念也是境界,制心一處也是境界,只不過一個是什麼?一個是比較散亂的境界,一個是比較制心一處、比較輕安的境界,所以這兩個當然是有境界差別相。而這裡所說的妄念,其實離剛剛我們說的妄念,其實離太遠,因為這種妄念還是一樣建立在我見、我執之下所產生的,而根本觸及不到對五蘊虛妄想、顛倒想所產生的妄念;意識心現起,祂可與六塵或者單一法塵相相應而有境界差別,這個就是意識的特性而無法改變,所以意識心祂存在的時候,無論是在六塵中或者定境中的細意識,乃至極細意識,祂都必定與境界相應而有分別與覺知,因此意識心有妄念或者無妄念,未斷我見或者已斷我見、我執,都與境界相應而有境界差別相。

      這樣的解釋說明,就是要讓學佛人知道,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所說的絕對不是單純在意識有念、無念的層面,因為意識在有念、無念的層面,是否已經離開了我見、我執,這還得檢討;如果說是在具足這我見、我執而來想要說讓自己的念頭能夠消滅成為無念,那還是屬於無明。所以說「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所說的,只是如來藏法身界所出生的五蘊眾生,雖住於法身中,卻因為無明癡闇而生起虛妄想,顛倒計著虛妄法為真實我,造作三界生死之業;但是法身界的真實與如如,不會改變、不會動搖,永遠沒有五蘊的虛妄想、種種妄念。從眾生的本源如來藏真如心來說,祂是沒有任何境界差別之相的,心真如的本來相貌,祂就是這樣的。所以已經開悟找到真如心如來藏的菩薩,轉依如來藏以後,當時意識離開了對五蘊的虛妄想,現觀真如心離妄念而沒有境界差別之相;這個也是開悟的菩薩一個很重要的現觀,他要知道他自己的意識心有妄念、無妄念的情況,他自己都很清楚;可是他也知道,他找到的如來藏是永遠沒有妄念;沒有什麼妄念呢?沒有在分別有沒有我自己、有沒有我所、有沒有喜好、有沒有厭惡,永遠沒有觀察自我、不覺知自我,當然不會起任何對於所謂我與我所的妄念;同時他找到自己的自心如來從來不與語言相應、不與六塵見聞覺知相應,當然不會生起任何的妄念與妄想;同時自己的自心如來雖然出生了五蘊,可是卻從來不把五蘊當作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完全沒有任何意識心所擁有的這些虛妄想,則無意識心在六塵境界中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所以我們知道如來藏一定沒有像意識心一樣,在六塵五蘊中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所以顯境名言的了知,一定是屬於意識層面的,有顯境名言的了知,所以才有進一步的語言文字——表義名言出現。了知及語言文字其實都是意識心相應的境界,但是自心如來從來沒有這些起念、分別,以及所謂的顯境名言以及表義名言這些心行,真如心如來藏既然不於六塵境界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當然祂是遠離語言文字了。

      五蘊諸法都是住於真如心這個法身界中,以法身界為體才有種種的運行功能。若以唯一法界真如心的本住法相來看五蘊諸法,當然可以說,因為這樣子,所以諸法從本以來,法性就是離語言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切文字都到不了真如心的本住離語言的境界,就算已經得到四無礙辯的 佛陀運用世間所有最勝妙的文字,也僅能指出真如心的所在,但是祂卻不能用文字將真如心的離語言境界顯示出來;就像一切的文字,都僅是指月之指,指頭指出了月亮的所在,而指頭並不是月亮一樣的意思。在經中 佛陀經常教導佛弟子們要依義不依語,也就是要依於這個法無能說所說的義理,而不是要依於這個語言,這個語言本身在指向那個義理,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法身界祂離語言文字,雖然不能用文字將祂顯示出來,但是實證法身如來藏的佛菩薩,卻可以用文字將祂的法相描述出來,讓菩薩建立正知見,並在親證以後隨著知見而觀察驗證,那麼這樣的正知見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這正知見,他一定要先對所謂的真心、妄心的差別要認識清楚,同時要知道妄心的部分都是在五蘊法中;絕對不會說,五蘊法中能有一絲的心祂是屬於真心,有一絲一毫的現象祂是屬於真心。譬如有人會想說意識覺知心祂的這個細心,祂是屬於真如,或者有人會講說潛意識的某一種狀態,祂是屬於真心。這樣的情況之下,等於是偏離知見了;因為在正知見方面,就是一定要正確地在所知所見上讓自己明瞭,對於妄心的內容,一定要真實地清楚祂完全是屬於五蘊中的法,如果不能如實地認識五蘊法中的所謂妄心的內容是哪些,那麼他的正知正見,就等於是有缺乏;如果不能真正認識妄心,那麼對於真心的部分,他就完全不能信受。當他完全接受原來自己的五蘊法中的心,沒有一絲一毫的真心的本質存在的時候,他才能夠徹底地斷除我見,只有把我見斷除了,他才會生起想要尋找真實心的這樣的念頭;如果我見不斷,就會以我見為依靠,依靠這個我見,然後來追求、尋求,結果所追求尋求的都是錯誤的,那就不叫正知見。而且親證以後還要隨著自己所經歷的知見來驗證,譬如說開悟以後還要驗證自己找到這個真心,到底是不是屬於妄心的一部分?是不是某一個相貌很像妄心?一定要完全不同,才能夠叫作驗證,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真心、妄心的種種差別相貌。

      接著 馬鳴菩薩也會在這個論中繼續講出這些正知正見,所以他在論中接著說法身界如來藏的法相是有什麼樣內容。因為在瞭解妄心的內容以後,也要正確地了知法身界的內容,免得有的人會認為緣起性空、或者說冥性、或者說大自在它是真心,因為這樣的法,它是屬於虛妄想像的。虛妄想像的部分無法讓你實證,無法實證就不能驗證,所以對於法身界的正確知見也是要建立,那就叫作熏習般若。能夠對般若正確地熏習,也才有辦法讓你開悟以後再驗證,真正的去檢討真心與妄心的差別在哪裡。

      所以 馬鳴菩薩他接著說出法身界如來藏的法相,他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大乘起信論》卷1)首先我們來談一下離攀緣相。如來藏祂沒有意識覺知心對六塵五蘊的攀緣相,意識覺知心一向與六塵相應,在六塵中分別了知,這就是攀緣相。而如來藏卻一向不對六塵見聞覺知,不對所生的五蘊計為我與我所,所以說祂離攀緣相,這個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真心與妄心的差別。因為我們自己的覺知心一向都是在五蘊六塵中去分別了知,這叫攀緣;想要了知或是不想了知,那就是攀緣,對於五蘊的自我——色、受、想、行、識的變化,一直在觀察、一直在領受,這個也是攀緣;可是如來藏卻完全沒有覺知心的這些相貌,所以說祂是離攀緣相。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如來藏不對所生的五蘊計為我與我所;而我們的覺知心,卻一直在對五蘊的法計為我與我所,計著這個色身為我,計著受、想、行、識本身為我,然後在這中間裡面受用,在這裡面去作種種的妄想,所以意識覺知心一向都能覺知自我、返觀自我、攀緣自我。例如從五根領受了知五塵受用,然後在五塵受用上去造作,造作什麼呢?追求喜好的,然後去厭惡不喜歡的,排除厭惡的部分,把這些都歸向自我,這樣子就有了所謂的我相,所以對其他有情就有了人相、有眾生相、有壽命長短的壽者相了。可是如來藏一向不覺知自我、不返觀自我、不攀緣自我,不領受六塵、不了知六塵,不取、不捨五蘊十八界,永遠不生不滅,所以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如來藏這種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的真如相,一切六道有情各自的如來藏都是同樣的,同樣的具足這些而沒有差別,祂是與十方諸佛無垢識的真如相平等無差別,永遠不會改變的;從凡夫地在六道輪迴,進而修學菩薩道,開悟般若乃至入地,直到等覺、妙覺,最後成佛,如來藏的「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的真如相,祂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那麼還有後面的內容,我們待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解說。

      今天就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