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27 16:17:40| 人氣1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斷我見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89-a11_058

學佛釋疑(三)第58集~由 正潔老師開示:斷我見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今天還是要繼續「斷我見證初果,為什麼需要未到地定?」

那前幾個單元,我們已經簡單講說過了,凡夫因為著相,著於生滅相,著於人相、我相、眾生、壽者相,在於四種相上面就取像為真、執夢為實,把自己、把別人、把這些影像當真了,把這些影像的互動當真了,當然就在生滅法上面起了生滅相的貪愛執著;就依於貪瞋癡三毒,而造作了身口意行諸多的善業或是說惡業;那即使是善業,相應於天、人的善業,一樣是沒有辦法解脫輪迴,一樣是所謂的雜染法,不能證得無漏。凡夫如是,而外道呢?外道自認為我只要離開語言、文字、聲音、影像相,離開這諸多相,那我就是離於四相,那我就是證得清涼解脫寂靜,我就是證涅槃了。這樣子的以定為禪,當然不是正確的一個修行方式。只有菩薩能夠真實依於斷我見之後,再來明心而證得生命的實相、法界的實相。依這個實相心的證得,而能夠明心,而能夠見性,而能夠通達於總相智與別相智,而終究能夠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乃至發十無盡願,具足一分的無生法忍,具足初地菩薩所需要具足的福德,而成為初地歡喜地菩薩,真為佛子,真正是生於如來家,因為一定會被佛授記什麼時候會成佛。

菩薩們既然是要以明心為大乘見道的基礎,可是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我見不斷,明心非真」。如果您明心之後,卻沒辦法轉依所證得的這個實相心涅槃心,依之而上修別相智;乃至地上菩薩所應要修學的道種智,或有時候翻譯成道相智;乃至圓滿道種智,成就佛地所證的一切種智,那您這樣子的一個明心,那就是假明心了。過患就在於您明心之前,您並沒有如實斷我見,所以我們才說:「我見不斷,明心非真」,您所明的心不是真實心。因為您明心之後不能轉依,您還有路可退,你一定會退到生滅法當中,繼續執著五陰十八界當中的某一法為我、為我所擁有,而就在這上面起貪瞋癡、起生滅相的執著,這樣子的明心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要請菩薩們要牢記,不要犯了很多人曾經犯過的這一個過失。

  菩薩們既然依於這個無相念佛拜佛,乃至成就未到地定;乃至依於未到地定,而能夠斷除我見,證得所謂的小乘的初果;乃至依於這個小乘初果的斷我見,而成就大乘菩薩真正見道,所謂的真見道的明心。我們現在就要來討論一下這樣子的說法,有沒有什麼論典的依據,有沒有什麼經論的依據;乃至在經論的證據提出來之後,我們再依於四念處,因為之前幾個單元都有提到四念處跟未到地定的關係;乃至四念處,如何在第三個階段觀心無常,觀六識心。特別是觀察這個五俱意識,乃至這個定中意識心是無常,來實證斷我見。不要再錯誤地,特別是以意識為我,為我能夠去體會、去了知、去攀緣、去聽、去看、去觸、去聞、去嗅,因為種種眾生世間的煩惱—財、色、名、食、睡—不可能離開六識心而能夠存在。

  我們先來看看論典證據的部分,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在《瑜伽師地論》卷69有提到:「復次,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中奢摩他道勝,毘鉢舍那道劣,非毘鉢舍那劣道能入聖諦現觀。」奢摩他是止,毘鉢舍那是觀。換句話說,我們所謂的靜慮,嚴格講只限於色界所證的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新的翻譯就翻譯成靜慮。這在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都是用這樣子的翻譯。在四空定所謂的無色定當中,我們說它是定多慧少,所以它能夠止,它止的力量比四禪還高;就跟我們之前有提到的,那一個欝頭藍弗,他證得的第一有定,三界當中的第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他能夠止,可是他觀行的能力……。其實止觀在某方面的話,我們可以說它相應於定跟慧;止比較跟定有相應,毘鉢舍那——觀,比較跟慧有相應。那就跟我們之前提到的一切煩惱,生活當中的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以定來動搖煩惱;煩惱好像一個堅固的一個樹木,您要拔除一棵樹木,絕對不可能由下而上,這樣子垂直拔起;您一定是跟拔牙一樣,一定要先動搖它造成它脫臼,類似骨折這樣的一個道理,然後你才能夠把這一棵樹在土壤鬆搖動搖之後,才能夠拔除於它,整個去斷除這樣子的一個煩惱。所以我們說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以止,來止心於一處,在止於一處當中,再以智慧的觀察,再來毘鉢舍那、再來觀察,然後來證得這些實相般若。

  譬如來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最基本的要斷我見,那前面所說的《瑜伽師地論》所說的諸靜慮,諸靜慮當然是指初靜慮,第一靜慮就是初靜慮,就是初禪,乃至到第四靜慮——四禪;或是說除了初靜慮諸靜慮之外,您也可以依於初靜慮,也就是初禪,它的近分定,特別稱為未到地定,能夠依於四禪,乃至依於初禪前的未到地定,而能夠證入聖諦。聖諦就是聖人所說的真實的道理。四聖諦所謂的苦、集、滅、道,能夠分分的,能夠定慧去觀察,定慧等持去觀察,現前證得這個實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只有文字的般若;而是有依於定慧等持,而生起的觀照的過程,以文字般若而觀照般若,而證得實相般若。從這段論文,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要能夠入聖諦現觀;以小乘來講,你要能夠證沙門四果。從初果的須陀洹斷三縛結,斷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身見在這邊其實就是指我見;換句話說,你要證沙門四果,您要入聖諦現觀,您一定必須要有諸靜慮,乃至於最低最低的一個條件,定力上的條件,您要證得初禪前的近分定,也就是未到地定。這樣的論文已經很清楚地為我們證明了。

  我們這一個單元的題目,為什麼要斷我見證初果一定要有未到地定?除了大乘的《瑜伽師地論》,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所演說的這個《瑜伽師地論》之外,我們再引用其他的小乘論。小乘雖然沒有明心,可是小乘同大乘菩薩一樣,一樣是要斷我見才能夠證初果;以《俱舍論》來講,論文的內容主要是相對於所謂的《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是五百阿羅漢所造,已經證得沙門四果,第四果的阿羅漢。所謂的小乘的無學聖人,他不可能連初果斷我見都還會講錯,所以雖然這是小乘法,雖然我們說「我見不斷,明心非真」,我們主要是在修學大乘法;可是在這個我們單元的題目「斷我見必定要有未到地定」方面,我們無妨可以引用阿羅漢所造的論,乃至引用這一個世親菩薩還沒有迴小向大修學大乘之前所寫作的這一本《俱舍論》,這是在評破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的一個《俱舍論》;《俱舍論》又被稱為小乘裡面的聰明論,是小乘集大成的一本論述,我們就來看看這個《俱舍論》。

  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裡面相應的內容有哪些:「靜慮律儀由得有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與心俱故。無漏律儀由得無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亦心俱故。」這裡的靜慮律儀,指的就是定共戒;這裡的無漏律儀,指的就是道共戒。這裡的有漏、無漏,簡單來說,外道並沒有真實斷我見,不是修學三乘菩提,他的六根還會有漏失,他對於意識虛妄我還沒有認知,一定還會依這個意識而取禪定,乃至取種種境界法為我,他沒有斷除我見,他沒有辦法斷除生死輪迴;所以他雖然證得四禪八定,乃至證得這邊所謂的四靜慮,也就是四禪,乃至證得所謂的初禪之前的近分、近分定,也就是未到地定,他一樣沒有辦法解脫輪迴。剛剛說過了靜慮律儀就是所謂的定共戒。那麼另外一個律儀,《俱舍論》文這邊提到的無漏律儀,另外一個名稱,另外一個翻譯,也叫作道共戒,道共戒就是與道共在一起,相聚一起而生起的這一個戒。因為證得法界實相了,以聲聞人來講,他的法界實相當然不是指如來藏心,聲聞人的見道只是在於五陰十八界,特別是意識心的生滅無常上面,去實證去親證,去心得決定。可是因為他畢竟是斷我見,他畢竟地地增上能夠成為阿羅漢,能夠成為小乘的無漏無學,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一樣把他稱為是無漏律儀——道共戒,他有小乘的見道。

  這個道共戒,根據這邊的《俱舍論》的論文,它也是必須要得到這個相應於道的根本定,就是四禪裡面每一禪的初禪也好,二禪乃至三禪四禪的根本定;或是最基本的、最低的門檻,你要證得初禪之前的近分的一個近分定,也就是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必須要您既有這個四禪,或是說至少初禪之前的未到地定,那您又相應斷我見了,這樣才能夠叫作無漏律儀。而相對應於對照於這個無漏律儀的,前面講的靜慮律儀,那是共外道所修,他有定,他定力在的時候,他不去犯戒,可是當他定力喪失的時候,很簡單的一個事例:我們前幾個單元講到的欝頭藍弗,因為他是用石頭壓草的方式,他不是真正的離欲,他不是真正的能夠斷我見、認知意識,乃至意識這個生為五俱意識所相應的這個五塵的境界法是虛妄、是無常、是輪迴生死的來源,他沒有這樣的真實認知,他沒有斷我見。所以他即使具足靜慮律儀,具足了四禪、四靜慮,乃至所證得的定更是四空定,遠超過於四禪之上,他具足了靜慮律儀;可是卻在於一個當下,一個王女,也就是公主,在行捉足禮的時候,他一個欲念生起,就沒有辦法維持他的律儀了,所以定共戒也喪失了,神通也就喪失了。

  從以上我們剛剛所提的、所引用的《瑜伽師地論》跟《俱舍論》的內容,都可以清楚地告訴我們。確實,不管是大小乘,在經論裡面都已經清楚,有足夠的證據來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單元的題目「為什麼斷我見證初果,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經論的證據的部分。既然我們講完了,我們就從道理,也就是說在實修上面如何來證成說:「要斷我見,為什麼一定要有未到地定?」一個人,我們來檢驗他斷我見沒有,我們不去簡擇說,他信不信受意識是生滅的,信不信受五陰十八界是生滅的。因為道理人人會講,因為文字般若只要熏習過後了,並不難去說、背誦。在實修方面的話,在實修的道理上面,未到地定的證成,其實我們在之前就已經講到了。舉例來說:您有無相憶佛念佛定力慢慢生起的功夫,您在生活煩惱當中,能夠慢慢地一一瞭解《優婆塞戒經》所說的這個生死過咎的道理,乃至涅槃安樂的道理;你願意轉捨相應於這個生死過咎了;對於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無謂的貪愛執著,乃至錯誤地執著意識為我,色身為我所擁有;你願意遠離生死過咎,願意要滅除自己的三毒,依於三無漏學戒定慧,來滅除自己的貪瞋癡;你願意要學習修習定力,你願意譬如說以五停心觀,或是以無相念佛的方式,讓自己能夠攝心為戒;不管是哪一種定力的方式,您這定力慢慢生起,您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你就一定能夠達到所謂的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一次又一次的熏習,一次又一次的修行,去現前觀察,慢慢的漸漸的,您這個整個過程必定熟能生巧;因為越來越心得決定,您的定力一定會慢慢地再升高。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的浮沉其實就是對於五塵境界的攀緣貪愛,這樣的一個習性的降低減弱,一定會讓您在私下,不管您是在練習五停心觀,或者是您在無相拜佛憶佛,一定會讓您更容易的能夠心得決定的住在於憶佛念;而這樣子的越來越遠離五塵,就是能夠慢慢地、漸漸地能夠伏除自己意識心的攀緣性,攀緣前五塵的這一種生死過咎性,那您的未到地定一定會生起。這個生起,剛剛所說的主要是依於定力,還有依於生活當中性障的消除。

  其實我們之前也跟菩薩們講過了,正覺講堂很明確地告訴菩薩們,您在大乘佛法入門的修學,您要四種修學:第一個修學知見,以斷我見來講,你要知道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道理;一一了知每一個法是指什麼,了知它的內涵,然後了知它的無常,是苦、是空,是生死輪迴過咎的來源。知道了這樣的知見,你還要去修習定力;換句話說,你要有無相拜佛憶佛的功夫,要能夠淨念相繼。除了修學知見、修習定力,您要依於這樣子有定力、有知見,而依於一切煩惱,依於這個知見這個慧力,還有這個無相拜佛憶佛的功夫,慢慢地生起的這個定力,定慧等持;而於生活當中,能夠「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動搖煩惱讓它鬆脫,再終究以智慧來拔除它。然後最後三個修之外,修學知見,修習定力,修除性障之外,您更要修集福德,福德部分不是我們主要重點,我就簡單帶過。

  簡單來說,當您在正覺講堂修學,您具足了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是生滅法的這個基本的認知,有作基本的觀行;您有了拜佛憶佛的定力,,已經慢慢地能夠淨念相繼了。那麼再來,或許您之前已經作過了所謂的七方便這個法門,所謂的五停心觀,再來的四念處的別相觀,乃至四念處的總相觀,這樣的觀行。那麼我們還是要建議菩薩,當您已經自認為有未到地定生起之後,您更要詳詳細細、仔仔細細、腳踏實地地再回到這個四念處的觀行;從觀身不淨,乃至於觀受是苦,乃至觀心無常,最後觀法無我。當然觀法無我,如果嚴格要講,真正能夠實證法無我的只有佛,大乘的四念處只有 佛才能夠實際圓滿的完成,這個部分我們不提。回到我們說四念處的觀行,觀身不淨講的是指五根身,是如來藏受熏持種根身器,出生給我們的這一個報身、這個五根身。那這個五根身依於根塵觸而再產生的受,所謂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要觀察五根身是生滅的、是不淨的。依於 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外相有十二種,中相十二種,乃至內相十二種。譬如說外相的髮毛、爪齒、眵淚、耵聹、涕唾、垢汗、大小便利——就是大小便,這一些的內相、外相、中相的實際上的觀行,在自己的色身上,在他人色身上,在種種眾生的色身相,能夠如實地去觀行而心得決定,一切眾生的這些業報身,全部都是不淨的道理。既然五根身都不淨,那麼依於根塵相觸而有的受,所謂的觸、受、愛、取、有,根塵觸而有的受,五根身既然都不清淨了,依五根身而有的,您需要作的四念處的第二個層次的觀行——觀受是苦。那麼不管這個受,是現前短暫的苦受、樂受,乃至非苦非樂的無記受,因於五根身才有這些受的出生;既然這一個五根身是不淨的、是生滅的,那依於五根身為基礎,才可能出生的這些受,怎麼有可能是清淨的?怎麼可能是真實的樂呢?

  這個「觀身不淨」能夠如實確定了,心得決定了!「觀受是苦」也能夠如實確定了。好像在洗澡之前,您先能夠脫掉外面的外衣,脫除掉對五根身的淨顛倒;乃至脫除掉大衣之下,或是外套之下這個襯衫,也就是說脫除掉您對於這個受是樂,這個樂的顛倒,你不再執著世間的樂是樂,您沒有這樣子的一個妄想知見。依於這樣子的一個修行,你自然能夠進步到第三個階段觀心無常。「觀心無常」首先你就要先認知到,前面說到這個五根身,離開五根身沒有受,而不管是五根身或是說三種受,其實都是意識所取的對象。換句話說,當您在四念處的觀行,智慧好一點的菩薩一定能夠體會得到,意識所取的五根身,這個不淨身;乃至意識所取的這些非真正樂的這些受,其實都是依於意識心而才能夠生起。一方面意識本身,以人趣的眾生來講,離開五根身,離開我的大腦,意識不能生起;沒有五根身不能有受,沒有五根身,也不可能有意識。當您依於四念處的前面,脫掉了外套,再脫掉襯衫,你終於能夠再觀心無常,而脫掉這個意識的內衣;意識的內衣正式脫掉了,你斷我見了,那我們可以說,你真正的洗到身體了。從我們這邊簡單的從四念處道理上的實修,就可以告訴菩薩們,其實這裡已經也提到了,不管是意識所取的這個五根身,意識所取的這些受法,都是無常生滅。乃至最後您一念反觀迴照,這個能取的意識心,一樣是生滅無常。這個時候依於你的未到地定,能夠離於五塵,您自然能夠依這樣未到定的定力,而實證斷我見證初果。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祝願各位菩薩們:福德、道業增長!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