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27 16:35:02|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如何布施才能達到布施解脫?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64-a11_059

學佛釋疑(三)第59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如何布施才能達到布施解脫?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和大家談談,有人問到說:「布施者內心存何等心,才能夠達到布施解脫?」菩薩法中有六度萬行,可是也還有六度到彼岸,這是修學大乘法的學人一向所耳熟能詳的一件事情。六度的法相各個不同,這裡就單從布施度來說,所以就說有布施度也還有布施到彼岸。布施法的內涵學人多所聽聞,現在僅就這一個問題來談談:如何才能布施到彼岸。

在《大般若經》卷1中,有一段經文提到:「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捨法應具足檀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般若經》主要說法的對象,是始從七住位以上,希望經由般若細相的聽聞與現觀,完成賢位菩薩的修證,發起無生法忍進入初地;所以七住位的菩薩,就是最初分的菩薩摩訶薩,因為已經親證自心如來的總相。經文裡面提到說:像這樣子的菩薩,因為已經親證了般若,有了第一分的轉依,所以說住般若波羅蜜中;依於住般若波羅蜜中的功德,分證了無所捨法,繼續行於布施法的時候,現觀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就這樣子圓滿他的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是依於梵音直接翻譯,華語的意思方便叫作布施到彼岸。

一般而言,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叫作三輪體空。所施物指的是經文中所說的財與物,引申而言乃至是包括法的布施。大家都聽過三輪體空,也有很多善知識為人宣說其意涵,也許就會說到:你若是去觀察每一個人從小到大,身形不停地變化,到老、到死終歸壞滅,所以這是虛妄的;在布施時的自己是這樣子的,接受布施人或者是其他的有情也是這樣子;所布施的財物等,也是因緣和合而有,叫作暫時而有、叫作假有,所以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能夠這樣子行於布施,就沒有了種種的煩惱,這樣子就是三輪體空了。當然這一位善知識,依於蘊、處、界法現前的生生滅滅、因緣假合的狀況,來說明三輪體空的義理,這也算是一種善巧方便;但若僅是止於蘊、處、界法來說布施法的三輪體空的時候,就不免會產生了種種的問題。

譬如說:既然蘊、處、界法是生生滅滅的、因緣假合的,所以你說:「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他,以及所布施的財物,亦復如是虛妄不實。」那麼請問:「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你為了什麼又要修布施法?」因為你已經說了,沒有布施法中的我、他、財物;那麼依於這樣的說法,布施法也是虛妄的,也沒有必要再行於布施。再者,若是某甲繼續在人間行於布施,既然蘊、處、界法是虛妄的,某甲難道不會想到說:我這樣子一直布施下去,有一天我終歸會老、會死,那麼未來世我能不能得到布施的果報呢?假如可以的話,看起來又不空了,這跟我以前所知道的三輪體空到底有沒有違背?

又譬如:假如我得不到那一分果報,或者是甚至於因緣和合而由別人得走了,那麼我今世犧牲享受,辛辛苦苦地布施,到底是所為何事?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對一般人來說,三輪體空的道理真的是太深了;因為一向在蘊、處、界中生活,從來就是與有所求的法相應的眾生,你怎麼能夠叫他放下一切而布施呢?這只恐怕是比天方夜譚,還要更天方夜譚了。因為難道你沒有聽說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嗎?所以即使今世聽過布施到彼岸的名相,而不會心生懷疑與恐懼,這都是過去世在外門勤修六度是有著一定的時劫了;所以對於初機的學人,你得要跟他說:的確有布施法的因緣果報,布施後的種種的利益。

譬如說:因為今世的樂行惠施,就使得學人現世為人所稱讚,並且樂於親近。因為有了布施法作為人天的依憑,臨命終心得安隱無所畏懼,在未來世又能夠不乏五欲上的受用,並且能感得種種的安樂、慈善的面孔。再者,由於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的種種差別不同,未來所得的福德也會有所差異。這目的是要讓他好樂於布施法的果報,而於外門廣修布施,乃至是於布施法成為一種習慣。理所當然的,未來世當他福德資糧更加莊嚴的時候,才能夠堪受下一個階段的法。

可是如今這一個人提出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布施解脫?這就表示他進一步又經過世間財的布施,不能夠使人得到解脫;或者是說,布施的果報是因人而異的,他瞭解了這些東西,有的人只得未來的福德,有人卻是兼而有一分的解脫功德。這個人也許就已經想要知道,到底福德與功德的差別是在哪裡?或許已經希望自己也可以有那一分的功德。簡單地說:一般人在世間上布施的時候,他或許是能捨於財物的,這樣子未來世就得相對於財物上的受用,這就是福德。進一步說:修行人在布施的時候,他不但是能捨於財物,又同時把自己在布施這件事情也能捨棄,所以就同時而有一分解脫的功德;但這一分解脫的功德是自受用的,然而這畢竟不是一蹴可幾的。

所以就先來說說,菩薩世世行於布施之後,一旦能夠樂於布施,或者進而於布施法中成為一種習慣,慢慢地在這個過程中,應當修除什麼樣的心態,好使你能夠快速累積福德資糧;某一世親證了般若之後,自己就知道什麼是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瞭解了從布施到布施波羅蜜是應該有一個過程的道理之後,接下來談談,在其間持續布施的過程中,所應該要除去的不如法的心態。這一些狀況可以說是林林總總,就簡單地來為大家作一個說明。

譬如說:有的人是相信布施的果報,也就是因為相信布施之後會有果報,所以他布施的心態是懇切的。但是因為在修學布施法的時劫不久,仍舊停留在布施以後,期待著未來世得到相對的果報,而可以饒有財富、色身強健,乃至是人緣殊勝等。又或者是,希望布施以後人們都可以稱讚,而使得名稱可以廣為流傳。又有的人布施的目的是希望說,眾生都知道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就從各地前來親附,因而就擁有廣大的家族、眷屬。當然一開始修學布施法的時候,多半免不了是因為如上所說的種種原因而開始布施的,這並不能說是有錯。因為這是一個開始布施的動機,可是得要讓眾生知道,這樣子都是在追求有漏的法,一世的果報受用之後,可能同時又造作種種貪執的因,無法向布施到彼岸邁進。既然相信了布施的果報,未來世緣熟的時候自可受用,所以就不需要再有這些不清淨的執取。

還有一些布施的心態,並不是真正為了布施,而是因為要達成其他的目的而布施。譬如說:有的人布施是給老闆或是給長官送禮,而送禮只是他的一個手段,其實他是希望老闆給他加薪或是升官;或者是希望某一個長官,幫他排遣事業上的一些瓶頸。有的人布施,是因為曾經愧對於他人,因而想用布施的方式去獲取對方的諒解。有的人因為受到了威脅或壓迫所以才布施,古往今來不是一直都有一種收保護費的狀況嗎?雖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畢竟也算是布施,而其或者是牽涉到前世的因果,那就不在這裡討論。

有的人他不喜歡眼前的境界,因為布施可以讓他離開這樣的境界,所以他才布施。這就像說,有人到門前來行乞,他實在是不喜歡那樣的境界,所以就想說:「我趕快布施了,好可以把那一些人立刻都打發走,以後的狀況以後再來講好了。」有的人又會說:「我給你這些錢,但是你得要告訴我說,那一件我想要知道的祕密。」這就好像說,也許你也曾經這麼說過:「弟弟啊!我把這個棒棒糖給你,但是你要告訴我,剛才那個姊姊在這邊說了什麼?」另外,不是也有一些生意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取得某一個工程的底價嗎?因為這是有所求的對待。所以,這一種也不是一個清淨的布施,尤其又牽涉到違背世間法律的另一層因果。

有的人布施的原因,純粹只是看不下別人可以布施,而把自己的世俗的名聲比下去了。別人可能根本不在這方面著眼,可是他卻為了把名聲再拿回來,或者根本是看到對方可以布施,而心中生起了瞋恨跟嫉妒之心,所以他才會去作布施。有的人布施是存著高慢的心態「爺我就是有錢,你跟我比啊!」這也不是真正的想要布施。

有的人布施是為了要還願。這個事情在台灣的習俗裡面就特別明顯,在神明面前求願之後,往往會附帶說:「若是讓我如願以償啊!我就到神明面前,在廟前來演一場戲。」或者是說:「我就來送一面金牌回報」,諸如此類等等,都是為了酬償咒願而布施。尤其在台灣早期的選舉文化之中,選舉之前不是動不動就有一些流水席,看起來表面上是布施,但其實只是為了聚集群眾,為了要達成其當選的目的而已,這也不是真正的要來布施。

或者是,有時候有的人聽信他人所說:「你這次的災難只要花一筆錢,就可以疏通化解。」他是為了化解災難,不是真正要布施。那麼像這樣子種種的布施,不是因為相信布施的因果而布施,就統稱為不清淨的布施。未來雖說也能夠得一分果報,往往卻也會感得王、賊、水、火的因緣成熟,又會失卻、減損其所既得的財物。所以這樣子布施的心態,也是在從布施到布施波羅蜜之間所應當要除去的。

至於說,那麼布施了以後,要不要將功德、福德作個迴向呢?因為有人會覺得說既然是要迴向,那表示說還落在有為、有作的心態裡面,依然是有人、有我的狀態,那就不與布施到彼岸相違背了嗎?但是,其實也不會有這樣情況,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

因為對於一開始修學布施法的學人而言,你要叫他立刻離開有所求的布施,這是比較困難的,或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麼與其要讓他為了求世間有漏的果報而布施,當然不如教他作清淨的迴向,或者是希望迴向給眾生皆得安樂,或者是迴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雖然說這樣作的迴向,也應該同時告訴他,未來世因緣和合的時候,應該受用的福德也不會短少;而這樣子迴向的結果,福德反而更加增廣,因為這是大心的緣故。同時,一世一世這樣子作,對自我執取也會越來越淡薄,這樣就又多一分功德,真的是何樂而不為呢!當這樣子布施、迴向已經成為勢力之後,未來世再行布施的時候,雖然沒有刻意的迴向,而其實背後的作意都一直是存在的,所以才能夠往布施波羅蜜的道路上繼續地前進。

但是,能夠從布施進而到布施波羅蜜的菩薩,並不會說,因為轉依了法界實相而生起了三輪體空的功德之後,因此而不再去作布施;而是依於上述的功德,不只是繼續不斷地在布施,乃至是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可想而知的,其福德智慧將會是與世俱增,終於圓滿六度而到了彼岸。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卷下之中,也是這麼說的:「此菩薩知法性離慳貪相是清淨施度,隨順修行檀那波羅蜜。」這一位菩薩,因為親證了第一義諦,他看到了布施所依的自心如來本來就離開了慳貪相,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換句話說:他現觀能施的人當體即空,既然知道是無我的,一直期待有種種的果報的心念就不會生起,這樣叫作施者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不會一直記掛說,我又布施了給誰啦!我又利益了多少人啦!所以也離開了輕慢之想,這就是受者空;既然方便安住於施者空、受者空之同時,雖然示現有施,其實也能夠於所施物不再有慳貪之念,這就是所施物空。能夠這樣子地成就三輪體空的轉依,才叫作隨順。不是隨順入無餘涅槃,而是隨順繼續不斷地布施,這個時候福德快速地增長。平實導師不是也開示說:「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這才是成就到彼岸的一個大道。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