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3
三乘菩提概說第13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佛法八正道之正語、正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大家談出世間八正道,或者佛法八正道,我們今天談的內容,要跟大家談正語、正業跟正命三項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看,所有的一切的正語、正業、正命,都必須要基於有正見和正思惟而來。同樣
的,我們也叮嚀大家,就是八正道它是一個實踐的方法;所以當
我們說正見、正思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深究:這裏面談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知見?然後我們應該怎麼樣的思惟?這個部分都必須要深究,才能夠把八正道的實踐的
精神放在佛法裏面發揮它的效用。
好,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看看所謂的正語。一般在聲聞菩提裏面談到的正語的部分,通常都是用所謂的口業來予以函蓋。我們一般來談的四項經常犯的、口(就是我們說話)經常會造作的業行,不外乎有四樣,就是妄語、兩舌、惡口跟綺語。
那麼什麼是妄語呢?基本上就是我們基於自身的利益,對於不實的事情,比方說,我們沒有真
的見過我們卻說見過,沒有存在的東西我們卻說它存在,或者別
人明明講過什麼話,結果我們基於自己的私心,卻把它故意掩蓋,這些都是我們世間一般常見到的妄語。而妄語的來源,往往都是因爲,我們希望在這個事情裏面能
夠得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不惜掩蓋真相。這是一般世間我們常常見到的妄語。而對於修行人來講,還有一件更重要、更應該避免違犯的妄語,那就是所謂的未證
言證。
什麼叫未證言證呢?我們往往會發現到,許多人,比方說許多人往往連解脫的基礎都不穩固,
連我見是什麼也不明白,所以自然而然三縛結都沒有斷,那當然
三縛結沒有斷的時候,當然連初果都沒有;可是當他連初果都沒有的時候,他往往會基於名聞利養這些現實世界的利益,就跟他的弟子們說,「我」現在已經證到了
什麼樣的解脫境界。像這類型的東西就叫作妄語。又譬如說,我們在佛菩提道談的,我們說佛菩提道
的關鍵就是要明心見性;可是要明心,要見性,得要明的這個心,明的這個心本身必須要完全符合,比方說《金剛經》、《心經》這類型的般若系的經典所描述的心
的樣貌。如果說我們沒有深切去體會這些經文的義理,而把所有的一切境界都直接用「不執著」這三個字來解釋的時候,那很有可能我們其實會誤失了裏面真正的義
理;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我們繼續再基於要獲得世間的掌聲,所以我們又跟別人說我們自己已經明心的話,這個就是所謂的未證言證。
這個未證言證的妄語,我們在這個佛教裏
面叫作大妄語。因爲大妄語的果報非常的嚴重,因爲它實際上會很深遠的影響了,一切跟我們有緣的衆生將來學佛的因緣跟他的法身慧命;所以大妄語的後果是非常
嚴重的事情,提醒大家要非常注意。我們寧可保守一些,爲了我們自己的千秋慧命著想,寧可保守一些。這是第一個——妄語。
第二個兩舌,當然就是挑撥離間。這個從它的字面的意思來看,我們就知道說,一定是爲了我們自己自身的利益,才會花力氣去挑撥兩邊。所以我們在口業的部分,第二項是兩舌。
第三項就是惡口。這個惡口又特別指的是,我們心裏面因爲有惡念或者有瞋念的時候,對於我
們現前的衆生,我們本來是可以好好的解說,或者是溫言軟語告
訴他,讓他可以回心轉意的;可是我們卻由於自己的無明,或者由於自己在瞬間起了不可控制的這個瞋念,或者甚至於說我們由於自己的心術不正,所以故意要用粗
暴的言語去傷害對方,這些都是屬於惡口。
最後一項綺語。也同樣的是基於爲了要讓自身、讓我們自己得到利益,所以我們想盡辦法在言詞之間故意說一些好話,讓對方對我們信任等等,以至於說最後能夠實質的讓我們自己能夠得到世間的名聞利養,這些是所謂的綺語。
當然我們在談正語的時候,我們就應概要避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個四項很明顯的在口語上面的過失。不過,我們一樣的,我們承續上一節的精神,我們除了在依循聲聞菩提傳統的範疇,來跟大家講這個正語的意義之外,我們更希望從佛法的大的範疇,來給大家講解所謂的正語。
我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方有人說:讓他人不起煩惱,不生邪見,就是正語。這一件事情
我們不妨來思惟看看,像這樣的講法是不是就是達到了正語的內
涵呢?同樣的,我們應該要依於正見——之前講過的正見,對於這句話加以正思惟,然後我們才能夠判斷,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正切中正語的內涵。
首先要回答這句話,要解析這句話,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句話裏面有個關鍵,就是要讓他人不起煩惱。我們必須要從這裏面切入一個經文給大家看。
這個經文是出自《長阿含經》的卷三《遊行經》。這個經裏面
佛陀在最後有開示給各個弟子們,佛陀說:「弟子們啊!如果你聽到,我們僧團裏面有任何一個比丘告訴你,就說『之前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我聽到佛這樣說
什麼樣的法』的時候,當你聽到有一個比丘這樣講的時候,那麼你在聽到的當下,不應該起了慢心,立即就認爲就不相信他。」因爲有一些的比丘會覺得說,「我只
聽佛說的,其他的哪怕是年高望重的比丘,我也一概不信」;所以
佛就告訴弟子們說,如果比丘有這樣講的話,那麼我們不應該在當場就立即否定他,更不應該當場就立即毀謗他,說這個人說的一定不是事實,只因爲他不是佛說,
弟子們不應該這樣子。
那麼,弟子們在聽到有人說 佛說的什麼法的時候,弟子們應該要怎麼作呢?「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佛說長阿含經》卷三)也就是,希望弟子們要真的以法爲師,你回去要好好地思惟,好好地想想看,他講的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有依照
佛所開示的道理去講。佛接下來又講說:「如果經過考究,經過思惟之後,你發現這個比丘所說的並不是佛所說的道理的話,那麼你應該要勇於跟說法的這個比丘,
要跟他講說:『佛沒有說這樣子,你所聽聞的恐怕是聽錯了;因爲我依照了各個項的經文律典考證的結果,發現你所說的跟佛所說的是相違背的,所以今天你說的是
錯的。請你要放棄你現在的說法,請你不要再爲人家再繼續說下去了。』」
這段經文講得很明確,告訴我們,佛當年在教導弟子聽到同屬佛弟子、同屬僧團裏面的比丘在
說法的時候,一定要先自己先思惟整理,先想想看他說的對或不
對,要以法爲師,要以智慧爲先導;經過思惟之後,如果判斷這個比丘說的不對的話,我們一定要按照
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指示的話,我們一定要直接跟他說,「你這樣講不對,你不可以再這樣說」。
所以,如果是這樣講的話,我們回頭來看看,剛才有一句話說:讓他人不起煩惱,不生邪見,
就是正語。其實這句話裏面有一些模糊的空間的。因爲像剛才同
屬同一個僧團裏面如果有人說了錯誤的法,那麼身爲佛弟子,我們應該要立即跟這個人講說「你說的法錯了」。同樣的,如果我們把這個場景放在現在的這個世界、
現在的時空裏面的話,如果我們同樣是佛門的弟子,如果我們看到同樣是佛門弟子,但是說的卻不是
佛陀所說的法的話,那麼我們該不該告訴別人說,「這樣子你說的這個不是正確的佛法」
呢?如果只是一味著要讓他人不起煩惱,避免讓他人生起煩惱,要一味的要討好他人、跟他人說好話的話,也許我們就會選擇自己修自己的道,讓他自己去造自己的
業,然後我們只要顧著不要造自己的口業就好了。可是,我們如果按照 佛的開示的話,同樣是佛門弟子,可是卻說了不對而違背
佛陀說法的這些言詞的話,其實我們反而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反而要直接告誡他,要讓他知道,他這樣講是錯的;即便他起煩惱了,我們還是得要直心相告。
所以,這個部分要提醒大家,所謂的「讓他人不起煩惱,不生邪見,就是正語」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夠完全執著在第一句的所謂的「讓他人不起煩惱」;反而我們如果碰到有人說了不正確的知見,我們反而要告訴他正確的知見是什麼。
同樣的,這個是我們剛才舉的,同樣是佛門弟子的狀況。那麼如果不是佛門的弟子,是不是我們就一定完全是各修各的道,然後我們所謂的謹守口業,永遠都不要再談及對方有任何的不是呢?這個我們也得要好好的來分辨。比方說,《大寶積經》裏面就有說到:「衆中既作師子吼,能壞外道諸邪見。」(《大寶積經》卷六十七)或者《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也有提到:「此閻浮提九十六種外道邪見,我悉爲彼種種說法,斷其邪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九)各位看到,在《大寶積經》裏面,或者是《華嚴經》裏面,佛不僅是剛才我們看到的《長阿含經》裏面,針對於同樣是僧團裏面一
分子的佛弟子,要針對他的邪見要予以指正;同樣地,如果外道的邪見會嚴重地妨害衆生的時候,乃至於讓衆生生起種種的邪見,遠離將來的佛道的修行,然後讓他
的法身慧命會有所損害的時候,這個時候,其實我們也得要勇敢地站出來,要能夠告訴衆生什麼是正確的佛法知見。
所以,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句話,所謂的「讓他人不起煩惱,不生邪見,就是正語」這個部分,其實真正的部分它的重點,應該要把不生邪見,或者把衆生的法身慧命,要把它擺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的執著在避免讓他人起煩惱的這一句話上面。
其實對於這個部分,真正正確的理解,我們再給大家整理一下。也就是說,如果基於正見跟正
思惟,我們判斷了什麼事情、什麼樣的說法是不是真正
佛的說法之後,接下來我們再思考什麼叫作正語這件事情的時候,請大家先注意一件事情:正語既然是開口說話,它的重點就一定是會跟衆生互動;「語」這件事情
是開口說話,所以一定是跟衆生互動。既然是跟衆生互動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應該優先以衆生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當作優先的考量。所以,當你把這個未來無量世
的究竟福祉當作第一優先的考量的時候,接下來你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才來考量說:「我如果直言相告的時候,我是不是可以在以這個究竟福祉爲第一直言相告的前
提之下,我想辦法儘量的委婉地引導對方,讓對方認清楚自己目前說法的缺失,並且也最好也能夠讓對方回歸正道。」這些部分才是正語正確的理解。
所以,我們剛才給各位整個的總結就是,正語這個部分,優先的,應該是要以衆生無量世——
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當作最高的指導原則。在這個指導原則之
下,才會有所謂的「四攝法」,才會有「四攝法」裏面的愛語。也就是,我們儘量用怎麼樣的方式呢讓衆生——最好最好能夠讓衆生自動的能夠捐棄邪見,回歸正
道;但是,如果所有的正確的方式都已經用了,愛語也用盡了,這個衆生仍然執著在邪見,仍然執著散播不對的、不正確的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其實我們是應該仍然要回歸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以衆生的究竟福祉爲考量,要加以破斥、加以阻止的。這個才是我們講的正語的精神。
同樣的,我們接下來看到「正業」,我們一般的通說正業——在聲聞菩提裏面通說的「正業」,通常都是離了三項的身的惡業,這個身的惡業就是所謂的殺跟盜跟邪淫,這個三個惡業。這個三個惡業由於會對於衆生的侵害非常的嚴重,所以導致的這個果報也非常的慘烈;所以,佛才在許多地方明白的告誡弟子們,一定要遠離這個三項,也就是殺生、偷盜跟邪淫這個三項惡業。
並且,除了遠離這個三項惡業之外,最好我們也能夠積極地利益衆生。因爲不殺生是一個消極
的防制的行爲,如果我們能夠不殺生之外,我們還能夠進一步的
利益衆生的話,那當然是更好的;這個就會從我們剛才講的惡業,然後轉變成善業——身的善業之一。同樣的,如果我們不偷盜,其實只是防止了偷盜這一項惡業的
發作;可是如果我們更積極的話,我們應該要想說不僅不能偷盜,並且我們應該要廣作布施。這個也是一樣,同樣的從惡業再來積極地轉向變成善業。同樣的,我們
說的邪淫這件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除了不邪淫之外,我們還能夠進一步的進修梵行的話,那也是一樣從惡業轉到善業。我們剛才給各位講的就是,這些惡業在後世的果報是非常的慘烈;可是如果我們念頭把它轉過來了,不僅不要作惡業,並且積極從事相應的善業的話,所帶來的果報自然也都是非常好的果報,這是相應的一件事情。
所以,以上講的,就是所謂的一般在聲聞菩提裏面講到的所謂的這個正業。但是,我們這裏仍然要期勉大家,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整個佛法的
角度來看看正業。所以,我們剛才在講正語的時候給大家說,正語有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要以衆生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當作最高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
我們才來談如何善巧方便地引導對方回歸正道。同樣的,對於正業的這件事情,既然談到的是業,那麼業這件事情一定也有牽涉到跟衆生互動;所以自然而然,我們
在談正業的時候,也一樣有一個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衆生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
所以從這一件事情來看,我們如果離了殺、盜、邪淫這
個三個惡業的時候,是不是對於衆生的福祉有關呢?當然是有關的。如果我們進一步的利益衆生、廣作布施、進修梵行這些事情,積極地行這些善業的話,是不是會
跟衆生的福祉有關?當然也是有關。可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追問,如果我們談到的是究竟的福祉的話,這個就牽涉到說,衆生能不能適當的解脫煩惱,解脫於三界
的束縛;甚至能不能適當的明心見性,乃至於分分的發起明心見性之後所應該發起的如來藏的種種的功德。
像這類型的事情表示著,我們如果以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之下,我們應該要積極救護衆生免於惡業惡道。所以這個相應來說,怎麼樣救護衆生免於惡業惡道呢?當然就是希望大家要努力護持 佛陀的正法,也希望大家儘量能夠協助傳播正法的知見。所以,如果您在今天的節目裏面,如果您覺得這些的知見對您有所助益,並且經過正見、正思惟之後,也發現這些事情的的確確就是符合佛法的正確的知見的話;那麼基於剛才我們講的,以衆生無量世的究竟福祉爲原則的話,那麼對於正業這件事情來講,希望您也要儘量把這個正確的佛法知見,把它傳遞出去。
至於說最後講的正命這件事情,一般來說的這個正命,基本上就是希望避免損及衆生的職業,或者說從業時並儘量避免損及衆生。同樣的,我們也呼籲大家,在這個方面,也是一樣以衆生的究竟福祉爲依歸;所以也希望大家努力的護持正法,並且希望大家協助傳播正確的佛法知見,以正確的救護衆生。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