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說明了十信位─具足對佛教三寶及佛法的信心;但是,只說明到第四位的慧心,今天我們要接著談第五位——定心的部分。
第
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這裡所講的「定心」,並不是專門指禪定的定,而是於事、於理、於義能夠「心得決定——確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對佛道
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夠心得決定;因此,可以攝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應不散,而不會猶豫不決,被邪知邪見所動搖。所以這個「定」跟「慧」是息息相關
的。有許多學佛人沒有經過慧心的正確簡擇,僅憑著直覺,就死心塌地的對某個教派、道場或者法師認定不移、打死不改!我們不可以因此說:他這個樣子是成就了
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夠說:他的我見、我執煩惱十分的深重!關於這一點,大家可是要分別清楚才好。
上面所說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學的前五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以及定心,其實也就是 世尊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當中所說的五根以及五力。當這五心逐漸堅定,也就是相信依於自心如來藏,並且在諸佛菩薩的護念以及教導之下,確實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逐漸生起了大作用力;將來在十信位滿心的時候,就能夠初次的發起大菩提心,並且發願朝向佛菩提道來邁進。譬如,世尊在《雜阿含經》當中有過這樣子的開示: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為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雜阿含經》卷26)所以從上面 世尊的開示,我們知道,這五根都是要讓我們依於如來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對佛菩提具足正信乃至正慧,而逐漸具足發起菩提心的因緣。
接下來,第六信位叫作不退心。所謂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證上有很多種的說法,比方說: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等等。而這裡的不退心,指的是信不退。是說,在前五心——也就是對於佛教三寶、對成佛之道的信、進、念、定、慧等五根具足了,不會再退回到外道法去。我們看到有極少數的佛弟子,退心到一神教等外道中,那我們就可以確定,他的信等五根是還沒有具足的。
再來是,第七信位叫作迴向心。到迴向心的時候,是說因為對佛菩提道已經能夠信心堅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積極在世間五欲上用心,到了這個時候,就能夠迴轉過來——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會心心念念、堅定的迴向給佛菩提;這就是對佛菩提具足了迴向心。
第八信位則是護心。護心,就是護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間法的引誘或者挫折而影響,能夠堅定的朝向佛菩提來前進。另外,也懂得珍惜、維護佛法;因為已經對佛法有所深入、有所瞭解,所以才會有所珍惜;並且對維繫正法的長久存在的重要性,已經具足正信了。
第九信位就是戒心。戒心,就是我們聽聞正法之後,已經能夠理解 佛陀所施設的禁戒,是因為要保護我們不去造作重惡而墮入三惡道當中。所以說,持戒是善法,並不是為了要束縛我們——讓我們覺得很不自在;所以就會從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變得很歡喜樂意去學戒。如果對學戒具足正信,這時候自然就會樂於去受持三歸五戒了。
最後,第十信位是願心。願意利益眾生、願意修集善法、願意成就佛道等等。當願心能夠成就之後,就自然能夠發起菩提心,成為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並且進入初住位,開始樂於行布施等菩薩行。例如,世尊在《菩薩善戒經》中說:「初發菩提心時,名發心發願;為利眾生生人天故,名有發願;為眾生故修無量心,名行發願;修集一切菩薩善法,名善發願;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名大發願……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大發願。」(《菩薩善戒經》卷7)所以,願心的部分,我們可以用四宏誓願來說明,四宏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能夠像這樣子,發起無量無邊的大願,並且是真心的發起的話,那必然是已經對於三寶、對於佛菩提道,已經有十足的信心,才能夠發起這樣的大願心來。世親菩薩在《顯揚聖教論》中說:「初發菩提心,於諸正願最為殊勝。」(《顯揚聖教論》卷8)可見得,一位佛弟子在經過一劫乃至萬劫修學十信位,終於能夠信心具足堅定,勇猛發起成佛大願,這是在所有的正願當中,最為殊勝的!
以上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以及願心這十個心,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 佛所開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薩所應該修行的十種心。那麼這十種的心,從一開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後面的護心、戒心跟願心,都代表了對於三寶——特別是對於 佛陀的教導,以及對於自己將來有機會能夠成佛的信心有增長了!所以才能珍惜、愛護佛法;
所以才能夠因為戒法,而願意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才願意發願要廣度眾生。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迴向心具足的時候,就一定會樂於歸依三寶;
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時候,就會樂於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羅蜜;當第十信位願心具足的時候,就會勇於發起四宏誓願,進入初住位,開始於外門修學六波羅
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圓滿的狀況,除了對於三寶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對善知識、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於菩薩願、菩薩行、菩薩善巧方便等等的種種信心。
各位菩薩可以從十信位這十種心的內容,仔細的去思擇裡面的道理,然後仔細檢查這十種心,我是不是有哪一些還沒有具足成就?那麼就要依著次第逐步去努力培植,一直到圓滿具足為止。雖然 佛菩薩說:這十信位,要一劫乃至一萬劫才能夠圓滿具足。但是,各位菩薩能夠跟正法相應,相信都是在多劫以前,就開始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所以,相信各位很快就能夠滿足十信位的內容,甚至早已經圓滿具足十信位的修學了。十信位還是凡夫位,要到十信位具足,初次發起大菩提心,才能真的稱為「菩薩」;當入了初住以後,才真正開始進到菩薩道的修行。
而一位菩薩之所以能夠發起菩提心,是有許多不同的因緣的。譬如說,有一些眾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時候,因為他過去生有熏習過佛法,雖然有隔陰之迷,一時還沒有辦法相應;但因為已經具足了對大乘佛法信、進、念、定、慧等五根,所以當看到或者聽到外道典籍當中的說法的時候,就知道這是和事實顛倒的邪說;因此,就會心中不樂,知道這些邪說會誤導眾生;有的人就因為這樣,發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夠以正法來攝受眾生,想要讓大家都能夠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見當中。或者有一些菩薩,當他安處在寂靜處的時候,因為不受干擾,忽然間就和過去生所修學的善根種子相應,所以因此發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薩,看到有親人或者是陌生人忽然間死亡了!他感受到生、老、病、死苦,他看到生死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以及生死的過患,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夠遠離這些生死的過患,所以他就發起了菩提心。
或者有一些菩薩,他看到或聽到有眾生造作惡業,知道他們將會因此免不了生死的輪迴,乃至下墮三惡道;他為了要救度這些眾生,因此就發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薩,他深深感受到自心當中,存在著貪、瞋、癡、嫉妒等等的根本煩惱或者是隨煩惱,將來一定難免會去造作惡業而輪轉惡道;所以為了想要去除自心煩惱,將它轉化清淨,以免落到不好的果報當中,所以他就發起了菩提心。或者有一些菩薩,是因為看到了一些外道修學仙道或者神道,而產生了五種的神通、或者可以延年益壽,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無法出離生死輪迴!他為了想要救護這些眾生,因此觸發了心中所含藏的修行種子,因此而發起了菩提心。
或者有一些菩薩,因為隔陰之迷,忘失了 佛菩薩的教導;但是他很想探知:世界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等等的問題?所以發起了菩提心。或者還有一些菩薩,當他看到或者聽聞「如來具有無量的不思議勝妙法!」生起了追求之念,因此而發起了菩提心。另外有一些菩薩,因為看到有情眾生遭受了各種的苦報,他生起了憐愍心,想要有能力來救拔這些眾生,所以發起了菩提心。另外還有一些菩薩,是因為憐愛眾生的緣故,想要利益他們,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所以發起了菩提心。除了這些狀況,另外還有無量的因緣差別,菩薩會發起菩提心。總之,這都是因為在十信位的修學之中,所累積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種的因緣,都有可能會發起菩提心的。
如果過去世已經曾經發過菩提心,這一世再一次的發心,那麼就叫作增發菩提心。就是因為眾生的心性本來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時候會去當天人,有時候當人,有時候又墮落三惡道,有時又去當阿修羅;所以說,眾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樣的道理,一切眾生本來是沒有菩提性可說的,只因為過去生所累積的善根,以及現在這一世和合種種的善業和善法因緣,才能發起這個菩提心,而有了菩薩性,所以就叫作菩薩。因此菩提性就又叫作菩薩性。因此 佛陀說:「有的人說,一切的眾生都有菩薩性。」佛陀說:「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眾生要有種種的善業加上因緣,然後才能行六度,而發起菩提性——菩薩性。」如果還沒有發起菩薩性,就叫你去行六度萬行!基本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雖然說,一切眾生的無漏法性是本來就存在的;但是,要發起菩提性,而發願成佛以及廣度眾生,生生世世都願意當菩薩,這卻不是眾生本來就有的心性;還得要有過去所累積的善業種子,還要有善知識的因緣的配合,才能夠發起這個菩提性——菩薩性的。
如果說,一切眾生都是本來就有菩薩性的話,那麼為什麼會有初發心的人呢?為什麼又會有退轉菩薩性的人呢?既然是有初發心的人與事,那麼就表示:那個人以前還沒有發起菩提心,是現在才發起的啊!所以才叫作初發心嘛!既然是初發心,那就表示發心以前,他是還沒有足夠的菩薩性的。至於退轉,那麼就表示那位菩薩已經退失了菩提性。那就表示這個菩提性,不是本來就有、永遠都有的啊!這就表示:他們本來是沒有菩提性的,是因為初發心了,所以才有了菩提性;但是後來因為又退轉了,所以就又退失了菩提性。因此說,要以無量的善業和因緣,才能夠發起這個菩提心,這才叫作菩薩性。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我們下次將會繼續談:三品菩提心的抉擇。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