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4
三乘菩提概說第14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佛法八正道之正念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談八正道的概念,並且我們今天對於八正道裏面的正念當作主要的解說內容。
首先我們看看,一般來說,在我們談到的所謂的念這件事情的時候,在從世間的角度,乃至於說從世間聯結到佛法的角度,我們經常會聽到所謂的六念法,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些六念法裏面,念這個字也就是表示,希望大家在具備了正確的知見之後,然後能夠念茲在茲,把它放在變成念頭裏面很重要的成分。
比方說念佛來講,我們希望大家,既然是要親近佛法的話,當然就希望大家,要經常把佛菩薩廣度衆生的這些大慈大悲的這些行誼,跟祂所發的悲願,經常把它放在心裏面,感念諸佛菩薩爲衆生的付出;並且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佛菩薩一樣,然後地地增上,爲衆生作更多的事情,這是念佛。
念法的部分,當然也有牽涉到說,當我們自己在親近佛法之後,逐漸領略到佛法的勝妙之後,希望也能夠念茲在茲,把我們所學到的這些佛法,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見;乃至於說,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能夠符合於佛法,甚至都能夠發揮佛法這些精神,這是念法。
念僧的部分,當然就是說,要能夠,因爲畢竟我們現在所學到的法,雖然都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由 佛陀所傳下來的,但畢竟我們在這一輩子裏面所能學到的佛法,是透過現在這一世的老師來學的;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在念僧這個部分,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成分是要尊師重道。如果不是透過現在的這些老師的話,我們恐怕很難學到佛法的全貌。當然有些人也許會說,我們在字眼上面不是寫的是一個「僧」字嗎?那僧字豈不是指的就必須是僧團裏面的出家的這些比丘跟比丘尼嗎?實際上,如果按照佛經裏面正確的解釋的話,這個僧,只要能夠持佛法正義的,能夠把這個佛法正義掌握得很好,並且能夠教導大家的,都可以列入到這個僧的範圍;甚至我們說,如果真正能夠掌握到般若經裏面所有的內涵,掌握到般若經裏面所談的如來藏的義理,這樣的僧甚至我們會給他一個名字,叫作勝義僧。哪怕這樣子的一個人,他並沒有現出家相,他也許跟你我一樣,都一樣是帶髮的在家人;可是由於他真正掌握到佛法的核心,也就是如來藏的義理,並且能夠善於教導衆生;所以這樣子的人,其實按照 佛陀的開示,也應該要列入勝義僧的範圍。所以我們說,念僧的這件事情,不是根據這個人所顯現的表相來看,而是要根據他所弘揚的法,到底是不是符合 佛所說的爲主。
接下來是念施的部分,最主要 佛陀念茲在茲的,還是看到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衆生有很多人其實福報都不夠;當我們福報不夠的時候,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遭遇到許多的難處;如果這個難處超出了我們現在的心念所能負荷的範圍的話,往往我們連想要親近佛法的念頭,都很難生得起來。所以,佛陀希望大家,要把施——布施的這件事情,要常常念茲在茲,常常要作的事情。因爲這樣作,才能讓我們這一世有機會能夠改變我們的業因,然後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處理好日常生活的這些事情,然後有閒暇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來親近修習佛法。並且,布施還關係到我們未來世的種種的利益,所以 佛陀希望大家,要把施——布施的這件事情,把它放在重要的念頭地位。
接下來,當然是另外一個是戒。戒的部分呢,當然如果您還沒有真正開始學佛的話,戒這件事
情或許對您來講是比較模糊的。不過至少我們應該這樣來講,佛
陀曾經明確的講說,如果守五戒的話,可以保住未來世仍然能夠保住人身。所以基於這個點,哪怕您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建議您對於五戒範圍也要多去暸解,最好也
都能夠持五戒;畢竟持了這件事情,如果未來世能夠繼續保持人身的話,豈不是就這樣賺到了下一世的人身了嗎?所以,對各位剛學佛的觀衆來講的話,其實我們鼓
勵大家要儘量持守五戒。另外,對於已經學佛的人來講的話,這個戒的範圍就更廣、更大了。佛戒其實是
佛所制定的,幫助所有的學佛人快速成就的方法。所以,戒是讓大家學佛能夠學得安穩,並且讓這一世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的佛教團體能夠穩固住世的重要的支柱。所以我們說,佛陀希望我們對於戒這件事情,一定也要念茲在茲。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凡是任何的學佛人,戒這件事情,必定是不可以輕忽的;並且,不會因爲有任何的我們說簡單口頭所說的道理,就可以來開脫。比方說,戒裏面有一個很明顯的要戒,戒什麼呢?戒邪淫這個罪。戒邪淫這個戒呢,很明顯的就告訴我們,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說,因爲佛法裏面講一樣特別的境界,希望我們一起來參與修所謂的雙身法的
時候;那麼這個狀況呢,請大家一定要謹慎,一定要三思!這個時候,大家第一念就要生起了警戒心。因爲我們一再的提醒大家,在學佛的這個過程裏面,戒是一直
都必須要持守的;並且這個戒的內涵,不會因爲今天我們要證什麼特殊的果位,證什麼特殊特別的境界,而去違背到世間的倫理道德的。所以,碰到這樣的事情的時
候,建議各位觀衆要馬上遠離。這個是念戒。
最後當然就是念天。其實在佛法裏
面,天界並非是一個久居的場所,不過因爲天界有種種殊勝的果報;那之所以會能夠生天,最基礎最基礎的,一定要我們有相應的福報。那這個福報呢,如果是在透
過布施而來的福報,當然就是這個部分,所生的天就是在我們所知道的欲界天裏面;如果是透過禪定的境界的修習所累積來的福報,當然我們就會上生到跟禪定相應
的諸天的境界裏面。佛陀之所以會把天這件事情放在六念裏面,其實就是爲了要讓我們知道說,好好的去端正我們自己,好好的累積福報,其實就已經保證你接下來
會有可愛的未來世的果報在等著你。當然,如果真正認真學習的佛弟子會知道說,其實念天的種種的福報,只是一種過渡的方便;其實我們真正想作的,並不是要留
在天界享福,而是要繼續修學佛法。
這個是所謂的六念,這個其實也是在正念的範圍裏面。不過一般在聲聞菩提裏面說正念,其實更多的時候是用四念處來去解釋正念。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跟法念處。
四念處最主要它的這個修法,第一個要觀身,要去觀行自己的身體是不淨的——觀身不淨。那這一項就是要對治我們認爲自己的身體,很寶愛自己的身體,很寶貝自己的身體,乃至於說對自己的身體深深的執著不捨。這個部分是觀身不淨要作的功夫。
第二個念處就是所謂的觀受是苦,觀我們所得到的各式各樣的感受都是苦。這個部分最主要是
要對治著,讓我們不要執著於對於五欲世界的種種的覺受。這個
部分當然,如果我們直接去看這句話的話,我們往往會覺得說,那是不是不要去有樂受就好了?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面的受,其實除了樂受之外,也一樣會有其他
的苦受,不是嗎?我們要跟大家講的是,觀受是苦的這件事情,這個苦這個字其實呼應到的是苦聖諦裏面的苦的意義。這個苦的意義呢,不僅僅是我們在享受的這個
覺受本身對於覺受的感覺而已,其實它所牽涉到的還有所謂的各個受本身它的本質的狀態;正因爲這些是本質狀態考量,所以觀受是苦的這件事情才是回歸苦聖諦的
精神。
第三個念處,就是所謂的觀心無常。觀心無常就是要觀我們的心識整個的運作的過程,其實祂是經常經常的在變化,並沒有一個常態的、一個所謂的這個常態的這個心,可以讓我們去執著的。所以,這個部分是對治著我們以爲心的運作、我們這心行是常的這種錯誤的知見。
最後一個念處,就是所謂的法念處,是要觀一切的法都無我。這個法在解脫道的範圍裏面,談
到的就是蘊處界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在談解脫道裏面談說觀法無
我的這件事情的時候,談到的也是蘊處界裏面沒有一個真正恆常主宰的我存在。那對治的當然就是,衆生往往都會覺得我是很真實恆常存在的這個錯誤的見解。但是
這件事情,觀法無我的這個四念處觀,如果放在聲聞菩提裏面的時候,觀法無我的這個內涵,就是在觀蘊處界沒有所謂的這個我們所認爲的我這個存在。可是,這個部分跟我們在大乘或是在佛菩提道裏面的法無我的層次並不相同,實際上法無我的層次是更深一層的。
好,那這個裏面呢,我們再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四念處裏面的身、受、心、法這個四個觀
行,最主要的是要來對治所謂的淨、樂、常、我,這個四個不正確
的見解。所以從這點來看的話,不知道各位觀衆是不是有想起來說,我們好像經常在大乘法裏面有聽到所謂的常、樂、我、淨這個四個字呢!可是爲什麼在這裏面修
四念處觀的時候,是要讓我們對治常、樂、我、淨這個四個字呢?這裏面我們就剛好把它當成另外一個例證,來告訴大家解脫道跟佛菩提道之間的關係。
我們說,應該正確的知見應該是說,解脫的知見是學佛一定要具備的。正如同我們前面給大家
舉過的例子,解脫就如同說我們一開始要學世間的學問的時候,
我們可能都是從最簡單的,像一加一等於二的這種算術開始學習;可是等到我們學足、具足了世間一切學問的時候,回過頭來再來看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其實我們
完全了然於心,什麼時候一加一是要等於二,什麼時候一加一不應該等於二,這些事情呢,在我們具足了一切世間學問再回頭來看的時候,就能夠一目了然;可是,
一加一等於二的這麼簡單的事情,卻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開端、一個入門。所以同樣的,從解脫道來講,我們在學解脫道的時候,告訴大家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
心無常、觀法無我,以用這個四個觀法來幫我們對治常、樂、我、淨,這個是我們在解脫道裏面會希望大家能夠作得到的。可是,一旦大家已經真正明心了,乃至於
見性了,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真正開啟了佛菩提道的修學的關鍵;一旦我們明心見性了之後,回過頭來再來看解脫道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說,爲什麼在解脫道的時候,我們會談的是要對治常、樂、我、淨,可是到了佛菩提道之後,我們卻要告訴大家,實際上真正菩提的境界卻是常、樂、我、淨。
這個裏面我們用一個不是直接解釋,但是舉例的方式讓大家暸解,在解脫道要讓大家作的是一個基礎,是一個行門;可是你一旦到了佛菩提道之後,回過頭來對於解脫道的道理,會有更深廣的看法跟更深廣的理解。到那個時候解脫道已經具足了明心的這個基礎之後,你再去看解脫道的時候,你就知道說,其實解脫道裏面講的要對治常、樂、我、淨,跟佛菩提道講的說菩提的境界是常、樂、我、淨,這兩件事情根本一點都沒有違背,只是在字面上看起來它們是完全相反的。那是因爲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不暸解解脫,甚至完全沒有明心見性,也不暸解佛菩提,自然而然對於佛法的解釋只能夠依賴名相;所以看到解脫講要對治常樂我淨,那又看到佛菩提講要常樂我淨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以爲兩邊的說法是剛好相反的。其實如果我們學到它的真正義理的話,會發現說,所有的解脫道其實完全函蓋在佛菩提裏面;所以,要對治常樂我淨,或者要找到常樂我淨的菩提,本質上都是同一件事情。這個是跟大家從身、受、心、法去講。
因爲我們剛才有提到了解脫道跟佛菩提道彼此之間的關係,那我們跟大家講說,關於這個部分的理解,如果要從佛菩提道去體會、去接近佛法的話,那麼前提就一定要,至少要能夠找到每一個人的清淨本心;也就是找到《金剛經》裏面所說的這個金剛心是什麼,或者找到《心經》裏面那個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個心之後。找到了這個心之後,你才能夠真正暸解佛菩提道說的常樂我淨,爲什麼跟解脫道裏面講的這個要對治常樂我淨,完全都不相違背。
所以,在這個事情上面,我們就告訴大家說,關於身、受、心、法的解脫的修行,仍然是一個
完全正確的修行方式。並且我們要進一步跟大家說,所有的不管
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所有對治一切的現象,其實把它匯歸到最後,四念處就是要藉由身、受、心、法四種實際觀行的方式,要幫助大家要離於我
見、離開我見,讓大家能夠離開我見;甚至透過徹底的觀行,讓大家不僅斷了我見,而且還能夠有機會能夠斷我執。所以這個部分,當然就是整個回歸正確的理解,
還是要對於我見要有所掌握。
除了這個部分之外,我們也要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從佛法——整個的佛法來看四念處的話,其實這個四念處除了念茲在茲讓自己的修行能夠斷我見,在解脫道上面有所增益之外;如果我們放在佛法的範疇上面去看四念處的話,其實我們還是應該要以衆生無量世的究竟福祉,當作我們念茲在茲的一個念頭。那這個部分呢,我們就牽涉到,不管是解脫道的正念,或是佛菩提道的正念,如果我們把我們的眼光放在所謂的爲衆生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著想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問了:到底怎麼樣替衆生著想呢?所以,真的要替衆生著想的話,對於我們自己來講,我們一定要先學習正確的佛法知見;所以就是要回歸我們之前講的正見、正思惟的這些事情,我們要先穩固好自己的基礎之後,接下來才能夠積極主動的來幫助別人。那麼在這個部分也提醒大家,所謂的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這個範圍,應該是永遠都是以衆生的究竟福祉當作考量。
所以我們說,最後給大家的總結就是:我們說一般解脫道的正念,確實一般的說法都是以四念
處的身、受、心、法四個方式來去觀行;可是如果我們真的把這
個身、受、心、法這個四念處拿來,把它仔仔細細的看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它的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觀行,希望我們能夠徹底的斷我見,乃至於說我見到最後,斷
到最後,連最後一絲對於我的執著也都沒有了,這就是斷我執。所以我們剛才講的是一般的解脫道的正念。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個正念的範圍把它放大,把我們的眼光
放大到整個佛法的
話,那我們應該還是要回歸所有的一切念茲在茲的正念,其實要放在衆生未來無量世的究竟福祉。在這個前提之下,除了我們自己要努力的斷我見,因爲努力的斷我
見,我們才能夠成就解脫;並且努力的斷我見,我們才有機會能夠明心見性。所以,自己努力的修自己的斷我見,然後接下來,才能夠依據我們自己的修行的心得,
進一步積極的幫助衆生。這個才是我們在面對佛法,以佛法當作整個範疇來思考的時候,所應該要念茲在茲的正念。
今天就先跟大家說到這裏。我們下次再繼續跟大家解釋八正道剩餘的部分。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