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05 14:20:22| 人氣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44集─為戒慧直往菩薩說悟後起修之道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44

宗通與說通第44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為戒慧直往菩薩說悟後起修之道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解說《宗通與說通》。這一集為大家解說「第三章第三節、為戒慧直往菩薩說悟後起修之道」。

很多人說「悟了就沒事了,一悟即至佛地」,就是說開悟時就成佛了;卻不知道證悟只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的入門,破參明心而不退失的時候,只是第七住位的不退菩薩,可是入了七住位以後,還有許多的法義要深入修學;所以悟了還不等於是佛,得要最後身菩薩悟了才算是佛。菩薩修到七住位破參明心,找到如來藏而堅定不退,是為「真見道」,就能悟入「唯識性」,就是悟得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淨、常如其性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實性。那就是證得了般若的總相智的「根本無分別智」,然後開始相見道位「唯識相」的修學。這唯識相的修學,就是依七住明心所得的根本無分別智,去觀行第八識在自他有情身上種種法相,以及第八識與前七識配合運作的種種行相,並且隨著真善知識熏習種智,然後發起了後得無分別智;這都是屬於般若的別相智,直到初地入地見道通達之前,包括七住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都是屬於「見道位」。見道通達之後能夠正確的瞭解唯識性以及唯識相,才能夠行「唯識行」,那才是進入「修道位」。因為必須要見道、了知「道」的內涵與次第,才能夠知道如何修道,所以初地入地見道通達以後,才是進入修道位。但是縱使說到了初地了,可是佛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修學成佛必經的歷程,也才不過經歷了第一個阿僧祇劫而已;往後還有初地到八地的第二阿僧祇劫,以及八地到佛地的第三阿僧祇劫,才圓滿成就究竟佛果。剛剛七住明心開悟,又怎麼能夠說是成佛?

初地入地見道通達,是佛菩提道修學的一個重要的里程。而一切菩薩要入初地,必須要具備三件事情:第一個是漸次的發起聖性以及修道性;第二是要具足入地所需的種智增上慧學,具有摧邪顯正的法眼;第三是要勇發十無盡願。這三件事,前兩件是入初地所必備的條件,第三件則是助緣。

就是要依真見道所得的根本智,而進修後得智,才能夠了達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等,才能夠繼續前進修除十住位中的異生性,轉進十行位中進修。在十行位行種種行,讓性障永伏如阿羅漢,修除凡夫異生性,藉以發起種性,滿足菩薩性,而成為性種性。然後進入初迴向位中,救護眾生皆入正法,破斥邪說而顯正義,這樣滿足初迴向位的廣大功德之後,才有資糧能夠入第二迴向位,才能夠邁向十迴向位中進修,才能夠發起道種性。直到十迴向具足道種性,而成為修道性,這是入初地所需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如來藏諸法本來無生的無生法忍。因為想要進入初地成為初地的入地心,一定要有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初步實證,就是《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講的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法,所以還需要依隨著真善知識來熏修。

第三件事也就是第三個條件,這是一個助緣,就是要勇發《華嚴經》所說的菩薩十無盡願。十無盡願稱為大願,是遍法界、盡虛空、窮未來際,虛空無盡所以法界無盡,這十大願隨之無盡;未來際無盡,所以這十大願隨之無盡,因此稱為十無盡願。乃至於成佛之後,也不捨十無盡願,窮未來際。如果不發十無盡願,則不能夠成就十地行,永無成佛的可能。初地菩薩由於發這十無盡願的緣故,所以能夠漸漸的成就佛道,因此《解深密經》裏面說:「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解深密經》卷四)所以才稱為大願。如果十無盡願不是依救護眾生的大悲心而發,是依著自我修證的私心而發,是由於私心的緣故,那就不是清淨願,就不是增上意樂清淨。十迴向位滿心的菩薩,最後就是要藉著增上意樂的大悲心,才能夠進入初地。

我們以發起聖性及修道性這第一件事,也就是說的第一個條件來說,首先悟了之後要如實的轉依真如的無我性和無私性,把自己的「我」這個中心的觀念消除掉,真正用心去消除異生性障,去降伏三界的貪愛,去修除法眷屬的執著,去修證法無我的道種智,如實的邁向佛地常樂我淨的究竟真我境界。而不是浪費時間去與法眷屬攀緣,停滯在般若的總相智上面,而是應該要繼續的向種智前進。因為十行位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長養聖性,長養聖性的工作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聖性發起具足性種性以後,才能夠說是性種性位的菩薩。具足了菩薩性,這樣才是十行位圓滿,才有資格進入十迴向位;所以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就是長養菩薩性。這就是說十行位最主要的修行,就是在長養聖性,把自己的那些習性給修除掉,讓那些習性不會再現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種性的修證圓滿。因為你想要入初地,而初地是一切煩惱障都不現行,煩惱障現前是地前的事,地後就開始要逐漸的來修除習氣種子了,所以才說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因為初地滿心是可以取證慧解脫的,只是祂故意不去斷盡思惑而已,還留惑潤生,這樣才叫作初地的入地心菩薩

菩薩十行位修證圓成之前,要修除異生性障。對於異生性障,還需要進一步的來加以說明。異生性也就是凡夫性,是還會墮落三惡道的可能性。這異生性障是依阿賴耶識心體中含藏異生性的種子而存在的,然而異生性種子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見道所斷的,另外一種是所知障見道所斷的。其中又各再區分為俱生的,還有分別所生的:俱生的是根本煩惱中貪、瞋、慢等等跟這些相應的,分別所生就是後天的邪教導及邪分別所生的。

二乘人見道斷我見而成為初果人時,只斷除了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所生異生性的種子,不能夠斷除俱生的煩惱障中異生性種。所以才會有《楞嚴經》中 阿難尊者遭先梵天咒所攝,幾乎要毀破重戒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俱生的異生性障還沒有除滅,只是斷除了見道所斷的異生性的種子的緣故。

其次,佛菩提的真見道,雖然斷盡了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種子,然而還不能夠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種子,還得要等到之後在相見道位中繼續的修除。因為佛菩提道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種子,是要到達初地入地或者是說性種性圓滿具足的十行位滿足以後才能夠斷盡。這是因為所知障的見道內涵極為廣大,還有種種的岐路、異見等這些的邪教導、邪分別所生的異生性種子,以及貪、瞋所引生的俱生異生性種子,並不是只有分別所生的異生性種子而已。必須要經歷了真見道後、入地前的這二十三心多劫的修行,也就是必須要修行這相見道位;等到相見道滿足而入初地心的時候,才能夠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全部的種子。那俱生的異生性種子呢,那就更需要等到入地之後,漸次的來斷除,必須要相見道位之後,經過久遠劫的修行才能夠斷除。

由此就可以知道,菩薩見道必須具足斷盡煩惱障及所知障相應的這兩種見道所斷的異生性障之後,才能夠發起聖性,圓滿性種性。七住菩薩雖然已經斷盡了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種子,也已經少分的斷除了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的分別生異生性種子,但還不能夠斷盡;要等到之後久遠劫進修相見道的一切觀行之後,才能夠斷盡;更何況還有俱生的異生性種子要斷,不是只有分別所生的應該要斷除而已。所以應該要瞭解,分別所生異生性的這二障種子的內涵。

這分別所生的異生性種子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相應的異生性種子,它的體性淺窄,所以容易斷除;是在二乘菩提見道位,就是斷我見的時候,就可以斷盡的。另外一種是所知障相應的異生性種子,它的體性就寬廣深細,所以難以斷除;佛菩提的真見道位——明心開悟的時候,只斷了少分而已,要等待悟後進修相見道位種種觀行之後,經過長劫才能夠漸漸的斷除。在第十行位滿心之前的剎那,或者能夠斷盡二障分別所生的異生性種子;然後到了入地前的剎那,那必定能夠斷盡。而所知障中分別所生以及俱生的異生性種子都是極為深細,所以難以斷除;跟煩惱障中見道所斷的異生性種子大大不同。因此悟後還沒有入初地之前,性障私心重,都還是有可能會現起所知障中的分別所生的異生性種子;又因為私心,或者是說性障所障的緣故,引生了俱生的異生性種子現行,然後會再造作墮落三惡道的業行。

十行位究竟要怎麼樣的修學圓滿?因為到了十行完成的時候,得要完成性種性,也就是菩薩性的種性必須要具足,才能夠再向上進入十迴向位的初迴向位中。想要使菩薩性的種性具足而轉入初迴向位,除了所需具備的智慧以外,還要具備慈悲以及勇猛;這個部分不具足的時候,就無法勝任初迴向位的工作。然而想要具足初迴向位的慈悲與勇猛,卻必須要先具足十行位的清淨無漏;就是必須要具足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性,以如來藏的一真法界,來看待一切世間法,才能夠一真一切真;於是一切身口意行,都成為無漏有為法,使得心性自然回到如來藏本來清淨自性中,清淨無為地利益眾生。在這個階位中,一直都是清淨無漏的住於一真無為中,才算是成就了十行位的真實行。因此,前面九行位的般若修學部分也就是在深入正法的現觀內容上,就必須要深入精密的研析,使自己對於佛的法道都圓融了,才有可能勝任初迴向位的任務。可是縱使這些都完成了,然而自己的性障如果還是很深重,顯然菩薩種性還是不具足的,那麼性種性就不具足,無法持續的行真實行,必然會因為打擊、橫逆而懈怠下來。這都是因為還有一些有所得心,心性還不能夠完全轉依一真無為的清淨無漏性,心性仍然不是本然清淨的緣故,所以無法勝任初迴向位的任務與行門。因為這個緣故,第十行位的真實行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應該繼續從自己的心性是否轉變為清淨無漏來修行,使自己的十八界法全都清淨無漏;所以說一一皆是清淨無漏,正是在講前七識,這七轉識必須都要清淨無漏,每一識都不能夠有所染污,性種性才能夠圓滿具足。

我們的意識從來都是染污的,意根末那識更是無始染污;而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所以有時跟隨意識行善,有時跟隨著意識造惡,也是有善惡性的。五識本身雖然是無記性,可是卻是可以有時候有善惡性,因為祂是跟隨著意識、末那識造作諸業;既然有善惡性,那就表示祂不是清淨無漏的。既然如此,就應當要轉依如來藏的一真無為的法性,轉依如來藏顯示出來的佛性的本來清淨性;這樣轉依之後,在體與用兩方面全部都成為清淨無漏了,哪裏還有別的有為有作法性?那就遠離了有漏法了;因為所轉依的真如與佛性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無為的,是性本然故。當你轉依完全成功了,就完成了十行位,因為已經可以確實在真實行中廣行菩薩道了;從此以後一切身口意行,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道場或整個佛教,乃至於為了整個世界眾生的法身慧命著想,這樣的人才能夠說是真實行的菩薩。否則如果有私心,不能夠確實行真實行,連十行位都無法完成,奢談諸地、等覺、成佛的境界,都是大妄語人。

十行位性種性的修行圓滿了,發起了聖性,菩薩性的種性具足以後,接下來才進入十迴向位中發起修道性。這十迴向位又叫作十金剛,是藉著種種迴向行而發起願樂及有能力能夠修證菩薩十地道的修道性,以成就道種性。為什麼叫作十金剛呢?因為十迴向位的一切行,統統都是金剛行。

以初迴向位來說,初迴向位叫作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就是所說的身口意行,統統是為了救護眾生,使所救的眾生可以離開眾生相。眾生相就是五蘊相、就是我相,是以五蘊為我,以覺知心為我,以十八界為我,這就是眾生相;也就是《般若經》所說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從我相而出生的。可是眾生長夜無明,他們不能夠瞭解什麼叫作眾生相,所以菩薩應當要讓眾生瞭解,特別是已經在修學佛法的人,要讓他們瞭解我相、眾生相是輪迴的根本;他們瞭解以後,才能夠離開眾生相。可是想要救護一切眾生離開眾生相,但是諸方大法師、大居士都說意識離念靈知就是真如的時候,都在引導眾生落入眾生相中的時候,都不肯改變我見邪說的時候,菩薩就只有發起金剛勇猛之心,破邪顯正,這樣才能夠救護眾生離開眾生相。所以初迴向位菩薩所應做的,乃是鼎力護持正法,不讓佛門中的外道破壞佛法,不讓外教一切人士破壞正法,救護一切眾生迴向遠離眾生相;這樣子盡心盡力地作、永不休止,完成了第一迴向位的修行以後,依次進向第二迴向位、第三迴向位等十迴向位的修習。

而這十迴向位中所作所修,都以調伏修除性障、護持正法等種種的迴向為主修,藉著這個行門,來修集滿足道種性,而發起了入地所需的聖種性。但是必須要興起作意,來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不可斷盡,以免捨壽之後就入了無餘涅槃,滅了這個佛菩提的種子。這樣依於十迴向位的種種修行法門,盡心盡力護持正法多劫、多生、多年之後,心得以轉變清淨,智慧增長、心量廣大,就能夠不畏強權、不畏生死,勤勞地為正法、為眾生努力,終於發起了聖種性,才是入地菩薩,成為見道通達的初地入地心的菩薩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為大家說明到此。下一集開始將由蔡正禮老師為大家繼續的解說。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