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03 14:52:47| 人氣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43集─三乘菩提異同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43

宗通與說通第43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三乘菩提異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為大家解說《宗通與說通》。這一集我們要開始說第三章的「第二節、三乘菩提之異同」。

常常有人以為,佛教也只是世間眾多宗教信仰中的一種,跟其他宗教信仰沒有差別;不知道佛教的內涵其實是函蓋了聲聞、緣覺以及佛的三乘菩提,函蓋了一神教教主所在欲界天的粗淺境界在內的三界以及出三界的境界;不知道說佛教是以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生死苦為主要的內涵;也不知道說佛教能夠讓人具足親證三乘菩提,而三乘菩提中任何一種,都不是一切世間宗教所能夠令人證得的。這就是說,學佛的目的不應該在追求世俗法上的平安、快樂、健康、事業成功,而是要在修證二乘菩提所應親證的解脫道,要在修證佛菩提所應親證的法界實相體性的智慧,乃至於最後要修證方廣唯識一切種智而成就了佛道。因此學佛人若要真正證解佛法,就應當要了知三乘菩提的真義,應當要知道三乘菩提的異同在什麼地方。

首先我們說聲聞菩提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又可稱為道,就是覺悟之道;聲聞菩提就是聲聞人所修覺悟之道。這個聲聞這兩個字,聲是音聲,就是佛說法所有的音聲,聞是聽聞;如果修行者聞佛說法,信受精進而能夠出三界生死,這就是聲聞。聲聞人聞佛音聲說法,修世間蘊處界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藉著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四種觀,乃至於八正道十二因緣的這些的正理,而悟入了蘊處界空相,漸次的成為了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證得聲聞菩提。聲聞人從聞佛聲教開始,必須經過聞、思、修、證的過程,這個請大家參閱 平實導師《宗通與說通》當中詳細的開示。

其次緣覺菩提。緣覺乃是出於無佛之世,由於無佛出現在人間,所以不能聽聞佛陀宣演二乘菩提音聲,只能夠自己依著觀察思惟而親證蘊處界空,所以成為辟支佛。因為不是聞佛音聲而悟入,因此不稱為聲聞菩提;但是緣覺因為是緣於世間一切法而覺悟,所以稱為緣覺菩提。緣覺菩提的證得雖然都不依聞聽法音而入,但是他所思惟、所觀行,仍然跟這個聲聞菩提的蘊處界空相,蘊處界空、無常、苦、無我,緣起性空乃至十二因緣,基本上是沒有不同的;但是緣覺菩提它偏重於依因緣觀而證入者是比較多的。以這樣證入蘊處界空相而證得解脫的修行人,因為還沒有隨佛聞法,而是獨自悟道,而且他的習性比較好寂靜孤獨,也不喜歡說法度眾,所以又稱為獨覺。

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曾經有說過,說獨覺種性乃是因為他的本性是與三種習性相應:第一種,他的本性就喜好寂靜孤獨,在證得緣覺菩提之前,已經是有「薄塵種性」,就是處在六塵憒鬧的境界裏面心不愛樂,但是對於寂靜處卻深心愛樂;第二種就是他的本性就不好說法度眾,在證得緣覺菩提之前,就已經有了「薄悲種性」,就是對於演說正法利益有情這件事他心不愛樂,但是對於能夠少費心思而住於寂靜中則是深深愛樂;第三種也就是「本性獨覺」,他還沒有證得緣覺菩提的時候,就有了中根的種性,而且是慢行類。《瑜伽師地論》稱他為慢行類,就是說雖然不是最利根,但是也不是鈍根;然而就因為他不是鈍根,所以自己就生起憍慢的心,他深心之中就希望,就有這樣的希求願樂,在無師無敵之世——就是他不需要有師父,也不需要有什麼樣的敵對的對方——他希望在這樣的時節,獨自來證得菩提

這三種獨覺種性,雖然都是在無佛之世無師獨覺證得菩提,但是 彌勒菩薩說他們或者是「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或者是「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這意思就是說,緣覺辟支佛雖然是在無佛之世無師獨覺證入菩提,但是他修因緣觀證得緣覺菩提成為辟支佛的那一世之前,卻都必定曾經百劫親近諸佛聞法,或者是在有佛法之世親近善知識聽聞佛的正法。因為他修因緣觀,在修十二因緣之前,必定要先修十因緣,就是必定要先透過十因緣的觀行及思惟,然後他雖然不能親證,卻已知有能出生名色、五陰十八界的本識入胎識;也能夠知道「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而且「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在還沒有深觀十因緣確定有本識入胎識為萬法的根本因之前,修學十二因緣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樣的真實理,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的七輯著作中,有明確的舉證以及詳細的說明;正覺同修會之前的三乘菩提電視弘法系列中,也曾經加以解說,在這邊我們就不多贅述了。

而萬法的根本因本識入胎識如來藏的存有,雖然是法爾常住、法住法位;但是為眾生開示悟入這個本識如來藏,卻是諸佛示現世間的重大因緣;可見,沒有佛世尊的慈悲與智慧,眾生是沒有因緣證悟本識如來藏的。如果不曾在過去經百千劫親近諸佛聞法,或者是在有佛之世,親近善知識聽聞佛的正法,然後在如來藏中種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並且「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正法種子,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修學因緣觀;更別說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證得屬於佛法三乘菩提之一的緣覺菩提

最後我們來說佛菩提。三乘菩提可大略區分為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就是前面說過的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這二乘菩提屬於解脫道;大乘別教菩薩所修的是佛菩提道。這兩種法道並不相同,是兩個不同的種類,不能混為一譚,不能夠說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佛菩提的見道是明心證得如來藏,解脫道的見道則是斷我見,兩個也是截然不同。修學解脫道是永遠不可能明心的,不能夠說我見斷了就是開悟明心,我見斷除了只是否定五陰,主要是否定覺知心,並不是證得如來藏,不是明心;如果不修學佛菩提道,乃至於阿羅漢斷了我執的時候,都還是無法明心的。佛菩提道又稱為大菩提,大菩提中的種種法道就稱為佛菩提道。佛菩提所說的內容是包含三乘菩提,所以才能稱為大菩提;二乘菩提是不能稱為大菩提,因為只能夠斷除分段生死,不能夠斷除變易生死。二乘菩提解脫道,在煩惱障的部分,只能夠斷除分段生死的煩惱,就是我見與我執的現行,不能夠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在所知障的部分,則是完全無法觸及,當然更無法打破或者是修除,所以二乘菩提解脫道不能稱為大菩提。凡是以聲聞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的人,一定都是六識論者,當然都是未實證三乘菩提的凡夫,才會做出這樣違背三乘菩提中 佛陀至教的言行舉止;而六識論的所有支持者,也都必然無法斷除我見,一定會認定意識心是常住法,因為唯恐依 佛所說的斷除我見我執以後會變成為斷滅空。只有佛菩提才能夠稱為大菩提,因為佛菩提函蓋了二乘菩提,又具有二乘菩提所無法斷除的習氣種子斷除的方法,也具有二乘菩提完全不能觸及的所知障斷除的正理,所以稱為大菩提

三乘菩提異同的地方,我們在前面的單元當中,為大家解說了不少。譬如我們說明,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是證得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乘佛菩提則更進一步的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而二乘所證的兩種涅槃的本質,仍然是大乘法中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仍然是以本來性淨涅槃為體,所以二乘聖人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其實仍然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只是二乘聖人不能夠證得第八識本識如來藏,因此不能夠了知何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不能夠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境界,不能夠了知法界實相,不能夠通達般若智慧,也不能夠思議證悟菩薩的智慧。另外,像三乘菩提所說的無我,也有種種的不同。二乘菩提只是依著世間蘊處界法虛妄不實而證人無我,佛菩提則是依著菩薩七住明心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無我體性,現觀蘊處界萬法,次第的證得人無我以及法無我。這些內容,我們就不再重複的來說明。

但是三乘菩提的修行人,在心行上面也是有差異的,也是我們應該要有所了知的。二乘聲聞及緣覺菩提,除了緣覺辟支佛未隨佛聞法,不親近善知識,不承事供養,是無師獨覺;而聲聞阿羅漢則是隨佛修學,聞佛法教音聲而證入菩提,這兩者來看聲聞與緣覺也是有所不同。這兩者雖然自己發起了二乘的聲聞以及緣覺菩提,除了緣覺辟支佛未隨佛聞法,不親近善知識,不承事供養,是無師獨覺,而聲聞阿羅漢則是隨佛修學,聞佛法教音聲而證入菩提,有所不同之外,他們兩個,雖然自己發起了菩提心,卻不勸化教導眾生發菩提心;既不自己受持學習大乘經義,而且也不勸化教導眾生發菩提心,也不廣為他人解說大乘的經義,就這一點來講,緣覺菩提跟聲聞菩提則是並無不同。而在佛菩提道修學的大乘菩薩,則是自己發起菩提心之後,又再能夠勸化教導眾生發菩提心,讓他人都能夠入信而學習大乘法道;既能夠自己解脫,也能夠讓眾生解脫,這樣自利利他,為多人利益安樂。所以,在經典裏面《佛說出生菩提心經》裏面就說三乘人,譬如有三種人要渡河:第一種是聲聞人,他是以草編成筏子,倚靠著這個草筏來渡河;第二種緣覺人是以皮囊,或者是皮囊綁成的小船,倚靠著這個皮囊、皮船而渡河;第三種是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則是造作大船搭乘著入河,並且在這個船中搭載了百千人一起渡河。

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這樣的慈悲願行,在大乘經典中處處可見,正是所謂的菩薩從大悲中生。像《大般若經》中所說「菩薩三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以及無所得為方便。其中這「大悲為上首」,這個大悲並不是只著重於救拔眾生世間現象界中所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的這些苦,就能稱為大悲;而是要像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開示,要以一百一十種世間、出世間以及世出世間這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所缘境,而能夠生起救拔眾生離開這一切微細難了諸苦,才能夠稱為大悲。這其中世間苦,當然就是如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等等的這些苦;而出世間苦,則像聲聞人求解脫於三界生死;那世出世間苦,則是菩薩求親證法界實相,求親證諸地的現觀境界乃至究竟證得佛地境界所度脫的這些的種種苦。這樣的親證眾生一切微細難了諸苦之後,才能夠進而發起教導救護一切眾生同證實相,離開眾生相,度脫一切世間、出世間以及世出世間苦的大悲願。像這樣的徹見緣起、徹見一切法都是從實相法界本住法中藉缘生起的菩薩,對於現象界、蘊處界等一切法虛幻不實,已經透徹深觀,當然不可能是厭心薄。厭心薄的意思就是說,他厭離蘊處界等三界世間的心很淺薄。反而是菩薩既然已經現觀一切法都是從實相法界藉著眾缘而生起,就是已經如實的現觀緣起法了,當然就不會再如同定性聲聞人一般,厭惡三界有情的諸蘊等法;反而是能夠藉著大悲心的發起,從厭心重,發出悲心重,願意不求升天,享受累世培植的福德,而世世不離人間,利益有情,以這樣能夠快速的成佛道。這個跟定性聲聞阿羅漢是完全不同的。定性聲聞阿羅漢,他不能夠徹見緣起,只能夠相信佛說諸法都是從本識中藉緣而起,但是卻又不能實證;也就是說,他並不能夠現觀蘊處界諸法如何從本識如來藏中藉緣生起,自然就沒有辦法發起實相智慧,而不能夠對愚癡有情發起悲心來攝受救度,因此就厭心重,而一心想要求滅度入涅槃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法華經》的三車喻。在這個經典中記載: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的二三十個孩子們,平時都在五百人居住的大屋宅當中嬉戲。有一天這個大屋宅突然發生大火,長者心裏面想著,自己雖然可以安然的全身而退,但是這些孩子們,卻在火宅中歡樂嬉戲,全然不覺不知也不驚不怖,不能夠了知將要受大火焚燒的危險。長者雖然一再的善言去勸導、去誘導這些的孩子,可是孩子完全不在意,依舊在屋宅內歡樂嬉戲。於是長者他來施設方便,來誘引這些孩子,就告訴這些孩子們說,有羊車、鹿車、牛車,在屋宅門外可供遊戲。這些孩子聽到了,心裏面就生起了歡喜,都爭相的要跑出屋宅;等到了屋宅門外,就向這個長者索取車子。這個時候長者賜給每一個孩子一部大白牛車。

在這個譬喻裏面,火宅是比喻國土危脆、生滅變異、無常不實的三界世間,也就是所謂三界火宅;長者的孩子們是比喻不斷在三界中生死輪溺、不知求出的這芸芸眾生;三車則是比喻聲聞、緣覺以及佛菩提的三乘菩提法道。說聲聞人修四聖諦,求出三界只想自度不顧他人,就好像羊遇難自顧奔逃,完全不回頭去看其他的落後的同伴羊群,所以用羊車來比喻聲聞乘的行者他所修的聲聞菩提。又說緣覺人修十二因緣觀,求出離三界,但是略有薄悲為他人的心;就好像鹿遇難奔逃的時候,雖然能夠回頭顧望其他落後的鹿群,但是自己的根性能力都有限,難以協力來度脫,所以用鹿車來譬喻緣覺修行人所修的緣覺菩提。然後以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不只能夠正確的證解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還能夠修學菩薩六度乃至於十度萬行,並且要圓滿佛的一切種智,具足佛的十力、四無所畏;並且恆起大悲,要度一切有緣眾生出離三界生死,自己卻永遠不求出三界,猶如牛能夠荷重,安隱地能夠載運一切離開一樣。最後長者看到孩子們安然逃離火宅之後,卻都給予這個大白牛車,那就是表示說,佛陀雖然是以三乘不同來引導眾生,但是祂的本願卻是要以大乘佛法來度脫眾生的。這個是看這個譬喻應該要瞭解的地方。

以上我們解說三乘菩提的差異到這邊。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