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23 20:49:59| 人氣1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念佛法門第64集:果地實相念佛(二)

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3/64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4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

第六十四輯 果地實相念佛(二)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的課程進行到了 大精進菩薩的故事。

我們說到這一位 大精進菩薩祂一心念佛,不理會父母的引誘,不理會金銀財寶、不理會珍珠、翡翠、瑪瑙、美女的誘惑。到了這樣子祂努力的修行,到了第六天的時候,已經「斷諸憶想」,一切的妄念雜念都沒有了,就只是一心在念佛。最後由於天神現身說法,所以使得祂的父母同意讓祂出家修行。可是 大精進菩薩仍然是不吃不動,這樣到了第七天,經上說:「時,大精進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大寶積經》卷八十九)也就是到了第七天,菩薩祂發起了禪定,禪定之中發起了光明,所以呢,感得諸天散花供養。可是祂的心中,還是只有憶佛的一個念。那大家想一想,一心念佛到這種程度了,念佛念到禪定的光明照耀,一切的諸天看到,都來歡喜讚歎散花供養,這樣子算不算是真的一心念佛呢?答案是:還不算!其他的眾生,包括天界的天人都來供養,但是 大精進菩薩祂的心中自己知道,這還不是真的一心念佛。所以第七天之後祂離開了家,離開了大眾的讚歎與供養,獨自一個人去找尋答案。

所以,以後我們要衡量一下看看,衡量看看自己、衡量看看別人,有人說:「這個某某大法師,他念佛念得很好啊。」那我們就拿來跟 大精進菩薩相比看看,到底我們有沒有證得菩薩前七天的那樣的程度?還差得遠吧!就算真的證得了,也還只是停留在因地念佛,還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也就是還不是「果地念佛」。所以不要說有一點點的成績,自己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或者想說「那我要趕快出世弘法,跑出去做人家的老師」等等。如果對於這一點還是有疑慮,那我們就可以問問看這位法師:「請問法師,您是用什麼念佛?」他會回答:「我的口中在唸佛,我的心中也在念佛。」那我們再問他:「您說自己二六時中都在念佛,那請問:您晚上睡著了之後還在念佛嗎?既然是睡著了,你又怎麼知道自己在念佛呢?」這樣一問,對方的臉就拉長了,因為知道自己晚上一入睡,念佛就斷了,不管是斷幾個小時,或者是斷幾秒鐘,它終究是斷了,所以這樣子算不上是二六時中都在念佛。如果是沒有智慧,知見比較缺乏的人,就會強辯說:「我念佛已經念到晚上不用睡覺,一直都在念佛。」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問他:「那您一天如此,二天如此,可以維持幾天呢?」如果他還是堅持,他的念佛是沒有間斷的,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那我們可以請問他:「請問法師,您今生何時開始學佛,何時開始念佛?」就算他說:「我三歲就被送到寺廟,就開始念佛。」那請問:「三歲之前有在念佛嗎?還在母親娘胎裏面的時候,有在念佛嗎?」顯然是沒有。

念佛,只要是有生的法,有開始的法,那就會有結束,那就是因緣之法,因緣法本來如此。可是真正的念佛,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就是本來常住的清淨自性,這樣才叫作自性彌陀。如果我們的自性彌陀是有出生又有消滅的法,那就不會是本來常住,如果現在證了,未來還會有消失退轉的一天,這樣子就違背了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本願了。「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於甚深法,證無生忍。」(《大寶積經》卷十七)

或者再換一個角度,我們問這一位大師:「佛說人有八個識,那請問法師,您是用哪一個識在念佛呢?」他會講:「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佛號一直現起,『阿彌陀佛……』這樣子。」那我們就可以幫法師判斷,能思又能量,還能知道反觀自己,知道自己在念什麼,這就是意識心在念佛。可是意識心它的本身就是生生滅滅,晚上一入睡就間斷了。就算這個法師他真的不用睡覺好了,這一世的意識到了臨終的時候還是會斷滅,下一生會換上另一個全新的意識心;就好像我們今生一出生之後,不會知道過去生的事情,就是因為今生的意識心不是過去生、上一生的那個意識心。這樣子的念佛,用意識在念佛還是會斷滅,有滅就有生,剛剛說過這叫作相對之法。那如果是有滅又有生的念佛,就仍然只是在因地念佛的階段,還沒有證得那個不生不滅的自性彌陀,所以還不是在果地。

因此,想要一心念佛,整個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這個「一心」上面。縱使我們念佛念到心中一直在念佛,不管是佛號不斷,還是憶佛的念不斷,這都還是意識心,不能算是真正的一心。如果我們想要瞭解什麼是果地的實相念佛,那就要先排除一般人會把哪些錯誤的見解誤解是自性彌陀。

我來問問大家(過去生就不談了):我們這一生,從我們還是一個嬰兒開始,我們是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認識這個世界的?簡單的來說,我們用眼睛去看影像,用耳朵去聽聲音,用鼻子去聞香臭,用舌頭去嚐味道,用身體去感覺觸壓冷熱痛,當然還需要意識心來幫忙我們思考分辨。譬如說,為什麼我們能夠見到這一隻手,那是因為我們有眼睛,也就是有眼根,如果我們的眼根損壞了,是個瞎子,那我們就看不見了。有了眼根就夠嗎?還不夠,還要有色塵,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的手上有光,手反射的燈光,這個燈光、這個光就進到了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才看得見。不信的話,只要把燈一關掉,我們是不是就看不見了?手上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然後穿過眼角膜,穿過水晶體,穿過水樣液,最後投射在視網膜上,層層的穿過,然後進到視網膜,在視網膜上它成像——讀過國中生物學的人都曉得,我們眼底的影像是倒立的影像。也就是說,各位看到的這一隻手,在各位的眼睛上其實是一個倒立的手。然後這個影像再透過神經把它轉成電波,再一路傳到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中才會有這一隻手的影像。在這邊不妨問問大家:「那到底我們腦中所看到的這一隻手,看到的是外面的光?還是眼睛裏的光?還是神經裏的電波?到底我們看到的手是看到哪一個?」所以也就是說,要有色塵,要有眼根,然後就產生了眼識來分別。

這樣子就夠了嗎?不夠,還要有意識的配合,幫我們去分辨,我們看到的是什麼。譬如說,如果今天我們心裏在想事情,想到了出神了,這個時候,雖然我們有眼根、有色塵,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這一隻手,但是我們心中卻沒有看見,因為「心不在焉」,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有看沒有到」。這就是因為雖然眼睛有在看,可是我們的意識沒有在分辨這個影像。也就是說,我們要看到東西,需要眼識還要再加上意識。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就不斷的使用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來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或者我們反過來講,請大家想想看,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哪一個經驗、哪一個境界不是用這六個識來完成的?想想看,沒有嘛!有人可能會說:「有有有,我那一天看到一個東西,可是不是用眼識和意識看到的。」或者「我聽到一個聲音,但是不是用耳識、意識聽到的。」想一想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問題?「我看到一個東西」,既然看到了那就是眼識的境界;「我聽到了一個聲音」,那就是什麼?耳識的境界嘛;而且「我」知道「我看見」了,「我」知道「我聽到」了,這個本身就是意識的境界。有人比較聰明,他說:「那我作夢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東西,那不就是意識境界?」對,因為在作夢的時候,是純粹的意識境界。自己的意識在想來想去,還是不超過意識的功能。所以我們從小到大、生生世世都在這個六個識的境界裏面。

眾生的境界,就是在這六個識當中。所以 大精進菩薩祂憶佛,憶到了第七天一心不亂,禪定的光明也生起了,但是祂自己知道,這仍然在六識境界中,這是「有生」;既然是有生之法,那就會是「有滅」的一天,所以呢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這不是自性彌陀。所有的眾生都是這樣子的,一直一直都住在自己的六識境界中,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用意識心的分別思量,去配合前五識的功能,所以我們的世界就產生了。每個眾生其實是住在自己的六識所建築的世界當中,把這個東西當作是真實的。所有五識的境界,都需要意識來配合分辨。如果沒有意識的人,譬如說,如果我們昏迷不醒,那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六識的關鍵在於意識,用意識來貫穿整個世界;沒有意識就沒有了自己,就沒有了理性,也就沒有了世界,就什麼都不用談了。因此西方的哲學家,都同意一句話,叫作「我思故我在」,「我」要存在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我的意識。

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怎麼說:「五俱意識,同五所緣……。意不定與五受同故,予偏注境起一受故。」(《成唯識論》卷五)是說與五識共同生起的意識,它跟五識是識取共同的對象。意識也不一定和五識的感受相同。譬如說泡溫泉,我們泡下去的時候呢會覺得:「好燙啊!好燙啊!」可是我們心中卻會說:「好啊!燙啊!燙啊!燙得好啊!燙得很高興啊!燙得很舒服啊!」雖然我們的身識覺得燙,但是意識卻覺得很舒服,這叫作「意識不一定跟五識的感受相同」。當意識專注於五識中的某一識,就跟著那個識專注那個對象,生起了跟那個識相同的這個感受。譬如說,當我們牙齒痛的時候,這時候呢,如果我們專注在我們的牙上,過一會兒,我們就會覺得真的很痛;反過來講,如果當我們牙齒痛的時候,我們把心轉到別的地方,讓我們的意識,譬如說專注於電視上好笑的節目,這時候就似乎忘掉了牙疼,甚至會跟著電視裏面的情節一起在那邊笑,等到了廣告來的時候,又回到我們的牙齒上,於是我們又覺得:「嗚!好痛啊!好痛啊!」所以六識之中,意識是主,前五識是輔助意識、幫助意識完成境界。這樣子同意嗎?

可是意識的本身,也是虛妄有生有滅法。例如佛在《中阿含經》裏面明白的說到:「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中阿含經》卷五十四)意思是說,意識它本身是由意根觸法塵所出生的,就好像眼根觸色塵生眼識,耳根觸聲塵生耳識,如果沒有眼根或者沒有色塵,就不會有眼識出生。同理,意根觸法塵生意識,意識也只是被人家出生的法,它不是常住的法,也不是清淨的法,更不是不變之法。所以,意識的本身不會是我們的自性彌陀。這也就是 佛在《中阿含經》裏面說的: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阿難!此六識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識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生行梵行。】(《中阿含經》卷二十一)

意思是說,佛交代阿難說:「阿難啊!我為你說了六識身的法,六識身有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舌識、意識。阿難啊!這樣的一個六識身的法,你應當為年輕的、年少的比丘,把這個法交給他們。如果你能夠為這些年少的比丘教他們六識身的法,這一些年少的比丘就能夠得到安隱,能夠得到大利,得到安樂,身心就不會煩熱,於是終生都可以行清淨的梵行。」如果我們能把這六個識的本質現前的觀察清楚,就能夠得到安樂,心就不會再為這樣的六塵法、六識法而煩惱。

總結一下,即使是像 大精進菩薩那樣子的努力,七天之內,一心不亂,憶念於佛,都還只是意識心的境界,是有生之法,是有滅之法,所以不算是證得了自性彌陀,因為他還是處在因地念佛。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再繼續的往下看,回到書上繼續看看 平實導師怎麼說:

「現在這一個階段講的無相念佛,是已經明白了什麼是自性彌陀,但是仍然還不能夠眼見,所以稱為果地無相念佛。這個階段的念佛,也可以稱為真實念佛,雖然還在空的一邊,但是已經真實的了知真如,所以能夠稱為果地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

好,我們來整理一下:眼根觸色塵生眼識,耳根觸聲塵生耳識……乃至於意根觸法塵生意識。眼根、色塵、眼識這三個東西,是互相依靠在一起的——沒有眼根,眼識也就不存在,色塵也就沒有意義;沒有色塵,則眼根就失去了作用,眼識也就不會生起;如果沒有眼識的話呢,另外的這兩個條件,也都變成沒有意義之法。眼根、塵、識三個綁在一起,這叫作「束蘆之法」。比方說,我們在高中的時候上軍訓課操槍,下課的時候教官會要我們三個人一組,把三把槍互相靠在一起、站在一起變成一束,然後這一束當中的三把槍就把它編號叫作A1、A2、A3,可是這三把槍裏面只要有一把槍倒下來,另外的兩把槍也會跟著倒下來,這時候這整束的槍就解散了,就不會再有這什麼A1、A2、A3的差別了。根、塵、識三個也是一樣的,互相依靠而存在,根、塵、識綁在一起成為一束,一個聚合。所以在眾生的世界裏面,我們的眼睛,眼的這一聚法裏面,有色塵、有眼根、有眼識;耳的這一聚法裏面,有聲塵、有耳根、有耳識;依此類推,到了意的這一聚法裏面,有意根、有法塵、有意識。眼耳鼻舌身意總共有六聚,每一聚法裏面都有根、塵、識三個法,所以總共是六乘以三,有十八個法,也就是十八種功能,又叫作十八個界。每一個界都靠著根、塵、識三者和合,才有它的作用,才能夠存在,所以每一個界本身,都是相對待之法,不是真實常存之法。也就是說,這樣的六識,這樣的十八個界,沒有一個是無生無滅的真自性彌陀。

大精進菩薩在七天之中,完全體驗了這個部分,所以祂不用十八界當中的任何一界法當作是真實之法,祂決定要繼續更上一層樓,去探究真正常住的自性彌陀。那離開了這十八個界,來找尋自性彌陀要怎麼找呢?我們再回到書上,平實導師接著說:

「一個念佛人,他進入到體究念佛的階段之後,一心一意來體究『念佛是誰?』,或者體究『如何是歸命無量壽佛?』,就是用這樣的思惟觀的功夫,不停的在觀照、思惟,以找出這個自性彌陀。」(《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暫時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今天我們帶著大家一起弄清楚了「六識法」,弄清楚了「十八界」,並且告訴大家,我們要的「果地無相念佛」,不在「十八界」當中。那到底在什麼地方?請聽下回分解。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三乘菩提綱要與影片連結

學佛正知見(第二篇)影音連結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台長: 菩提
人氣(1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1-3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念佛法門第65集:果地實相念佛(三)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念佛法門第63集:果地實相念佛(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