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五輯 果地實相念佛(三)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的課程。上一次講到,真正的一心念佛是要找到自性彌陀。然而這個自性彌陀,祂不在六個識當中,祂也不在六個識所衍生出來的十八界當中,那到底要怎麼樣找到這個自性彌陀呢?平實導師在書上說:
【一個念佛人,進入到體究念佛的階段,一心一意的來體究「念佛是誰?」怎麼樣,或者說去體究「怎麼樣是歸命無量壽佛?」這樣子用思惟觀的功夫,不停的在觀照、思惟;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乃至於十年、二十年,等到他因緣成熟的時候,在一切的活動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熱著,乃至於有人是在耳朵癢著的時候,或者說他在靜中思惟觀的時候,忽然,反正就是忽然一念相應,總之是要一念相應;無論動中靜中,當這個人一念相應,他忽然完全的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時候他的疑情疑念豁然消失掉,然後覺明現前,心中極為清明,他就能夠去體驗、檢驗那個我們肉眼不可見的真心,以心眼來見到那個不可見的真心,稱之為真如、稱之為自性彌陀。然後呢!忽然得知,原來這個心才是真實的我!可笑的是自己無量劫以來,一直都被妄想妄覺妄心所欺騙,所以在三界六道裏面輪轉生死、受苦無量。從現在開始,終於一步一步的斬斷了生死之流,無始無明從此打破。這個境界、這樣的現象,我們就叫作明白親證自性彌陀,也就是禪宗裏面講的開悟,就是明心。
然後住在這個境界裏面,短則一二十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去體驗祂,覺得好新鮮哦!以前居然都不知不覺,把祂給忽略掉了;原來這個自性彌陀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抱著祂睡覺;早上起床的時候,祂和我們一起起床,這麼親密的關係!居然把祂給忽略掉了,從來沒有注意過祂。
然後呢!體驗過一段時間,轉了一個方向來思惟:我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一切有情眾生的本來面目也是這個。然後呢!就觀察到這個真如、這個自性彌陀,從來就不生不滅,從來沒有任何的變化,祂從來不會來來去去,祂一向就是沒有生沒有死。有生有死是我們這個妄知妄覺、這個色身,自性彌陀從來沒有生死,所以祂壽命無量。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個大劫又一個大劫的延續,可是這個真如自性彌陀從來沒有生滅,祂從來沒有出生!所以當然從來沒有死亡。祂的壽命無量無邊,過去是無量無邊,將來也是無量無邊。這個自性彌陀才是一切有情眾生最後的歸依之處,其實就是最初的歸依之處。到這個時候就真實的、完全的知道,什麼叫作歸命無量壽佛,原來歸命無量壽佛就是歸命自己的這個真如、這個自性彌陀啦!】(《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至189頁)
我們前面說過:臺灣的學佛人,包括整個華人世界的學佛,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多人修習的,能夠三根普被九品往生,任何人只要能夠信受、修學就能夠得到成就的,就是這個念佛法門。可是我們得到成就,到底得到什麼樣的成就呢?除了未來往生西方,除了能夠攝心一處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乃至於同樣是念佛,為什麼會有九品往生的差異呢?
九品往生的分別,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說過了,我們這兒不再重複。大部分的蓮友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天都在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者能夠無相念佛,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樣下去我們努力念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每天日常工作已經是忙忙碌碌,還要抽出來時間來念佛修行,除了往生淨土、除了攝心一處,應該還有別的東西吧!因為攝心一處、往生淨土,這些都仍然是有為有作、有生有滅的法。在經中 佛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上品上生,甚至上品中生,他必須要有的條件就是要自得心開,親證自性彌陀,至少也得對這個自性彌陀有甚深的信心而心不驚動。所以也就是說要上品上生,就得要實證這個自性彌陀;要上品中生,也得對這個自性彌陀有徹底甚深的瞭解。這個觀點在前面的課程也已經說過了,這也不再重複了。
我們用一個比較廣泛的角度來說,如果我請問大家:「你為什麼要學佛?」你可能說:「我要往生淨土。」或者我們會說:「因為這個世界很苦、很辛苦。」也就是說,學佛是為了要能夠「離苦得樂」,學佛是為了要能夠「達到真實的彼岸」等等。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人覺得這個世間很好、很快樂,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其實這個人就很難修學佛法。就是因為覺得世間有不可樂之處,覺得世間虛妄不實,多苦少樂,為了要能夠達到真實的彼岸,滅卻苦邊,所以而學佛。只要落在苦邊,就沒有辦法得到安隱跟解脫,所以學佛總的來說就是要滅卻「苦」。
那我們再來想想看:我們到底有什麼「苦」?為什麼要往生西方?為什麼要離苦得樂?有人說,眾生有「三苦」、有「八苦」等等,可是這一些都是苦的表相,它不是苦的源頭。那麼苦的根源是什麼呢?要弄清楚苦的根源,這個問題就是佛弟子的初發心之處,其實也是終極的目的。
在《法句譬喻經》裏面佛說:佛在舍衛國的時候,有四位比丘閒坐在樹下,討論世間哪一種苦最苦。第一位比丘說饑渴最苦,第二位比丘說淫欲最苦,第三位比丘說瞋恚最苦,第四位比丘說受到驚嚇恐怖最苦,大家在那邊苦苦爭執不休。佛知道了以後就來到樹下,對他們說:「比丘們!你們沒有真正的去探究苦的意義,『有身』才是眾苦的根源,而得到涅槃是世間的最樂。然而你們現在的討論,不是現在才有的。在久遠無數世前,有一位證得五神通的比丘,名字叫作精進力,他靜坐于森林之間,身邊來了四個動物靠在比丘的身邊,以求得短暫的休息和安寧。這四個動物彼此在討論世間是什麼最苦。烏鴉說:『饑渴最苦。饑渴的時候我的身體如火燒,喉如刀割。』鴿子說:『淫欲最苦。色欲熾盛的時候心神不寧,為此亡身捨命。』毒蛇說:『瞋恚最苦。瞋毒的心一旦發起,不但會害人也會害了自己。』鹿說:『受驚恐怖最苦。我害怕被獵人捕殺,又害怕豺狼加報,一點的小小聲音就會讓我嚇得拼命的跑,摔下坑谷,我和母親互相依靠,嚇得肝膽俱裂。』這個時候這位五通比丘就開口說:『你們說的都只是苦的枝末,不是苦的根源。【天下的苦,都是來自於「有身」!身是苦之器,是眾苦所集。】我捨俗修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就是為了要斷除苦的根源。』佛就是那位五通比丘,而你們四位比丘就是這四隻野獸啊。你們的前身已經聽我說過苦的意義了,為什麼今天仍然又做出這一些言論呢?」四位比丘聽到佛為他們開示之後,深深覺得慚愧,於是從此以後精進修道,後來統統證得了阿羅漢果。
在剛才這一段經文裏面,佛特別強調了,天下之苦都是來自於「有身」,身是苦之器,是眾苦所集。這裏所謂的「身」,不只是說我們這個肉身而已,而是指說可以讓我們依靠、依止的功能。比方說,我們有了這個身體,能夠動轉行動,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今天我們去問一個幼稚園的小孩:「弟弟,你的身體在哪裏啊?」他會很高興的說:「這就是我的身體啊!這是我的手,這是我的腳,這是我的肚子。」小孩子會以這個身體當作是「我」,有了這個身體,我才能去做各種的事。可是佛弟子會發現,這個身體只是最粗淺的依靠,指揮這個身體——也就是我們的心,才是真正的身、才是真正的「我」,沒有了心,「我」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眾生依靠著這一些功能,把功能當作是「我」,所以說:「我能夠這樣,我能夠那樣;我想這樣子,我想那樣子;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
那眾生所依靠的這個「身」,又有哪些呢?在《雜阿含經》裏面,佛說:有六六身,是眾生的輪迴之本。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雜阿含經》卷十二)
意思是說:多聞的佛弟子們,對於緣起法,能夠良善的正思惟觀察,發現說因為有這個六個識,以這六個識當作我們可以依靠的身,然後從這六個識裏面衍生出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而這些東西,它本身都是有此則有彼,也就是相對之法。有了這六識身的運作之後,就會有未來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於是就這樣子的大苦聚集了,叫作有因有緣這個苦的世間就聚集了。
我們來整理看看。譬如說「眼識」,眼睛能夠看到東西,當然先決的條件我們要有眼識——一個眼睛瞎掉的人沒有眼識就看不到東西了。有了眼識之後,譬如說,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隻手?因為我們的眼睛接觸到了這個手的光,我們前面說過了,那麼視線接觸到這隻手的時候,叫作「眼觸」;領納接受了這個手的影境界,叫作「眼受」;看到了這一隻手,起了這一隻手的影像,叫作「眼想」;手的影像生起了,那麼眼睛對於這個,眼識對於這個手並沒有難過的感覺,存在、接受、繼續運作,叫作「眼思」;然後因為不難過甚至覺得還不錯,所以決定一直看下去,叫作「眼愛」。簡單的來講,也就是說眼識生起的時候,祂觸就會有眼識身、有眼觸身、有眼受身、眼想身、眼思身、眼愛身,於是這眼睛這一聚裏面的六個身就出現了。
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再去觀察前五識,就會發現每一個識,六個識中的每一個識的運作都是這樣子,而且前五識的運作,一定會伴隨著第六意識來分別,否則當我們眼睛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知道、不會明白到底我們看到什麼東西。因此前面說過,意識被叫作「五俱意識」,是說只要前五識運作的時候,意識就會伴隨著運作而出生了意識身、意觸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愛身。
眾生都是依賴著這六個識而活著的,有了六個識就會各自再衍生出六個身,這樣子我們利用這「六六身」才能夠去應對進退、思前想後。把這樣的六個識衍生出各有的六個身,當作是我們依靠的功能,所以以上總共說的是「六六法」、「六六身」。眾生就是不斷的用這三十六個功能交替的運行,當作是自己可以依止的身體。眾生理所當然的一生又一生的,把這六六識的功能當作是自己的身體,這就叫作「身見」。也就是說這個身見的內容裏面包括了「六六身」三十六種功能,只要是眾生,就一定活在身見之中。
這個身見不用學習,是先天一直伴隨著輪迴就已經帶來的。實際上我們的一舉一動,在每件事情上面,在每個念頭之中,這個身見就已經具足的存在,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眾生將這個「六六身」三十六種功能當作是可依靠的身體,也就是把這「六六身」當作是「我」。所謂的「我」,我的內容就在這六六身中,這叫作身見,所以又叫作「我見」。以這個當作是我的身體,或者反過來,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我,這就是三界六道所有輪迴眾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有了身見我見,就一定會繼續輪迴,自己還不曉得原因。
所以 大精進菩薩雖然修到了第七天,已經心心念念全部都是憶想著佛,心止於一境滅諸妄想、不放逸,甚至因此發起了禪定光明四射,驚動了天人一起來到散花作供養。如果是一般的世間人,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說:「這一定是一位證果的聖僧!」那請問大家:大精進菩薩能夠念念憶念著佛,這是不是六識境界?是!是不是「六六身」的境界?是!所以它仍然沒有離開意識、意根、法塵,它沒有離開意識身、意觸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愛身,也就是說它仍然是在身見我見的範圍當中。也就是,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仍然還是個凡夫,還沒有證得聖果。所以全世界都在讚歎 大精進菩薩的時候,菩薩自己知道這個不是證果,這仍然落在境界法裏面:「如果我對這樣的境界覺得自滿,那就還是凡夫一個,我就離不開三界六道的輪迴,這不是真正的解脫智慧,這不是我要出家的本意。」所以這個時候的 大精進菩薩,祂就必須要離開家人,離開天人的供養,去追求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智慧,去追求真正的自性彌陀。
所以當一個眾生,他能夠滅除了身見,也就是滅除了我見,只有當他滅除身見我見的時候,無始以來的輪迴之苦才能夠開始滅除。就好像冰塊開始溶化了,雖然一開始看不出這一顆冰塊和別的冰塊有什麼不同,但是只要這一顆冰塊開始溶化,未來這個眾生就會一滴一滴、一點一點的開始離開了無始以來的輪迴。這樣這一位能夠斷除身見我見的人,因為他不再以六識身、不再以「六六身」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當作是真實的我,他也不會把「六六身」中三十六種功能的任何一個功能,當作是真實可依靠的我。他終於知道六識身中,任何一個識、任何一個身都是虛妄不實的。他終於看清楚了原來在十八界裏面,每一界的功能和邊際。所以呢,他會捨棄十八界實有的觀念。
大精進菩薩這個時候,祂要去找尋十八界以外的、六識身以外的、六六身以外的、三十六種功能以外的那個真實如來藏。所以祂離開了眾人、離開了眾神的供養,離開了光明、離開了讚歎,未來祂必定走向真實的彼岸,走向真實涅槃的安樂。
前面說到,毘沙門天王的兒子對 佛自白說:「我因為上一世臨終一心念佛,所以能夠作天王的兒子。」但這個都只是福德不是證悟,直到他作了天王的兒子之後,以天身修學佛法,而能夠斷除了身見我見。到這個時候呢,他才能夠自己向 佛前說——叫作對 佛自白:「我是闍尼沙。」意思是告訴 佛說:「我已經證得了初果。」所以請問大家:這樣子看起來,天界有沒有佛法?佛法是不是只在人間流傳?
今天的課程我們繼續為各位介紹「自性彌陀」,其他的部分等到明天再繼續為各位講解。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