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3/72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二輯 解脫正受(二)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可以獲得許多的功德正受。今天我們就來接續上一集的內容,繼續為大家說明其他的「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繼續,第三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能夠「消除慢心」。基本上一般人之所以會有慢心的產生,大部分都是從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來加以分別而產生。如果覺得自己在五陰諸法上面殊勝於別人,譬如說,「我比別人長得莊嚴」,「比別人年輕、健康」,或者「比別人有錢、有地位、有身分」等等,就會因此而產生慢心。但是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則是會從真實心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一切的有情眾生,就會觀察到一切有情眾生,其實也都具有本來圓滿具足的真如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的真如佛性都是平等平等。因此一切有情眾生未來也都必定會成佛,所以自己就沒有什麼地方特別殊勝於別人!既然沒什麼殊勝於別人,也就沒什麼好起慢心的。菩薩們如果能夠常常這樣思惟、這樣觀行,就能夠漸漸的消除慢心作祟的習氣,道業也能夠因為慢心的消除而不斷的往上提昇。
各位菩薩,我們都知道,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的菩薩,都會聽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可以很迅速的成就,因此也必定會有很多的菩薩風聞之後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只是因為隔陰之迷的關係,所以就暫時忘記了過去生的修證,今生如果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又開始修行了,不需要幾年的時間,很快的又可以重新悟入,乃至可以眼見佛性,甚至於可以過牢關、入初地等等。然而在這當中,也許會有一兩位的菩薩,未來很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來教導我們,假使我們現在輕慢於他、看不起他,那未來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常常學習《法華經》裏面的常不輕菩薩,能夠常不輕慢一切的眾生,對一切有情總是恭恭敬敬的,那麼就一定可以迅速遠離慢心的遮障,當然也就能夠獲得無邊的法益了。
所謂「慢」,基本上都是不離五陰,不離分別心的作用,都是因為在五陰上產生種種的分別、比較,所以才會有慢心的產生。然而在真如佛性之中,卻都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瞋心,沒有慢心這一類的東西,所以當然也就無所謂「我比別人殊勝」,或者「我比別人厲害」可說了。明心見性以後的菩薩,他漸漸的就會知道:慢心的習氣之所以會繼續的存在,都是因為末那識我執的習氣,在一時之間還改不過來,所以就產生了這種習慣性的作用。而如今我明心又見性了,就必須要從我執方面去下功夫,深入的去思惟、去觀察、去整理真如與我之間的關係,以及要如實的能夠去體驗真如的空性,深入的去體驗「我」的虛幻。假使能夠如實而且常常的去思惟整理,那麼這一種慢心的習氣就能夠漸漸的消除。慢心消除了以後,內心就可以得到寧靜和祥和,因此也就可以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的第三個功德正受,意思是說可以消除慢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要說明第四個解脫正受。第四個解脫正受是說,可以「捨棄瞋、恨、怨、惱之心」。各位菩薩,您知道什麼叫作「瞋、恨、怨、惱」嗎?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瞋、恨、怨、惱」之中過生活,但是我們卻對「瞋、恨、怨、惱」一無所知,乃至習以為常,沒有辦法去覺察它的過失。然而什麼叫作「怨」呢?所謂怨,譬如我們如果受到別人的欺負,心裏不高興,快樂不起來,這就叫作「怨」。然後我們就會開始想辦法要準備去報復;當我們設計完成,決定要去報復的時候,這就叫作「惱」。因為有「怨」和「惱」,就會生起瞋恨心來,心裏總是常常這樣想:「某某人,你給我記住!」因此心中總是憤恨不平。然而,這「怨、惱、瞋、恨」到底是從哪裏來呢?事實上,這「怨、惱、瞋、恨」都是因為我們有「名」與「色」而來,也就是說,都是因為我們覺得五陰很真實而產生;認為有一個「我」真實的在被別人欺負,而產生了這些連續性的情緒反應,所以就有了「瞋、恨、怨、惱」的產生。
但是菩薩由於大乘見道的緣故,不僅明白了而且也親眼看見了五陰的虛妄不實,所以就會開始漸漸轉變原來執著和貪愛的習氣,會慢慢的朝向「無瞋有悲」、「無愛有慈」的境界逐步邁進。譬如說,如果我們受到別人瞋恨辱駡等種種不合理的待遇的時候,心裏面雖然還會生起一點小煩惱,但是卻一定不會有要報復的這種念頭出現——即使有的話,也會在一兩分鐘以後,最多不過一二十分鐘以後,還是會打消那個要報復的念頭。當然這種情況是指剛見道不久的菩薩,他們所會出現的狀況。但是對於已經悟後起修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菩薩來說,那麼就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想要報復的念頭出現。為什麼會有這種功德出現呢?那是因為有道共戒和禪悅的緣故,所以才會有這種解脫的功德出現。已經證悟的菩薩心裏總是這樣想:「反正這一切都和真實心如來藏完全沒有關係,這一些紛紛擾擾的事情也不過都是人生大夢中的小事一樁罷了,我又何必為這些小事而生氣呢?有情眾生因為不知道生命的實相,所以會有這些不好的貪瞋癡行為出現,這完全是正常的現象,眾生本來就是這樣啊!我又何必生氣呢?」當菩薩能夠這樣如理作意、思惟、觀察以後,自然就能不再生氣了,性障當然也能因此而漸漸消除。
各位菩薩,有許多人會把開悟這件事看得很玄,以為開悟以後就永遠都不會生氣了,其實不是這樣子!明心開悟以後,三縛結才剛剛斷除,但是無始劫累積下來的習氣還是很深重,還得要靠悟後一步一步努力的去思惟觀行,這樣才能漸漸的使這種深重的習氣漸漸的可以斷除。菩薩即使修到了二果,也仍然還有淡薄的貪瞋癡習氣呢;即使成為阿羅漢了,也仍然還有瞋恚的習氣還沒有辦法完全斷盡。因此並不是說開悟了就能馬上斷盡瞋恚的習氣,只是這一位菩薩很可能在發了脾氣以後,一轉身就沒事,又照樣可以嘻嘻哈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如果從真如的立場來看,人生不過就是在演一場戲而已,一切無非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只有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真實。所以開悟以後不但可以生氣,而且還可以比別人氣得更厲害,但是各位菩薩,請您一定要記得喔:一轉身就要馬上把它丟掉。
您聽到這裏千萬不要誤會,這意思並不是要叫大家常常生氣,而是說「偶爾」。意思是說假使我們必須用生氣才能解決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用生氣來解決問題吧。這樣的生氣是例外,大家可不要誤會,以為我們是在鼓勵菩薩要常常生氣呢。請您一定要記得,常常生氣的人相貌會變得醜陋,自己的身心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乃至導致百病叢生呢,眾生更是不敢也不願意親近愛生氣的菩薩。所以實際上,愛生氣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不管是對自己或者對他人都沒有利益。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可以瞭解這其中的道理。
基本上,我們說瞋心應該要儘量的斷除掉。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犯瞋是很大的忌諱。菩薩犯了瞋恚,就會斷了跟眾生的法緣。而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利利他永無窮盡。如果常常起瞋恨怨惱之心,就會和菩薩「慈悲喜捨」的精神互相違背,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來攝受眾生,也就沒有辦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了。然而這種瞋恨怨惱的情形,會在菩薩漫長的悟後起修過程當中漸漸的消除,乃至可以完全捨離瞋恨怨惱之心,而得到身心明淨的解脫功德受用。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四個解脫功德正受。
第五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少數人會有「貪瞋轉盛」的現象出現。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說有些人剛見道的時候,他會說:「貪欲是道,瞋恚也是道啊,所以在貪欲之中既然都是道,那不貪白不貪、不樂白不樂了。」因此有好吃的就吃,有好看的就看,男女欲也是一樣,完全是隨性而為。各位菩薩,您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想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他是不是悟錯了呢?」那倒不是。那是因為在這些事情當中,這位已經證道的菩薩,他在貪瞋之中也同時看到了真如佛性的運用自如,而且不受貪瞋所染污,所以才會說「貪欲也是道、瞋恚也是道」。在他認為,反正在貪愛六塵的境界的時候,也不會影響真如佛性的運作啊。所以在剛見道的初期,可能會有這種貪瞋轉盛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在少數人身上曾經發生過,在經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但是這種貪瞋轉盛的現象跟一般貪瞋轉為淡薄不一樣,這都是因為彼此知見不同所導致,但是都沒有錯。譬如有人明心又見性以後,他就可以隨意的發脾氣、隨意的喜樂、隨意的讚歎,一切都是任性而為,但是都不會觸犯道共戒。譬如,有的時候他的想法很奇怪,比如說有人打死了一隻蟑螂,或者打死了一隻螞蟻,他卻說:「你認為有人打死牠,我卻認為牠根本沒有被打死啊。」然而,他這樣說有沒有錯呢?實際上他這樣說也沒有錯。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看到的是蟑螂、螞蟻的五陰有生有死,而他則是站在真如佛性的立場,來看那隻蟑螂和螞蟻。他觀察到那隻蟑螂和螞蟻的真如並沒有死啊,這個五陰雖然死了,但是換了一個新的五陰,還是繼續照樣的在世間生活,哪裏有死呢?所以有的時候,他的觀念和想法對一般人而言的確是有些奇怪。但是如果你跟他說:「那你去打死那隻蟑螂和螞蟻好了。」他說:「我又何必呢?我打死牠,牠也沒有死,我又何必去打死牠呢?」
各位菩薩,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奇怪呢?顯然這樣的想法和我們一般世俗觀念完全不同,這是因為他從明心見性的立場,而產生了這樣的見地,因此才能不被世俗的觀念所繫縛,而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雖然是這樣子,但是在悟後的保任和修道過程當中,他會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觀察:要實證涅槃的道路應該怎麼走呢?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向涅槃解脫呢?他漸漸就會知道,必須要不斷的增強定力,才能邁向實證究竟涅槃的境界。他也會發現假使我們要增強定力,就必須要把煩惱除掉才行。而貪欲、瞋恚和愚癡都是非常深重的煩惱,如果我們煩惱不除,定力又怎麼能夠增上呢?因此只要把煩惱消除了,定力自然就會漸漸的增上。
各位菩薩,我們前面所說的這兩種不同的菩薩,到最後都必定會將貪瞋癡轉為淡薄,但是在貪瞋癡轉為淡薄之前的那一段修行過程裏面,雖然會有彼此起伏差別的不同,但是不管怎麼樣,到最後貪瞋癡一定都會很淡薄,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六個解脫功德正受。第六個解脫正受是說,他「能夠如實了知自己的解脫境界」。當菩薩在親見自性彌陀以後,他就能夠漸漸的深入教門,並且從經典所說的各種層面去深入的瞭解,同時也會用自己所親證的現量來加以印證。就會知道如果自己要往生淨土的話,一定可以上品上生;也可以知道自己現在的解脫境界究竟是在哪一個層次;更進一步他也會知道,自己只要依照 世尊所開示的法道,按部就班的循序進修,將來必定可以得到究竟解脫的果報。因此就能夠安心而自在的在世間,和有情眾生同事、利行,能夠不離生死而自度度他,直到究竟成佛。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六個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七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這位菩薩他「確實可以瞭解功德與福德的分際和差別」。我們在佛教道場當中常常會聽到有很多人會說:「某某師兄,某某師姊,您真是功德無量啊!」用這樣的話來讚歎別人的發心。譬如,有人捐了一大筆錢財來蓋寺廟、或者來救濟貧困,我們就會說:「某某師兄、某某師姊,您真發心啊!真是功德無量啊!」然後這位捐款的人,他就會在心裏面沾沾自喜的說:「哇!我捐了一大筆錢,有大功德啊!真是歡喜!」他心裏面雖然這樣想,但是嘴巴卻客氣的說:「哪裏哪裏,這是小意思啦!不算什麼啦!」心裏面其實非常的高興,因為布施了這一大筆錢,未來生一定有大福報,有大功德了。各位菩薩,我們應該要知道,像這樣大筆錢財的布施所得的果報就叫作「福德」,而不是叫作「功德」。
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那是因為「功德」不是虛幻的東西,而是自己能夠獲得真實的受用,才能叫作「功德」。那什麼叫作「功德」呢?譬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各種解脫正受,叫作「功德」。因此,斷三縛結叫作「功德」;薄貪瞋癡叫作「功德」;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叫作「功德」。譬如說,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自在叫作「功德」;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會被煩惱所繫縛,心能夠解脫自在,可以離開一般人因為貪瞋癡而產生的痛苦,能夠繼續平靜安詳的過生活,這都叫作「功德」。因此功德是我們可以親自獲得受用的,不是虛幻而期待于來生的。
各位菩薩,在我們說過「功德」的意涵以後,那什麼叫作「福德」呢?所謂「福德」則是指五陰所受的依報或正報,叫作「福德」。譬如,樂於布施行善的人,來生可以生到欲界天,享欲界天的天福,這叫作「福德」;布施的人來生可以獲得布施的果報:譬如說富有資財、眷屬和樂、煩惱轉輕等等,都叫作「福德」。
所以簡單的說,「功德」是指可以出離三界,也就是解脫方面的受用;而「福德」則是我們五陰身所受的正報或依報。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說到這裏。下一次再繼續為大家說明其他的「解脫功德正受」以及第九章「後續的修行」。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