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0 15:27:30|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45集─受學大乘之因緣(一)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45

宗通與說通第45集─受學大乘之因緣(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開始,由我來跟各位解說《宗通與說通》裏面的說通,「第三章、說通」裏面的第四節,也就是「三乘無學應迴向第一義諦」的這個部分。

這裏說到三乘的無學指的就是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還有大乘的通教阿羅漢與辟支佛,還有大乘別教的初地滿心或者是六地滿心的菩薩。因為既然講的是三乘的無學,無學位就是這些菩薩跟這些阿羅漢或是辟支佛。前面已經有略說到聲聞跟辟支佛的部分,這一節就特別針對大乘的通教菩薩來跟各位解說。

大乘的通教菩薩又分成兩種。一種是菩薩的阿羅漢。可是他因為對於修學第一義諦的因緣沒有成熟,所以他碰到的是修學聲聞法的一些善知識,所以他所教導的都是屬於二乘聲聞所修學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是對於蘊處界依於四聖諦來觀察,然後斷我見、斷我執;可是對於大乘法的修學,他就沒有因緣來修學。這裏我們就要稍微提一下,為什麼通教菩薩他有因緣修學聲聞、緣覺,可是他為什麼沒有因緣來修學第一義諦的大乘法呢?那就是因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於什麼叫作「菩薩僧」沒有真正的認知。也就是我們 平實導師在前面的「概說」裏面就有提到,什麼樣叫作法師,什麼叫作菩薩僧,就有說明到。也就是說,在聲聞的解脫道,他一般所示現的,因為他是急求入無餘涅槃,所以他一般會示現出家相,是以出家相為最主要的修學的一個表相,所以他會走向出家的道路,因為他要急求斷我見、斷我執,入無餘涅槃。所以,當一個大乘通教的菩薩,他以前所熏習的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法,認為「出家相才是菩薩」,這樣的話他的因緣就不夠成熟,也就是他對於修學大乘法的因緣就不具足。為什麼?因為他認為,菩薩僧應該現出家相,如果是在家相就一定不是真正的菩薩,他的觀念就會是這樣子。也就是說,如果他想要修學大乘法,可是他的觀念裏面還是聲聞,他是沒辦法修學大乘法;因為大乘法的修學,主要是以示現在家相為主的,這樣子才是菩薩的修學。因為菩薩的修學是要能夠示現種種相,以種種相來攝受一切的眾生;可是如果只有聲聞相,他沒有辦法廣大的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在經典裏面也常常有敘述到 佛陀的本生,就是示現了種種的身相來度化一切有情,所以這個才是真正的大乘——修學大乘要實證第一義諦的一個重要的因緣;也就是他不能有錯誤的見解,對於什麼是大乘菩薩僧真正的外觀,他能夠正確的了知,他能夠「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這個意思,也就是不要看表相,而是要看這個人所實證的實質,這樣子才是有因緣能夠受學第一義諦。如果有錯誤的見解,認為居士修學、居士講法那不是佛法,而不願意聽受,他就沒有辦法有這個因緣來受學第一義諦的法義了。將來這種通教的菩薩,即使他碰到了真正的大善知識,他也不願意親近修學,所以他就不能修學真正的佛法,他只能修學二乘法。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不能忍受真正的菩薩的摧邪顯正。因為聲聞法二乘人,不管是聲聞、緣覺,他是急求涅槃;既然是急求涅槃,所以他對於如何住持佛教,他也不能心中有所罣礙的。也就是,佛法在世間到底是要住世多久,他是不能關心的,他不能在乎的;因為如果他心中繫念著佛教它的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應該如何住世,應該如何廣度眾生,他就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聲聞人他對於法義,他不太辯駁,也就是,如果眾生有邪見,他會認為這個眾生好可憐,他應該趕快來修學解脫道,所以他會隨緣說一些聲聞法;可是他對於大乘的部分的邪見,他也不處理,因為那是屬於實相的智慧,無礙於解脫,所以那個不是他所關心的。所以,對於眾生種種的關於實相的部分的這種邪見,也就是這個法界裏面的根源到底有沒有如來藏,有沒有一個第八識存在,如果有人有邪見,他也不會去強加破斥,因為那樣子會妨礙他的解脫。所以在聲聞道場裏面,對於法義辨正他是不論的;因為聲聞人不可以有世論,乃至世間論他都隨緣而做,他不會積極去做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接觸到聲聞法的這些大乘通教菩薩,他就熏習了這個知見,認為有人在論說別人錯,指出別人的法義錯誤,那一定是不對。為什麼?因為產生紛爭了。可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他是世出世間,因為他是菩薩,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裏面度化眾生,才能夠最後邁向成佛;因為成佛一定在三界中成佛,所以他一定要對於佛教要如何能夠住持於世間,他是心心念念都在關心這件事情;所以對於眾生他的邪見,菩薩都非常關心而想要矯正眾生的邪見,所以對於眾生對於法界的實相有所誤解,乃至有所錯會,乃至誤會了成佛之道的內容,菩薩就會奮而出來指出眾生的錯誤。這種作法是跟二乘人的作法是不同的。可是如果一個通教的菩薩——大乘的通教菩薩,他熏習的是二乘的想法,他就對於大乘菩薩摧邪顯正這件事情心中不能安忍啊!因為這個緣故,他就不願意親近大乘的勝義僧;因為這樣子,他的因緣就沒有成熟。

另外,我們說我們要修學大乘法,我們要在大乘法裏面有所實證,所以天天求佛菩薩給我們因緣,讓我們來修大乘法;可是這個法是沒有辦法直接給眾生的,而是一定要透過善知識來教導;因為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如何得法呢?所以一定要跟大乘法中真正實證的這種勝義僧,不管是在家、出家,而能夠依法而信受、而親近、而結緣。如果沒有跟大乘法中真正證悟的菩薩結緣的話,他如何能夠有因緣能夠修學大乘的第一義諦的正理呢?當然是不可能!所以說要修學大乘,想要在大乘法中有所實證,能夠實證別教五十二位階裏面的任何一個位階,就應該要跟真正的善知識能夠結法緣,能夠親近真正的大善知識;因為跟大善知識結了法緣之後,就能夠追隨大善知識,生生世世不離正法而修學。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薩沒辦法具足受學第一義諦因緣,就是因為對於僧——什麼樣是大乘的僧寶的外相產生了疑惑,然後對於大乘菩薩的摧邪顯正不能安忍。

然後第三個:不能跟大乘的實義僧能夠結法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薩雖然他有度化眾生的願,可是他沒有「法」;因為他的法只有二乘法,而這個二乘法是通於二乘。可是他的心量廣大,想要度化眾生,可是又沒有法;所以他是「身是大乘,心是大乘」,可是所學的法通於二乘,所以稱為通教菩薩

所以,如果各位菩薩對於這三種因緣,就是菩薩僧的外相是如何太在乎了,或是對於摧邪顯正不能接受,或是不願跟善知識結緣;就會導致未來成為通教的菩薩,而對於大乘的第一義諦的義理,缺乏實證的因緣。

通教菩薩的第二種就是辟支佛,修辟支佛。他一樣有不具足受學第一義諦的因緣,這個因緣也是跟前面所說是一樣:因為一樣對於什麼是菩薩他不了知;他對於菩薩為眾生而去摧邪顯正,他不能接受;而且不願親近這樣的菩薩。因為這樣緣故,雖然說他修了四聖諦,也修了十二因緣法,乃至十因緣法,他能夠了知,能夠實證,他能入無餘涅槃;可是他因為悲心而不願意入無餘涅槃,想要對大乘法有所實證,希望成佛;可是礙於他這種錯誤的觀念,所以他就沒辦法有因緣在大乘法中有所實證;所以他就成為通教的菩薩,而不能真正的邁向大乘的別教菩薩的實證之路,他的成佛之道就一直被耽誤。直到他哪一天覺得他不應該再耽誤了,他應該要「依法不依人」,那時候他才有所轉變,才有因緣能夠親近大善知識,才能夠開始修學真正大乘別教之法,他才有開悟明心的因緣。

這個通教的無學,他是通於二乘。那什麼是別教呢?是因為別教的五十二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位階,它所建立的階次是以中道觀的智慧來建立的。也就是說,它都是依於菩薩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的深淺的智慧而建立的;所以,如果實證了如來藏,就是七住的菩薩,眼見佛性就是十住的菩薩,依此類推……就是以他所實證的智慧而建立種種的階次。

如果通教的菩薩,雖然他有實證了聲聞緣覺的法,可是他對於大乘法,譬如說大乘的般若經,如果以他通教菩薩的實證而去作解說的話,他只能用二乘的說法來解說,那他就解說錯誤了;他對於大乘經典所說的中道性,他就產生了誤會。所以,如果有大乘的通教菩薩,以蘊處界空、蘊處界無常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無常的觀點,來解說《心經》或者是《金剛經》乃至《大般若經》等等經典的話,那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他對於大乘別教所實證的第八識如來藏他沒有了知,所以他的解說一定會產生錯誤。所以說大乘的經典,一定是要依於對第八識的實證,才能夠正確的了知,才能夠真正的闡釋所謂的中道的內容,也就是中道觀之內容。

第一義諦的智慧內容有三種:第一個就是般若的總相智,第二個是般若的別相智,第三個是般若的一切種智。事實上,這般若的種智也就是唯識種智。什麼是般若的總相智呢?也就是對於如來藏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的總相有所了知,所以稱為總相智。實證了如來藏,有了這個總相智,事實上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就叫作根本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當他實證了第八識的時候,他發覺這個第八識祂根本不分別,祂不分別六塵萬法;可是實證者——七住菩薩這個實證者,這個實證的菩薩他實證了不分別的第八識的時候,他產生了智慧,因為他知道原來實相就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產生了這個智慧;可是他實證了這個智慧之後,他轉依了第八識,因為他知道只有第八識才是自己輪迴生死的根源,才是輪迴生死的本體;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就產生了根本無分別智。因為那個時候,他會以如來藏為我,可是如來藏又不了別,不分別六塵萬法,所以他所獲得的智慧,就叫作根本無分別智。這是最初的總相智。

可是接著他就會慢慢的發起所謂的別相智,也就是般若的別相智。什麼是般若的別相智呢?那時候他就會站在如來藏的立場,因為那時候他認為「如來藏才是本體的我,我應該如何來看待一切法呢?」這個時候他就會依於如來藏的立場,來觀察一切法不離第八識。所以,從二乘法的角度觀察蘊處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那是從二乘的角度來看,因為他只能觀察到現象界;可是因為他沒有實證如來藏,所以他只能觀察到蘊處界的無常、還有苦、還有無我。可是菩薩如果實證了如來藏之後,他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觀察現象界的一切法的時候,他就會發覺:事實上蘊處界裏面的五陰或者是十八界,都是依於如來藏而存在的,事實上沒有一法可以離開如來藏;所以如果要說什麼是一切法,事實上一切法也要歸屬於如來藏,所以 龍樹菩薩才會說「一切法空」。也就是說,一切法它是不離於空性如來藏,因為一切法是空相,可是它也因為不離空性如來藏,所以才使得這一切法空的這個法,這一切法能夠存在——雖然是空而卻能夠存在,那就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

菩薩實證了第八識,擁有了總相智之後,就會開始發起剛才所說的這種別相智,而能夠逐漸了知:原來一切法——五陰十八界種種的一切法或者十二因緣中的一切法,都是依於如來藏才能夠存在的,所以也要收歸於如來藏;然後站在這個立場來說一切法,事實上也是跟如來藏一樣的不生不滅。所以從二乘聖人他的立場來看,五陰十八界它是無常、苦之法,它是生滅變異之法;可是站在實證如來藏菩薩的別相智來說,一切法它是不生不滅,因為它完全是依附於如來藏而存在的。所以如來藏在無始劫前就存在,所以那個時候的五陰十八界也是存在,未來菩薩永不入無餘涅槃,直到最後成佛也一樣永住於世間,所以他的五陰十八界也是永遠的存在。所以依於這個道理而說,一切法也是不生不滅,這個就是般若的別相智。

可是只有這樣還不足以成佛,所以還會有所謂的般若的種智。也就是就進入了第三轉法輪所謂唯識種智的修學,也就是要依於別相智而來熏修八識心王的一切種智,也就是八識心王祂有哪些功能性,祂的功能性是如何;而且祂的彼此的關係,祂是如何運作的,所以才能夠產生三界萬法的種種的相貌。這個就是般若的總相或是唯識種智所要宣說的內容。而這個時候菩薩就會慢慢的從實證了總相智、別相智之後,他也逐漸的了知唯識種智,而邁向一切種智的修學;可是還沒有完成一切種智的修學之前,就叫作道種智;具足圓滿了一切種智之後,那就是成佛。所以佛陀具有一切種智,而其他的菩薩就只有道種智,而且是實證的菩薩才逐漸有道種智可言,特別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有道種智可言,其他三賢位菩薩只是開始來熏修這個部分的內容而已。

我們對於三乘無學也要迴向第一義諦的部分,就先解說到這邊。下一節我們再繼續跟各位介紹後面的內容。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