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22
宗通與說通第22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禪宗的宗通(九)
阿彌陀佛!
先跟大家問候: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接著上一次的課程。上一次我們說到,要求證大乘見道實證真如如來藏,如果這一位菩薩他還沒有具備前面六住位所應該具有的修證功德,這個人他還沒有斷身見我見,六住位還不圓滿,然後就說要求證七住位,有沒有這個道理呢?沒有嘛!那怎麼辦?當然是要把他放著,等他把該具備的修證具足之後,再來看因緣。所以禪師們不是小氣、慳吝,而是為了這個弟子好,不想害這個弟子;當然,更不想對不起 世尊,所以要遵照 世尊在經中的交代,於緣未熟者前不能明說此法。不說就是不說,就是到了死前還是不說。
其實禪師比誰都急!出家學道,接了祖師的香板作禪師,是為了什麼事呢?無非就是為了自度度他,所以禪師們的心裏比任何人都想要度人證悟。但是知道自己要度人,而不是害人,所以要觀因緣,不能夠揠苗助長,否則就會害死了弟子的法身慧命。所以禪師和弟子相處的時候,除了每天晚上開示夜參以外,在每一個機緣當中,禪師都努力的觀察,把握任何一個機會,不厭其煩的為緣熟的弟子說法,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公案留下來。譬如說:
【福州長慶慧稜禪師上堂,大眾集定,長慶禪師下座拽出一僧,對眾曰:「大眾禮拜此僧。」又曰:「此僧有什麼長處?便教大眾禮拜?」】
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有聽到長慶禪師說了什麼法嗎?好像沒有耶!或者說長慶禪師有在說佛法嗎?好像也沒有!這就是禪門教外別傳之法——不聞而聞、不說而說。
平實導師開示說:大乘佛法的見道通宗,有二個法門——教外別傳以及言教開示這兩種。教外別傳是說不依經教義理而開示學人,在經教之外不依著言說講經,禪師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機鋒,引導學人能夠進入大乘宗門的正旨;因為入門了通達宗義的原因,所以接下來能夠漸漸的通達佛經裏面的各種教義旨趣,乃至於能夠通達在開悟以後所應該要漸漸修學、能夠讓我們漸漸修到佛地的這一些修道次第。見道通宗的第二種方式就是言教開示,則是善知識用 佛及諸大菩薩所說經中的第一義諦,對弟子開示自心真如祂的體性;佛弟子藉由聞法熏習,所以能建立了正知正見,因為具足了正知正見,因緣成熟的時候,有朝一日忽然觸到了自心真如,便得入大乘見道,他的所悟與禪宗開悟者所悟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自心如來藏;用這樣子聞說而進入大乘見道,所以不同於禪宗的方法。然而,這只是就表相上來說的,因為藉著言教開示而證悟的人,實際上悟入的時候,仍然是在一念相應之中而開悟的,仍然是不聞而聞、不說而說;證悟的那一剎那以及第二剎那起去領受體驗真如的體性,在這個過程之中,都是離語言文字,心中沒有語言文字的生起。
不聞而聞的說法,是禪宗門庭的引導方法,與其他的宗派差異非常的大;學人進入禪宗叢林以後,都不叫他們聽聞經典、理解經典,只叫他們去日常作務、灑掃庭除、農耕種田、護持常住,每天就是這樣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叫作「普請之法」。而住持和尚則在大眾一切的工作運作當中,去觀察每個人的因緣,觀察每一個弟子的根機,然後給他們適合的言教,有的時候用言語來提示,有的時候略施機鋒,有的時候會嚴正的令弟子專心、向上全提、一心參究;學人如果是因緣已經具足的人,往往會忽然就一念相應,從此打破了無始無明,此後便可以時時現前的觀察自己的真如阿賴耶識的運作。用這樣的方法,使得弟子能夠觸證而且領受自心真如的體性,因此弟子就得以進入佛門真正的中道觀,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於是漸漸的就可以通教門,也就是通達了佛菩薩所說的諸經裏面的這一些真實的意旨。
然而,禪宗行者對於宗門意旨的悟入,並不是經由聽聞說法而悟入;住持和尚開示自心真如的時候,也是不說而說的解釋,並非用語言文字而明說。學人如果希望能在禪宗真善知識的底下開示的這一些不說而說的這個當中得到證悟的話,那就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不可以用耳根來聽聞,應當用眼睛來聽聞;除非是晚上,大和尚開示參禪的正知正見,那這個時候才是用耳朵去聽聞。
日常生活在各種運用作為之中,住持和尚雖然也會有諸般的言語開示,但是其中真正的義理它不在言語當中,所以和尚的言說還是不說而說;譬如前面所舉出的這幾個公案的例子,禪宗宗門的意旨它不在大和尚的言語當中。所以,如果住在言語之中,去自以為是的情解臆想的話,那是得不到住持和尚的意旨的。例如,最有名以及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下面這則公案:
【清涼文益禪師有一天他問紹修山主:「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兄作麼生會?」紹修山主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清涼禪師曰:「恁麼會,又爭得(也就是說,哪裏體會得到)?」紹修山主就問說:「和尚如何?」清涼禪師答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紹修山主聞已,便禮拜清涼禪師。】
如上面所舉出的這個例子,禪師雖然有言說,其實用意不在言說上;學人想要從中得到證悟的話,不可以用耳朵聽聞,而當以眼睛來聽聞;如果要用耳朵聽聞,縱使百劫過去了,依舊是不懂禪師的意旨。所以再次的說:教外別傳者,乃是不聞而聞,不說而說,切莫自以為聰明。
開悟這一件大事是異常的困難。證得四果的阿羅漢,見了證悟的大乘菩薩也只能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上來,更何況是福德定慧都還差得遠的凡夫!要求證悟的人,完完全全要依止禪門的善知識,對善知識要完全的信受與服從。例如說大家都曉得,周利槃特阿羅漢他太笨了,連一句 佛說的話都背不起來,所以 佛給了他一支掃把,要他去掃垢;他每天就拿著這一支掃把掃垢、掃垢,有一天掃著掃著忽然瞭解了——掃垢是要掃去心中的塵垢;所以就依著這個方法去做,很快的就成就了阿羅漢!可惜的是,他只具有身證,沒有無生智,他不會為大眾說法。但是各位可知道,光是這樣子能夠信受 世尊善知識所說的話,就已經得要生生世世所累積、所實踐,今生才有可能證阿羅漢果。
我們來看《六度集經》裏面的記錄。世尊過去世為菩薩時,曾經是一位善於理財的長者,常常喜好救濟貧困、布施眾生。有一次,一位好友過世以後,好友的兒子浪蕩,敗光了亡父所留下來的家產,長者就拿出黃金千兩給這個敗家的兒子,並且教誨他說:「理財當以正道為先,未來的福報才能無窮。」好友的兒子雖然表面上恭敬的說:「我一定遵照伯父的教誨。」但轉身便又揮霍如故,又將千兩黃金給敗光了。長者只好再拿出黃金千兩救濟,並且再次的教誨這一位好友的兒子。這樣的情況重複經過了五次。第六次的時候,長者又接濟了黃金千兩,然後指著家門口的一隻死老鼠說:「如果是善於經營的人,就算拿這一隻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過活。」這時候門外有一個乞丐經過,聽到了這一句話,他就拿起了這一隻死老鼠,然後去乞討了調味料,精心的烹調鼠肉,拿到市場上賣得兩個銅板;用兩個銅板再去批發蔬菜,上街販賣,如是就逐漸的賺錢經營,成為富人。有一天,這一位富人想著說:「我本來是個乞丐,因為無意當中聽到長者的教誨,所以現在能成就今日的富人,那我應當要回報長者。」所以就請人打造了一隻黃金作的老鼠,以各種珍寶塞滿了老鼠的肚子,放在銀作的桌子上面,再鋪上瓔珞,然後拿來敬獻給長者。長者知道原委之後,高興的說:「善哉!大丈夫!你是一位能夠受教誨的人。」所以便把他的女兒嫁給他,繼承了長者的家業,並且敬事佛、法、僧三寶,以四無量心廣行布施。佛說:「這一位長者就是我世尊過去生,而那一位聽我話的乞丐就是周利槃特比丘,浪蕩子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過去雖然聽我說法多達六億品,可是言順行逆,沒有將它付之實踐,死後入泰山地獄,也就是第七層地獄;而周利槃特比丘雖然只聽過我一句話,可是深信不疑,以此度化世人。」
一個人,如果是一個有言無行的人,就好像拿了膏藥塗在眼睛上,自己遮障了自己,這個叫作小人之智;如果一個人言行一致,就如同日月光明,這才是大人之智。要證得小乘的果位尚且是如此,那麼要求證大乘宗通如來藏呢?是不是更要與善知識建立深厚的善緣?
如果不是經由教外別傳的禪宗參究本心如來藏,而是依止一般大乘的法門而得到證悟,那就叫作藉教悟宗(藉著教門來證悟宗門大義)。這種方式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依於經典的研讀體究,而證悟了自心藏識;第二種則是依於真善知識的開示,因此證悟了自心如來藏識。
第一種人依於經典研讀來體究自心藏識而得開悟。例如像《六祖壇經》所記載著:永嘉玄覺禪師少年的時候修習經論,精通於天臺止觀法門,因為看到了《維摩經》而發明心地證悟了如來藏,偶遇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來訪,與他詳細的會談;發現玄覺的話語都暗合於諸祖的宗門密意,這個玄策就反問他:「仁者您是從哪裏、哪一位老師得到這個法呢?」玄覺說:「我聽受了各種般若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來讀到了《維摩經》的時候,體悟了到佛的心宗。」後來玄覺見到了六祖,得到了印證,留宿了一宿而辭別,因此被叫作「一宿覺」。像這樣子因為讀經而證悟的菩薩,在《五燈會元》裏面有不少的記錄;其他的典籍所記載,或者沒有被記錄下來的更多。所以,我們不應該學香港那一位法師去否定經藏,隨便就誣賴說:「這個研讀經藏者啊,是統統都不能開悟的。」這樣子說的話,就會有誹謗賢聖的大過失了。
第二種,依循善知識的開示而證悟者,其中又有兩種情形,指親聞到善知識的開示以及閱讀善知識的著作。禪宗的叢林自從百丈清規訂立實施以來,行普請之法,上從方丈和尚,下至沙彌,一體遵行,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自行農墾種植,自給自足;不趕經懺法事,減少與居士信徒之間的攀緣;一切的學人都在這一些日常作務的執事當中來參究如來藏,而住持和尚則隨時於作務中觀機施教。然而,因為有的學人剛剛進入叢林,常常有根本不懂得經教知見的狀況,於是就有了晚間參究的這個設立;或者是每逢七日一次晚參,或者每逢朔望日而作晚參。屆時擊椎聚集僧眾,或者燃起了蠟燭,或者不點燈燭,大眾集合完畢之後,由首座迎請住持和尚上法堂為大眾開示,這就叫作「晚參」。
住持和尚的開示,主要在宣說自心真如的體性,說如來藏離見聞覺知,隨緣應物,但自己不作主,本性恆處於涅槃中道,不曾有所變異等等。有時宣說參究自心如來藏的方法方向,有的時候旁引證經文以解釋如來藏的體性;有的時候舉出諸方錯悟的善知識來說法,一一剖析之,令諸學人不會墮入邪見之中;有時手拈提示證悟祖師的公案,令學人能夠知道個入處等等。如是種種言教開示,令諸學人得以悟入,這也算是藉教悟宗。
就如同 世尊宣說第一義宗旨,諸弟子們結集了 佛的開示,編訂目次成書以便誦持,這樣子就編成了契經,後來就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禪宗叢林也是這樣子的,證悟祖師開示的法要,學人聽聞能夠得到證入,這就是藉教悟宗,後來,有人就把這一些禪師的開悟,印行起來廣行天下,學人讀了以後能夠得到證悟,也算是藉教悟宗;而且天下的學人也會因為閱讀了這一些語錄,所以就聚集到禪師的身邊,於是就成為十方聞名的叢林道場。
聽到這一邊可能有人會問:「那這樣子講起來,禪宗所悟的宗門如來藏,聽起來就好像是幫助菩薩進入七住位明心,就只是這樣子嗎?證悟以後,是不是就沒有事情了呢?」那麼有關於這一點,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先為大家介紹到這一邊,我們下一次再談。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