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1
正知見(二)第1集:由正緯老師開示:三縛結、我見及意識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梯次的課程裏面,我們已經有好多位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們為大家講解了《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我們在這一個系列(整個學佛正知見系列)裏面的第一大部分。現在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要開始進入學佛正知見的第二大部分。
這個第二大部分的一開頭,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觀行斷三縛結》這一本書。先跟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說:這本書算是一個摘要,那它的內容主要是摘自《識蘊真義》以及《阿含正義》這兩本書,所以為了要忠實的呈現原書的內容,所以我們在作摘要的時候,都是直接把裏面的文字、比較關鍵的段落直接摘錄到這本書裏面。各位菩薩們在看的時候,如果覺得說前後文想要看得更詳細,或者是說對於這個全書已經有所掌握、想更進一步知道裏面更深的義理的時候,那要請各位菩薩再去請閱《識蘊真義》跟《阿含正義》這兩本書。
那麼首先我們就來看看,那這本書一開始在講的時候,講的部分就是關於「觀行斷三縛結」。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我們這裏特別要說斷三縛結這一件事情?其實最主要的是「斷三縛結」真的是學佛很重要一件事情。
怎麼說呢?我們如果從解脫道來講(也就是如果我們從要解脫煩惱這個觀念來看的話)那我們應該約略都聽過:如果我們要斷除煩惱,那麼要修、要走的道路就是要走解脫道。解脫道在佛教裏面約略有四種的果位:那是初果、二果、三果跟四果,那麼這個四個果位呢分別對應到不同的解脫的內涵,當然最極致的解脫就是所謂的四果阿羅漢的解脫。然而從這個解脫道的次第,我們可以看到:要證阿羅漢那一定要先證三果,要證三果當然一定要證二果,要證二果當然不能不證初果。
而什麼是初果呢?我們可以說,初果人基本上就已經開始——開始解脫了——我們說了強調是「開始」——開始解脫了這個三界加在他身上的束縛,他開始有機會在幾生之內就能夠解脫三界的束縛;也就是說,在解脫煩惱的這個道路上面,他已經走對路了,在這條路上走的時候,不管是走得慢或是走得快,他終必能夠解脫三界的煩惱。那麼「三界的煩惱」我們就用繩索加給我們的縛結來比喻,所以我們一般來講說,不能出脫三界煩惱就是所謂的有縛結在。那麼初果呢我們怎麼說?初果的這個境界呢,我們就可以用簡單的話來定義:就是要斷三縛結。如果這個三個三項的縛結斷了,那麼他就是初果人,從此之後,快的話也許當生就能夠證阿羅漢,慢的話也許七生就可以證阿羅漢。所以對於解脫煩惱這一件事情來講,「斷三縛結」是至為重要的入門的第一步。
那麼如果說,我們剛剛說的是從斷除煩惱這件事情來看,如果我們的心量更大一些、我們的這個本性更慈悲一些,我們不僅是要為自己解除煩惱、更希望所有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大家一起來解脫煩惱的話,我們眼光就不會只看到自己的解脫而已,我們就會開始走上所謂的菩薩道——也就是佛菩提道——走向佛菩提道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要「開悟明心」。
「開悟明心」的這件事情呢講起來真是非同小可,因為只有在開悟明心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見識到佛法的大門;只有開悟明心之後,才能夠真正開始學習
佛要教給我們的道理。如果把開悟明心所領會到的諸般智慧的境界,跟這個剛才我們講解脫道——專修解脫道的這個聲聞人他所能夠瞭解的道理——兩相比較之下的話,那麼這個開悟明心所能夠證解的智慧內涵呢,實在是我們可以說:多倍深廣於聲聞解脫所能夠知道的內涵,可是要開悟明心呢儘管是這麼重要,那要開悟明心這件事呢,卻不是坐在那裏打妄想就可以開悟的。
實際上開悟明心之前,我們需要做種種的準備工作,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都已經到了適當的時候,才有那個機緣可以開悟明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要斷三縛結。如果三縛結都沒有斷的話,那麼這個人是離開悟明心是遙遙無期。所以不管是從解脫煩惱,或者要學習佛的智慧將來一起廣度眾生,不管是從哪一個層面來看,我們都可以看到「斷三縛結」是一個最為關鍵的議題,所以(為什麼)在今天的講次裏面,首先要跟大家講如何斷三縛結。
那麼講到這裏呢,我們接下來要跟大家說三縛結的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說三縛結的內涵是有三項:第一項叫作「我見」,或者另外的名稱叫作「身我見」;第二項叫作「疑見」;第三項叫作「戒禁取見」。關於這個我見的內容,我們等一下就為各位分析。
那「疑見」的部分呢,疑見的這個的內涵,最主要是基於我見來判斷:也就是說,沒有疑見的人的話,他在聽到某一方的大師在說法,或者他在看到某一些的佛學著作的時候,他都能夠從這個著述、或者是講述裏面去分辨:對方到底有沒有還存有我見,或者已經斷我見了。如果他能對這些個關鍵呢能夠很清楚的分辨——分辨對方到底有沒有斷了我見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叫作斷了疑見。
那「戒禁取見」呢,最主要是因為說:往往人們都很想要解脫煩惱,可是往往是不如理作意,然後自己妄想了很多很多。比方古時候,可能有一些的修行人,就是因為有神通的關係,然後(看了)用這個天眼看,結果看了這個水池裏面的魚,死後就生天了;那因為這樣神通能夠觀見這個事實的原因,所以他就據此推想要生天的話,一定要跟魚一樣泡在水裏面,這個就是古時候很出名的「水戒」……那像這類型的這些禁戒,施設的禁戒呢,它的本質並不是基於真正的解脫之道,這個都是不如理作意的。所以如果說一個人對於這些不合理的禁戒,為了追求解脫但是卻去施設這些不合理的禁戒,如果他能夠判斷得很清楚的話,那麼我們也說這個人已經斷了戒禁取見了。要作這樣子合不合理的判斷呢,還是回歸到有沒有我見的內涵。所以疑見跟戒禁取見這兩個縛結,基本上都要看前面的第一個我見是不是能夠順利斷除,所以接下來我們花時間來看看「我見」的內涵。
「我見」最白話的解釋就是:一般的人把(世間)我們在世間生活的時候,所覺知到的我的各式各樣的「我」,把這個「我」當成一個具體、真實、恆常的存在,這個就叫作我見。那如果要細分的話呢,這裏面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作「繼續分別我見」,另外一種叫作「俱生分別我見」。這兩者呢,前者「繼續分別我見」,對應的恰巧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到的種種的境界、種種的感受;那麼「俱生分別我見」呢講的是比較細微的,通常我們也有給它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我執」。所以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可以說在您如果是剛入門的初機的修行人的話,對於俱生分別、對於我執來講,也許這個部分目前可以先暫不急著瞭解;因為我執的斷除仍然必須要基於我見的斷除,所以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面,我們就先把我們的焦點聚焦在我見上面,也就是斷續分別我見。
那剛才說這個斷續分別我見,指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種種的感受、種種的心行,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下去的話,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心理的作用,其實都是所謂的「意識的作用」所以我見呢,我們談到說我見的內涵的時候,在我見裏面最為關鍵的一項就是所謂的意識。所以我們接下來,因為我們要瞭解什麼是我見,那先瞭解我見我們才能夠談到斷我見。
那麼要瞭解我見,我們剛才也說了我見裏面最為關鍵的部分就是意識,所以我們接下來看看:「什麼是意識?」
那當然這個「意識」這個字眼在很多的特別是哲學、心理的層次裏面都有所探討,那我們這裏基於佛教修行的眼光,我們來給各位來分析什麼是意識。在我們在講佛教的修行裏面,講到「識」這個字的時候——意識的「識」這個字的時候——那識的本身就是「分別」的意思。所以意識指的是什麼呢?意識指的就是意的分別。所以意識指的呢,裏面的內涵有兩項:一個就是必然有一個意在裏面,第二個必然有一個分別的作用。那麼這個「意」的本身呢,其實指的是我們整個心識運作裏面的所謂的有一個「意根的作用」在,這個在稍後我們再來告訴大家「意根」的這些粗略的描述。我們在這裏先看看意識的「識」這個字,我們剛才講說識就是表示有分別,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給大家下一個非常非常粗淺的定義,什麼時候是意識呢?就是只要你有在分別眼前的境界,那就是意識在作用(我們再說一次)——只要有分別的作用,就是意識在作用,意識在現行。所以從這一個觀點來看,我們其實可以很容易判斷:其實我們平常所感受到的任何的心理作用,比方說我們感覺什麼,我們有什麼樣的感覺——不管是我們吃飯的、吃的這一頓飯有什麼感覺;聽到的什麼音樂有什麼感覺;或者說我們有什麼體會,比方說各位今天坐在電視機前面,聽我在這邊講意識的定義的時候,那麼你如果聽了之後覺得說:「不錯!這個正是我平常所學習到的所謂的意識。」那麼在這一時刻,你有所心領神會,這種體會也是意識的作用。所以可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這些心理作用,幾乎都是意識。
那麼也許有些觀眾會問說:「那潛意識呢?」潛意識基本上是從心理學方面衍生過來的一個名詞,指的是潛伏在你平常的感覺之下,不容易察覺的,但是卻會影響你決斷分別的一種心理作用叫作潛意識。但是我們其實可以從潛意識所發生作用的這個狀況來看,最終祂還是在幫我們在完成分別,在完成這個辨識前面的環境。所以潛意識可以說,我們可以說是:介於我們剛才講意識的起源——意根,跟一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到的感覺、體會……種種的意識之間的一個狀況叫作潛意識。但是這個潛意識呢從祂的分辨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說:潛意識必然都還有意識的成分在裏面。所以在這裏跟大家說,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所謂的分別。
那麼再過來呢,我們還要跟大家說,那剛才是用定性的分析來告訴大家意識的這個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另外我們還必須要跟大家說,意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我們從這個經文上面可以看,這段經文是《雜阿含經》來的,這個經文上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這個經文講的是什麼呢?這個講的是說:所有一切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而生。意是什麼呢?「意」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有約略說到的意根,關於意根的詳細內容,我們會在下面的講次裏面,再來跟大家提到。
那麼「法」呢,就是所謂的法塵。簡單來講就是說我們的心識在運作的時候,都會先有一個意根在裏面運作,當這個意根接觸到外在的環境,然後要去分別外在的環境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這個時候現起的心識,就是所謂的意識。比方說,當各位觀眾在電視機前面正在看我們這個電視節目在播出的時候,那您的眼睛一直在看的時候,您會看得清楚這個螢光幕前,到底哪一個部分是目前正在講話的人、正在說話的範圍,您也看得清楚什麼樣是背景等等,換句話說:在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其實您不斷在分別眼前的境界,那麼這一個分別呢,起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所謂的意根——意根想要分別——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這個意根呢,心識的作用就會喚起了意識然後去分別眼前的境界,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意法因緣生」。這一句經文裏面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佛告訴我們的是說「諸所有意識」,佛並沒有說哪一種特別的意識才是意法因緣生,佛說的是「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所以這點要請大家先記住,因為這一段的經文非常的重要。
也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跟大家說的內容就是說:如果要判斷意識的話呢,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祂必然會跟六塵相觸而起分別作用;祂必然是意根觸到眼前的境界而現起的一個分別的作用。所以這樣子呢,以這樣子來去做這個思惟、去判斷的時候,您就可以開始自己自行去觀行,到底日常生活中意識的範圍是有多麼多麼的廣,乃至於說我們從早上起床開始,第一個剎那現起知覺開始,我們的意識就開始在作用了。那麼這個意識呢一直跟隨著我們,哪怕呢跟隨著我們早上準備一切,然後接著去上班、上學;或者在這個途中跟任何人聊天、看到什麼樣的看板、坐什麼樣的車子;乃至於到辦公室之後處理任何的公事;或者下班回家、放學回家,然後仍然記得怎麼樣能夠順利的走回家,不會忘記、不會迷路……所有的這一切,幾乎都是意識在裏面作用。所以意識的作用非常的廣大,也可以說是非常的神奇。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般的人才會牢牢的執著著意識的各種作用。
當然也有人也會提到說:那如果是我們剛才舉的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裏面意識的作用,那麼一般不是也有聽說好些個修行人當他們打坐禪定了——入了定境之後,那裏面看到的各式各樣的覺受,或是感到的各式各樣的境界呢,這些境界又如何說起呢?在今天剩下時間裏面,我們沒有辦法一一跟大家講禪定的境界的覺受,不過我們呢用一個最直接的提綱挈領方式跟大家說,我們說:凡是有分別的作用就必定是意識。那用這個準則,大家可以判斷看看在禪定之中,我們講說禪定境界的時候,如果你不能分辨禪定——現在的禪定是怎麼樣的境界的話,你如何說出它是什麼樣的境界呢?所以關於禪定境界這件事情,只要你知道它是什麼境界,只要你說得出它是什麼境界,那必然都是一種分別的作用,那麼這裏面的覺受也全部都是意識,不超出意識的範圍。所以我們不必為了說有些人講出說禪定的境界有多麼的奧妙而因此而覺得目眩神移,覺得說他的修行的境界是多麼的高妙,其實這個禪定的境界呢,十之八九都是所謂的意識的境界。
那麼所以從日常生活中到這個禪定的境界,可以說每一樣的事情都跟意識有關係,所以我們在修行裏面講很重要的就是說:你要能夠先掌握住意識到底影響我們生活的什麼層面?在我們生活層面中如何發揮作用?瞭解意識之後,你就能夠瞭解、就能夠掌握什麼東西叫作「我見」。那掌握了這個關鍵之後,從而你接下來想要斷我見的話,也可以根據這些的特質一一去觀行,這樣斷我見就容易斷。如果一旦我見斷了,當然接下來的疑見、戒禁取見,我們剛才說,就會好像是這個順理成章的、自然而然隨著我見斷的話,也就斷了疑見跟斷了戒禁取見,很自然的就成就了斷三縛結,成就了初果了。
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在這一集的最後要提醒大家最關鍵的就是要認識意識,那麼下一集,我將為大家再來分辨意識的性質。
今天就說到這裏。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綱要與影片連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