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22 01:38:24| 人氣1,81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芝山岩:古老台北人的理想居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古蹟看台北」系列講座
2003/07/03/四

講題:芝山岩
   ——古老台北人的理想居所

講者、撰稿者:劉益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芝山岩這座小山

  芝山岩是台北盆地東北側邊緣山麓線中段的一塊砂岩小山,位於士林市區的東北邊,行政區域屬於士林區芝山里、名山里、岩山里,這座小山和它周圍的平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在台北盆地中的居住地,因而留下豐富的地下文化層堆積,也就是「考古遺址」。由於遺址擁有台北古老人群生活的重要記錄,因此在1993年遺址範圍的一部分指定為二級古蹟,而劃歸為古蹟保存區的區域大部分是一座公園,小部分地區為軍事用地與民宅。保存區外仍有相當大範圍為遺址所在,包含豐富史前文化層,可惜位於都市計畫的「住宅區」,因此未受到相關法令嚴密的保護。

  這座砂岩小山,突出於台北盆地邊緣的平原中,最高處海拔僅55公尺,地質屬於沉積於距今二千二百萬年至二千萬年前中新世(Miocene)的大寮層。小山長軸呈東西向,頂部平緩略由北向南傾斜,四周相當陡峭,甚至形成陡崖狀。小山附近圍繞著二條溪流,南側是雙溪,西北側則為石角溪,原來都是蜿蜒曲折流灌於平原之上的溪流;東北側則擁有一大片較為低溼的低地,目前這些原始的溪流、溼地都已經過整治,形成箱涵、堤岸,或已成為建築群分布的所在,不復昔日的形貌。近年來遺址鄰近地區發展快速,建築物逐漸增加平原地區幾無隙地,芝山岩這塊翠綠的小山,已成為水泥森林中間的一座「綠色島嶼」,除了是人們休憩的主要場所,也成為當地原生動、植物僅存的最後分布地區。

  根據記錄芝山岩在日治初期時仍是一座翠綠的小山,林木茂盛,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島田彌市1925、1937),小山下方四周,水田漠漠,雙溪及石角溪兩岸述林茂密,山麓之間點綴著幾戶農家,小山唯一的建築是西側的惠濟宮。由於日治時期小山是經過政府指定的「天然紀念物」及保安林等保護區,因此保存狀況相當優良。可惜在考古工作方面,遺址雖發現很早,但都未能進一步研究或得到保護而逐漸遭受鄰近建築及人為工程侵蝕,除了清代及日治時期的廟宇、神社建築之外,戰後大批移民居民圍繞小山周圍與山麓居住,軍事基地也在小山頂上興建,開始對遺址所在小山的自然資源與遺址文化層造成較嚴重破壞。1959年規劃完成後,由於大量活動人口上山,造成水土大量而迅速流失,更嚴重影響遺址文化層堆積的保存與植物的進一步繁衍,使得原生的植物資源至少減少180種以上(郭城孟等1996:11)。加上後來栽種的非本土植物,使得植物相起了不少改變,連帶使得動物相也產生變化。

  這一連串從地質時代到今日的變化,也正記錄了台北盆地的變遷,所以研究這座小山的學者常說,芝山岩就像台北盆地的一扇窗,打開這扇窗就幾乎攬盡台北盆地的自然與人文的變遷歷程。


二、遺址研究者眼中的芝山岩

  芝山岩遺址發現於日治時期出年西元1896年,為總督府國語學校教諭粟野傳之丞所發現(伊能嘉矩1897:304),這是臺灣發現的第一個考古遺址,次年接著發現圓山遺址,開啟了臺灣考古學研究的源始。本遺址雖發現得早,日治時期學者也持續進行調查與報導,但資料都不多,也未針對本遺址進行系統研究。戰後初期1948年12月,國分直一先生曾經率領臺灣大學史學系的學生何廷瑞、宋文薰、劉斌雄前往調查,在小山南側參道(即今日百二崁階梯)附近遺物包含層採集標本,認為「因芝山岩丘陵四周均變成水田,故大部分被凐滅,僅在免於水田化的狹隘的丘陵邊緣殘存有文化層」(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1949:77-78,1979:41-42,宋文薰譯1956:6);稍詳細的資料報導遲至1960年盛清沂先生所撰寫的《臺北縣志》才出現,但仍以初步地表調查所得的資料為主,且未有進一步的發現。

  對於本遺址較大的了解與改變,肇因於都市發展與大行工程建設,1979年四月雨農國小興建校舍,同時台北市工務局修築芝山岩環山道路與雨聲街:至誠路箱涵施工時,大面積暴露了原來埋藏在水田底下的文化層,挖出大量文化遺物及貝塚,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趁施工的便利,在今雨農國小與公園之間的道路上,搶救性發掘了一個3m×3m的探坑以及因工程出露的甕棺、仰身直肢葬各一處,初步了解本遺址的層位堆積(連照美1979)。在工程施工這段期間,民間的標本蒐集者以及雨農國小的老師都採集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化遺物與獸骨、貝殼等生態遺物。根據這些採集遺物,初步了解這個遺址文化內涵複雜,可能擁有不同的文化層堆積。例如,宋文薰教授就根據一件表面黏附牡蠣和藤壺的礫石砍器說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已經出現於台北地區(宋文薰1980:111)。

  由於工程掀出大量史前遺物,使學者們了解這個遺址的重要性,在宋文薰、林朝棨兩位教授奔走之下,1981年2月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的黃士強教授針對本遺址進行發掘,黃教授採取分區發掘的方式,在芝山岩小丘的北側雨農國小和石頭公廟旁發掘A、B兩區12個探坑,小丘西南角今之山公園公寓下C區發掘2個探坑。根據這一次發掘工作的結果,黃士強教授說明本遺址的地層堆積包括圓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其中下層芝山岩文化為一新建立的文化類型,除詳細說明文化內涵之外,並討論芝山岩文化與台北地區原有同一時代圓山文化的異同(黃士強1984)。同時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也根據本遺址施工工程掀出的一座沒有葬具的仰身直肢葬頭骨兩側出土的玉質裝飾品(人獸形玉耳飾玦),與同時代卑南文化出土同類型玦的比較,以及本遺址出土屬於北部地區特有的細瑗形玦,與圓山遺址相同等證據,認為芝山岩、圓山、卑南三處遺址的玉器流行處於同一時代,因此新辨認的「芝山岩文化」並沒有年代學上的支持(宋文薰、連照美1984:167),之後二位教授發表的臺灣地區史前文化層序中也未出現過「芝山岩文化」。1992年台北市工務局新工處辦理「士林廿五號路、至誠路曁接順相關巷道拓寬工程」,由於工程恰在遺址上進行,因此委託黃士強教授進行工程評估與搶救。在小山周圍東北、西南、東南均進行發掘,共進行T1P1~P5等五個探坑,均發現豐富史前遺物,因此建議停止至誠路曁二十五號道路拓寬工程(黃士強1992),市政府因此暫緩該項拓寬工程。之後不久,由於遺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以及學術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在1993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其範圍包括至誠路和雨聲街所包圍的芝山岩及鄰近地區,使遺址正式受到法令的保護,而免於人為的繼續破壞。

  1993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為了維護古蹟,因此委託華梵工學院建築系辦理「三級古蹟芝山岩隘門及惠濟宮之規劃研究」,經初步研究後認為芝山岩公園全區為一具有多元保存價值之歷史地點,建議將芝山岩公園提升為「文化史蹟公園」,並於1993年6月提出「芝山岩史蹟公園規劃研究」報告。由於報告的內容受限於基礎資料,因此在學者及台北市議會的協調下,以一年的時間,再進行芝山岩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的調查,以作為進一步規劃的依據。1995年市政府民政局委託中國都市計畫學會,由景觀、動物、植物、地質、人文歷史及史前文化等六個不同學門的學者組成芝山岩資源調查小組。史前文化小組部份則由筆者負責,研究計畫報告已經完成(郭城孟等1996;劉益昌等1996)。此次史前文化資源調查組研究中,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又發現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層以及植物園文化早期文化層,可知本遺址的史前文化層相當豐富,幾乎涵蓋整個台灣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加上遺址文化層中出土豐富的文化遺物,生態遺物以及做為芝山岩文化的命名遺址。因此本遺址在台灣北部的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1995年6月開始資源調查的研究過程中,市府民政局有感於芝山岩遺址的重要性,因此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古蹟保存區及鄰接地區施工的相關規定,要求在古蹟鄰接地區範圍內施工的公私單位及民間建築商,必須在施工之前事先申請核准,並進行現場監測。這個工作大都委請筆者進行工程現場監測工作,在監測過程中部份工程發現文化層的跡象,經筆者建議均得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處理,或改變施工方式、或改變施工範圍,而將地層中的文化遺物保存。這是自「文化資產保存法」公佈以來罕見的遵守法令,按部就班實施的情形,而這些工程的監測結果,同時也提供筆者整理芝山岩遺址及鄰近地區地下層位堆積的進一步資料。

  1995年底,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天母忠誠路次幹管工程」在芝山岩地區興建衛生下水道工程,由於公用地涉及古蹟本體及鄰接地區,因此市府民政局以主管機關立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十七條及施行細則第五十六條,在古蹟保存區及鄰接地區施工的相關規定,委請筆者於施工工程中進行現場監測工作,在監測過程中於F07、F08工作井的地層中,發現出土文化遺物的文化層跡象,經由文獻比對後與過去黃士強先生發掘芝山岩遺址時,文化層內涵堆積最豐富的A區所在相近(1984),因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十三條施工中發現古蹟規定,要求施工單位暫停施工。經市府各相關單位及學者會勘後,決定衛生下水道工程,早於古蹟指定之前已經完成設計,且鄰近地區社區建設已經相當密集,不易變更原有設計,因此准於施工;但為維護珍貴文化資產,需辦理施工區域的遺址搶救發掘作業,因此市府民政局於八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委由筆者擬訂本處理計畫,五月二十七日簽訂「臺北市芝山岩遺址受『天母忠誠路次幹管工程』影響部分處理計畫(搶救挖掘作業)委託契約書」,由筆者進行其餘工作井後續的工程中監測及F07、F08工作井的考古發掘工作,其後又於F06工作井監測過程中發現重要的文化層堆積,因此同時也在委託計畫中進行F06工作井的考古搶救發掘工作。同樣的監測與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今日仍未間斷,1997年9月筆者於小山南側的住宅區內同樣進行工程監測,發現頗為完整的文化層堆積,於是建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豐富的圓山與芝山岩文化的遺物,初步證實芝山岩文化亦分布至遺址南側山西北岸的平地。

  遺址雖從1980年發掘以來,歷經多次試探性考古發掘工作,由於廣場及停車場區域多為水泥鋪面,多年以來尚未對公園南側廣場及鄰近的平地進行考古發掘,因此學者對這個區域了解並不多。芝山岩史蹟公園施工計畫在南側廣場進行生態池工程,為顧慮地下文化層堆積狀態,因此事先進行抽樣試掘,預估試掘2公尺見方及4公尺見方探坑各一處,以理解地下文化層堆積與現象。2000年12月4公尺見方的地二號探坑(CSY89-TP2)正進行至地表下深150公分。發掘芝山岩文化層,出土豐富的文化遺物,同時在圓山文化層底部發現向下埋葬至芝山岩文化層內的仰身直肢葬二具,保存狀況尚佳,可以看出葬式與骨架。這次發掘同時發現本區域具有相當清楚的地層堆積,包括近現代文化層/清代文化層/植物園文化早期/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北部繩紋紅陶文化)/大坌坑文化 文化層。這些文化層同出於一個探坑上下文化層中,可說解決了芝山岩遺址與台北盆地長久以來的地層堆積問題。因為探坑顯示豐富的文化層,我們決定保留作為展示。因此在2003年初,進行拓坑發掘。
三、芝山岩告訴我們的史前人類史

  要談論芝山岩遺址的重要就不得不從史前文化層序的發展著眼,同時首先得將眼光擴及臺灣考古學史上對於整個台北盆地史前文化層序的理解中來考量。以下分成幾個大的時代段落分別說明:

(一)1950年代:

  關於台灣史前文化層序的討論,最早首推鹿野忠雄在其《台灣先史時代 文化層》一文中(宋文薰譯,鹿野忠雄原著1955)所提出的包括繩紋陶文化層、網紋陶器文化層、黑陶文化層、有段石斧文化層、原東山文化層、巨石文化層與菲律賓鐵器等七個文化層。而其中最早論及台灣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層序的學者應該是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在其二氏合著的〈臺灣先史考古學近年之工作〉(宋文薰譯,金關大夫、國分直一原著1954)一文中,即提出包括以赤褐色粗面土器文代表的圓山文化;分布於面臨新店溪台北水源地附近,以赤褐色格子目印紋為主的植物園、龍口里系統;以及以繩蓆紋土器為特徵的芝山岩系統;分布於台北盆地北緣,以灰黑色、灰褐色素面陶為特徵的六張犁系統及出土有鐵器的社子系統等。隨後張光直先生在同年發表了〈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張光直1954a)及〈再論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張光直1954b),更將台北盆地清楚的區分成繩紋陶文化層、圓山文化層、方格印紋厚陶文化層(即後稱的植物園文化)、凱達格蘭等四個文化層。

  關於引發這諸多隊史前文化層序討論的基礎,應該溯及1953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於圓山貝塚的發掘工作,當時的發掘工作除了引起社會大眾對考古遺址的關注外,也引發了學者對於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的討論。尤其張光直在其〈圓山發掘對臺灣史前史研究之貢獻〉(張光直1954)一文中,即根據圓山遺址發掘中所確立的繩紋陶文化及圓山文化二個上下地層疊壓的關係,以比對的方式擴及於對台北盆地、甚或台灣西海岸史前文化系統的討論。

  這個階段代表著學者根據一確立的文化層序進行考古調查,並逐一系統化的過程,尤其張光直先生所提出的文化層序架構更是往後考古學界引以修訂與辯證的依據。


  表一:芝山岩遺址與台北地區三個重要遺址史前文化層序比較表

400B.P...──────┬──────┬──────┬──────┐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
           中期     中期     中期
1000B.P.──────┼──────┼──────┼──────┤
                         十三行文化
                          早期
1800B.P.──────┼──────┼──────┼──────┤
2000B.P.              植物園文化
                   晚期
2500B.P.──────┬──────┬──────┬──────┤
    植物園文化  植物園文化  植物園文化
     早期     早期     早期
3000B.P.──────┼──────┼──────┼──────┤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
3500B.P.──────┼──────┼──────┼──────┤
    芝山岩文化
    ──────┼──────┼──────┼──────┤
    訊塘埔文化  訊塘埔文化  訊塘埔文化
4500B.P.──────┼──────┼──────┼──────┤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晚期     晚期     晚期
5000B.P.──────┼──────┼──────┼──────┤
                  大坌坑文化
                   早期
6500B.P.──────┼──────┼──────┼──────┤
           舊石器晚期
           持續文化
10000B.P.──────┼──────┼──────┼──────┤
 ↓  舊石器晚期
時間   文化
───┼──────┼──────┼──────┼──────┤
遺址:  芝山岩     圓山    大坌坑    十三行
───┴──────┴──────┴──────┴──────┘

(二)1960年代:

  1962年至1964年大坌坑遺址與1968年西新庄子的發掘,除了發現明顯地層疊壓的層位現象外,也提供了碳十四測年絕對年代的依據,這些更修正了學者對於本地區史前文化層序的理解。(劉斌雄1963a、1963b;宋文薰、張光直1964;宋文薰1965b;Chang&Stuiver1966;Chang1967;Chang等1969)其中,劉斌雄在其〈台北八里笨史前遺址之發掘〉一文中,即根據大坌坑遺址的地層疊壓關係,將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大致分成繩紋陶文化、赤褐色粗面陶文化(即圓山文化或稱為有段石錛文化)、方格印紋厚陶文化及網紋硬陶等四個文化層序,並確立了其間先後的層位關係。而宋文薰先生在其〈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一文中,更是參酌了圓山、十三行遺址的碳十四測定年代,將西海岸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大分為繩紋陶文化層、圓山文化層(圓山期、大坌坑期、植物園期)及凱達格蘭文化層(十三行期、近代漢文化層)(宋文薰1965)。最後,張光直更是明確的將台灣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概括的劃分成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及十三行文化等期,除了確立大坌坑文化的稱謂外,也進一步的討論台灣與中國華南地區史前文化的關係(張光直1954c)。

  這個階段最大的改變,在於將前期和圓山文化平行的方格印紋厚陶文化層,挪至圓山文化的後期,成為植物園文化或圓山文化的植物園期。此外,引入碳十四年代定年測定及層位學依據,更使得臺灣考古學的研究邁入科學研究的路途。


(三)1970~1980年代:

  1979年4月,芝山岩遺址因興建與修路工程,破壞了部分的文化層,而引起了學者與政府機關的注意。當時工程進展之際,士林一居民盧錫波先生趁施工之便採集了大量的標本,其中他從石頭公廟附近挖出的貝層堆積中,採集到一件附著有牡蠣與藤壺等的礫石砍器,宋文薰教授認為它是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並推測芝山岩地層中應該有一層長濱文化層。(宋文薰1980)關於宋文薰對於長濱文化層的推測,在黃士強教授於1981年發掘芝山岩遺址時,因其探坑顯示芝山岩文化層以下即為不能為人居住的松山層,而對芝山岩遺址長濱文化的存在持保留的態度,而認為那一件礫石砍器當是芝山岩文化的遺物。這些質疑代表學者對於芝山岩文化是否有舊石器時代文化層的認定,仍處於推論的階段。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考古工作發現了一個過去未為人所識的芝山岩文化層,並將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層序修訂為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二者同時,或圓山文化稍晚)、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及漢文化、(黃士強1981:865-904)西元1981年黃士強教授對於芝山岩遺址的分區挖掘工作,雖然只發現了圓山即芝山岩二個文化層,但當時台北地區已有不少的考古發掘工作,所以他引用了圓山、大坌坑、芝山岩等七個遺址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及層位疊壓關係,對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年代的先後,提出更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從層位學看,芝山岩文化是早於圓山文化,但如果根據碳十四測定的年代,芝山岩文化則約與圓山文化早期同時,估計距今約3000~4000年,因此推測芝山岩遺址上層的圓山文化為圓山文化的晚期,約與大坌坑遺址的圓山文化同時,約為2000~3000年前。(黃士強1984)

  這個階段,芝山岩遺址在考古學對於台北盆地史前文化層序的討論中,突然佔有相當要獨一無二的地位,除了它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層以外,也引發學者對臺灣史前文化層序做更細緻的探討。

(四)1990年代:

  1992年台北市工務局新工處辦理「士林廿五號路、至誠路曁接順相關巷道拓寬工程」,由於工程恰在遺址上進行,因此委託黃士強教授進行工程評估與搶救。在小山周圍東北、西南、東南均進行發掘,共進行T1P1~P5等五個探坑,由於均發現豐富的史前遺物,因此建議停止至誠路曁二十五號道路拓寬工程。(黃士強1992)當時的評估認定芝山岩遺址具有相當重要的人文史蹟及學術研究上的意義,故1993年經內政部評定為二級古蹟。

  1995年市政府民政局委託中國都市計畫學會,由景觀、動物、植物、地質、人文歷史及史前文化等六個不同學門的學者,組成「芝山岩資源調查小組」。其中史前文化組由筆者負責主持。在資源調查的研究過程中,市政府民政局有感於芝山岩遺址的重要性,因此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古蹟保存區及鄰接地區施工的相關規定,要求在古蹟鄰接地區範圍內施工的公私單位及民間建築商,必須在施工之前事先申請核准,並進行現場監測。所以當時除了一方面執行資源調查工作,另一方面始於1995年12月21日因應民政局對於養工處有關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申請挖掘忠誠路、雨聲街、至誠路二段附近地區道路的回函,並要求前往施工地點監測及後續的考古發掘工作。這個階段,筆者在《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史前文化、人文歷史、視覺景觀等資源調查及居民資源之培育》一報告書中,根據監測、調查及考古發掘的結果,將芝山岩遺址上所見的史前文化層序做詳細的說明,總結說明芝山岩遺址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文化層包括有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及植物園文化,以及在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地層上見到的少量訊塘埔類型的文化遺物,並對其空間分布提出說明,除此之外,早期亦採集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及十三行的遺物。(劉益昌1996)此外,前述自1995~1996的工程監測及考古發掘工作更是頗有斬獲,除了發現芝山岩遺址中大坌坑文化及植物園早期文化層外,並在F06、F08sex探坑中便認出一劈不同於芝山岩文化遺物的陶器,而推測它可能是芝山岩文化的前身,而將其暫稱為「芝山岩文化早期」。而「芝山岩文化」更是自黃士強教授1981年考古工作的發現以來,得到再一次的確認(劉益昌1997)。至此,芝山岩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所見之文化層分布及相關資料就更為完整了。1999年芝山史蹟公園施工中考古探坑發掘的結果,更在遺址南側從未進行研究工作的水泥平台下發現相當清楚的地層堆積,包括近現代文化層/清代文化層/植物園文化早期/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北部繩紋紅陶文化)/大坌坑文化等文化層。甚至發現屬於更早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持續形文化。

  如此豐富而複雜的文化層堆積,更加突顯芝山岩遺址在台北盆地史前文化層序中的重要地位,而芝山岩遺址的史前層序歷經長期的研究也逐漸的清晰與複雜,說明考古學的研究除了是一條逐步辯證的過程外,也顯示它與文化史蹟的維護是二條並行不悖的工作,對於臺灣史前史的建立有其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四、十年為期,願芝山長青

  都市裡的山丘總是因為綠意而盎然,而惹人憐愛,不但做為鄰近人群休憩的場所,更提供不一樣的生活空間和情趣。這種情緒在二十來年前台北市的都市化還未遍及市內各角落時,還不明顯。時到今日,寸土寸金,水泥也漸成林掩蓋大地之時,就突顯這些小山的重要了!

  晨間散步的朋友需要它!太極的朋友找上它!打球、跳舞的朋友也紛紛據有一席之地。上課了,學校的教學需要它;下班了,斗散一身疲累放鬆心情的朋友也來了!甚至到晚上,三三兩兩的遊人仍然沒有放過它。在這樣的心情下,大家一向都把芝山岩當做可以倚賴的母親!戀綣於她的胸懷,也通常把她當做一個公園來歇息。

  事實上,芝山岩除了是台北盆地水泥森林的一顆綠寶石之外,芝山岩還讓我們在認識了解後而讚嘆莫名,才會惹來今天那麼多無端是非。小山蘊含的豐富知識你可以從眾多資訊中逐步體會,但對小山的感情與保護那就不是一蹴可幾。日治初年就將小山劃入保安林,和台北盆地周遭山坡一同受到政府保護,日治中期又有機會受到「天然紀念物」更嚴格的保護,所以小山常青也一直維持。戰後雖然保護有了空窗期,但是當時小山附近是保護蔣總統的特別區域,除了軍事與眷戶破壞之外,其餘仍然可觀。反倒是這二十年來開放做為公園使得小山逐步喪失她的光彩。

  相信大家最近都看到小山正在大肆進行一些工程措施,其間最多的恐怕是盤旋於小山上下的黑色棧道了。為什麼非要多此一舉呢?雖然1993年5月我們終於指定小山和周圍道路以內為古蹟,但是仍看到她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小山就像一個禿頭的中年人有了危機,岩頂的頭皮裸露,土壤流失,草木小苗不生,大數日益孤立無援,一個颱風就一走幾個樹爺爺,而樹子樹孫卻沒有營養,甚至連攀附依靠都沒有,看來小山真的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許大地的周期較長,也許我們的心靈無情,大多數並不覺得小山有何異樣,的確她沒有巨大的變化,只是慢慢枯萎了!也許是多事,也許是不忍,幾個長期和小山相處的學者著急於小山生命的延續,才要求政府作一些不方便的措施,干涉大家親吻小山的興致!

  但願我們以十年為期,讓小山重新恢復生機,因為這樣小山和台北這塊土地的歷史是相始終的,和台北這塊土地的人群是相始終的。
☆ 參考及引用書目恕刪 ☆

台長: blueful
人氣(1,81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康尼驛馬車
一八九六年元旦,六氏先生(六位老師)與差役遇暴徒而全部被殺害,經確認是六氏首級無誤.....際而殺害六氏先生之主ㄇ賴昌,屍首一併下落不明o其原因是???
有關記事就沒有下文o
2009-10-28 04:04: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