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科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是20世紀代表美國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指揮家和鋼琴家。他多用美國古時民謠創作易親明快的曲趣的「美國音樂」而知名。
他誕生在紐約州布魯克林猶太裔俄羅斯移民之家。14歲正式學習鋼琴,15歲立志當作曲家,16歲師事魯賓•戈德馬克(Rubin Goldmark)學作曲。
1921年21歲時留學巴黎,創作多首帶有爵士因素的作品,但逐漸感覺到一般大眾與現代音樂之間有隔閡。1924年回美之後,他就開始摸索「美國風格」的音樂,記錄與研究美國民謠,依此建立簡明的作風。
1936年發表成名作「墨西哥沙龍」,1938年發表「小伙子比利」,1942年發表「牧區競技」,1944年發表「阿帕拉契之春」等芭蕾音樂,樹立科普蘭風格。此後又回到純音樂作品,使用十二音技法作曲。晚年的作品則不多。有人指出科普蘭的音樂型態的變遷,正好象徵美國音樂文化的形成過程。
「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是科普蘭「三大芭蕾音樂」之一,是受美國舞蹈家和編舞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之託寫成、由13人編制室內樂團演奏的芭蕾音樂。1945年,科普蘭因這首作品得普利茲音樂獎。得獎消息刊登在1945年5月8日紐約時報的第1面,同一面也刊載德國投降,以及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新聞。
當初科普蘭沒有給這首作品題名,只稱呼「給瑪莎的芭蕾」,到1944年10月3日(首演是30日),葛蘭姆提案題名為「阿帕拉契之春」。後來科普蘭常常笑著說,人們以為他抓住阿帕拉契山區之美作曲。瑪莎·葛蘭姆(1894-1991)被認為在美國現代舞中建立獨特地位,這齣芭蕾是象徵她獨特性的作品,現在還是葛蘭姆舞蹈團的代表性演目。
葛蘭姆與科普蘭之合作,開始於1931年葛蘭姆使用科普蘭之一首鋼琴變奏曲編舞發表。這首鋼琴變奏曲在科普蘭作品中,算是極為抽象,而其節奏也複雜,因此他聽到葛蘭姆要把這首作品編為舞蹈時,也受驚而大笑。但是科普蘭深受她極高的意志力與藝術性而感動,以致很想跟她合作。
不過,提出合作的是葛蘭姆。1941年,她想以希臘悲劇「美狄亞」為題材,合作創作舞蹈作品。這個計畫後來沒能實現,但1942年她的舞伴艾利克•賀金斯(Eric Hawkins)想到新的計畫。他提案請有名的音樂資助者伊麗莎白·斯普拉格·柯立芝(Elizabeth Sprague Coolidge),委請同時代的作曲家為葛蘭姆舞團譜作新音樂。這時科普蘭正好創作「小伙子比利」、「牧區競技」等根據美國文化的芭蕾音樂。
葛蘭姆與科普蘭的共同作業,大多以信件保持聯繫。因為葛蘭姆在全美各地公演,而科普蘭主要住在墨西哥。葛蘭姆把劇情大綱與各場景的長度寫給科普蘭,科普蘭則據此作曲。當初的劇名叫「勝利之家」,是南北戰爭時代的故事。劇中有逃兵奴隸以及原住民少女。之後,劇本有各種變更,科普蘭就暫時把劇名叫「給瑪莎的芭蕾」,後來才定名為「阿帕拉契之春」。
芭蕾「阿帕拉契之春」劇情大綱:
故事發生在19世紀前半,美國阿帕拉契高原的一個村莊。蓋了新屋子的農家新郎迎接來到陌生地方的新娘。清朗的早晨,今天是結婚的日子。少女們跟復興運動主義者來舉行婚禮的場地。雖然新娘信任新郎,但還是有點擔心。有位熟知村莊的女人來鼓勵新娘。觀禮的客人祝福這一對新人在新屋建立新家庭。新人們感謝神。
科普蘭寫的這齣由13個演奏者演奏的音樂,有溫柔而平靜的開始。木管樂器與弦樂器同時奏出A大調與E大調的和聲,這是現代的手法,但全體充滿協和音,也使用很廣的音域,因此會喚起聽者對美國大草原的印象。接在開始樂段後,是巧妙使用變化節拍的揚溢生命力的音樂,激起舞者激動的舞蹈。整部芭蕾音樂共有14個樂段。
在「阿帕拉契之春」的音樂中,特別有名的是引用震教徒(Shakers)歌曲「樸實無華的禮物」(Simple Gifts)的變奏曲部分。這首歌曲在首演時完全無名,後來由於科普蘭在本曲中使用而出名。
1945年,科普蘭把此芭蕾音樂改編成管絃樂組曲。使用的幾乎是此作品的全部音樂。此管絃樂組曲有好多種版本。管絃樂組曲有8段音樂,科普蘭把這8段描述如下:
1. 很慢(Very Slowly)。在光芒中,一個接一個介紹劇中人物。
2. 快板(Allegro)。忽然,弦樂重奏跳出A大調的琶音,有了動靜。高揚與嚴正等兩個感情,成為這場景的基調。
3. 中板(Moderato)。新娘與新郎的二重奏—溫柔與熱情的場景。
4. 相當快(Quite Fast)。復興運動主義者與其信徒。樸素的氣氛—暗示方塊舞與村裡的小提琴手。
5. 更快(Subito Allegro)。新娘獨舞—母性的預感。最高的喜悅,恐懼,驚訝。
6. 像開頭(很慢)( As at first (Slowly))。回想開頭的音樂,轉換場景。
7. 速度加倍(Doppio Movimento)。震教徒歌曲的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Shaker Melody)。平穩如流。新娘與從事農業的夫婿在日常工作的場景。震教徒歌曲為主題,跟在後面有5段變奏曲。由獨奏單簧管演奏的主題取自震教徒音樂集「The Gift to Be Simple」中,經常被引用的「樸實無華的禮物」的旋律。科普蘭單挑出這段音樂,改編成管樂曲(1958年)與管絃樂曲(1967年),以「依震教徒音樂的變奏曲」名稱出版。這些變奏曲都把變奏限定在調性、伴奏、音域、強弱、音色與節奏。主題很簡單。第2變奏在低音域施予抒情的處裡,第3變奏則反過來而有很快的斷奏。最後的兩段變奏,則把民謠風格的旋律只用在一個聲部。先是抽取一部分形成田園風格的變奏,然後是莊嚴的尾聲。
8. 中板,尾聲(Moderato. Coda)。鄰居們常圍繞著新娘。最後夫妻在新居中平靜的過活。裝上減音器的弦樂器唱出平靜像聖詠的一段旋律,並回味開頭的音樂而結束全曲。
(Martha Graham編舞芭蕾) https://youtu.be/XmgaKGSxQVw (1/4, 1-4)
https://youtu.be/PTdyDOWtE2Q (2/4, 5-8)
https://youtu.be/91y-NEdTj-g (3/4, 9-12)
https://youtu.be/6KIn6xHbSZg (4/4, 13-14)
(水舞) https://youtu.be/5ySmnVRwWMw
(大植英次指揮Minesota Orchestra) https://youtu.be/Q4Qt0AIRK-0 組曲
(Perspectives Ensemble) https://youtu.be/DYmM-LE2-OA 組曲